第三课 第2课时 头脑中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第2课时 头脑中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2课时
头脑中的变化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成果在近代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
(1)文化生活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人中国。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
出现,喜爱阅读报纸的人
越来越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②看电影、拍照片等新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北京天桥电影院
早期照相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872年上海《申报》创办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议一议近代出版业起到的作用?
近代出版业的出现在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正在演出的艺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在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寻找自主的人格,摆脱痛苦的婚姻家庭而出走,成为觉醒了的青年仿效的榜样。当时青年为摆脱大家的束缚和不如意的婚姻,纷纷效法“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的变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思想观念的转变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
称呼的变化:
“老爷”、“大人”改称为--
“先生”、“女士”
婚姻的变化:
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
婚姻自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婚姻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在男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社交礼节上: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在称谓上:
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
说说图片反应社交在礼节、称谓上有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
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 修身 国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博物 理化 法制经济 图画 乐歌 体操 手工 家事(女) 园艺(女) 缝纫(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剪辫子
剪 发 辫
民国以后:
男子-剪掉辫子。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妇女-缠足越来越少。
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自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政府禁止缠足以来,废止缠足历时半个多世纪,可见缠足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
禁止缠足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一次重大转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   )。
A.《民报》 
B.《苏报》 
C.《申报》 
D.《文汇报》
C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孙中山下剪辫令云:“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传播了平等思想 B. 结束了封建帝制
C. 改良了社会风尚 D. 宽松了致治环境
C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 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 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B. 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 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 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C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A. 阅读各类报刊
B. 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C. 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D. 穿着西装的男子在看电视
D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民国三年,政府编制了一套《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文中有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内容,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文章,还有不少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这套课本的出现最能反映(  )
A. 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的创办
B. 戊戌变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C. 辛亥革命树立社会新风气
D.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宣传
C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头脑中的变化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
立近代教育制 度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
看演出、读报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头脑中的变化》教案
课题 《头脑中的变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九年级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重点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法 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 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成果在近代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了解工业革命成果的史实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疑问
讲授新课 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1)文化生活的变化:①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人中国。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出现,喜爱阅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多。②看电影、拍照片等新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议一议近代出版业起到的作用?近代出版业的出现在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在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寻找自主的人格,摆脱痛苦的婚姻家庭而出走,成为觉醒了的青年仿效的榜样。当时青年为摆脱大家的束缚和不如意的婚姻,纷纷效法“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的变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2)思想观念的转变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称呼的变化:“老爷”、“大人”改称为--“先生”、“女士”婚姻的变化: 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 婚姻自由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婚姻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在男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感受报纸、照相、电影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仔细观察,集众人智慧应该能够回答学生研读史料进一步分析,学生尝试归纳各抒所见,在老师的引导下说明原因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回顾本堂课内容,梳理史实来支撑史论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也让学生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概括分析历史材料的素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社会习俗的变化民国以后:男子-剪掉辫子。妇女-缠足越来越少。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自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政府禁止缠足以来,废止缠足历时半个多世纪,可见缠足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禁止缠足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一次重大转变。 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脑中的变化主要通过了解近代在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领会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 归纳整理,系统本课知识。 对凌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头脑中的变化》试卷
一、选择题
1.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推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列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午战争时,清军用电报传递军情
B.《申报》刊载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C.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上海居民坐汽车到电影院看电影www-2-1-cnjy-com
2.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2-1-c-n-j-y
3.2017年2月11日,上海市举办了 “起步一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以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120周年。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  )
A. 土地改革房产证 B. 商务印书馆褒奖状 21*cnjy*com
C. 小岗村“生死文书” D. 中共七大代表证
4.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5.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宜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来源:21cnj*y.co*m】
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版权所有:21教育】
7.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 某班举行“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讨论会,主持人出示了一组图片,请你判断其属于哪一时期

轮船招商局 《定军山》剧照 剪辫子
A.近代化探索时期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21*cnjy*com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饰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
11. 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 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12. “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根据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判断此情景最有可能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五四运动后 D.北伐战争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3. 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 B.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
C.物质生活丰富奢侈 D.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
14.2017年5月5日,中国成功试飞C919国产大飞机,实现了民用飞机100多项关键技术的集群式突破,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中国“智造”的能力,为几代中国人“实业救国”梦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国提出并努力践行“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
A.严复 B.魏源 C.詹天佑 D.张謇
15.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l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二、材料解析题
16.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摘自中学历史教参
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1)举一实例说明张謇是一位“状元实业家”。你认为他的企业在哪个时期发展最红火?张謇办企业,体现了他怎样的救国主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材料)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8. 材料论述
革命者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1911年10月10日,他们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了湖北军政府,诸省纷纷响应。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君主专制,共和制首次在中国成为一个鲜活的事实。临时政府发布“剪辫通令”,强行剪去男子头上的辫子;革除缠足等陋习,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使广大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大胆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21cnjy.com
——摘自《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社会变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出处:21教育名师】
《头脑中的变化》试卷答案
1.C 2.D 3.B 4.B 5.A 6.C 7.B 8.A 9.A 10.B 11.C 12.B 13.D 14.D 15.B
17. (1)信息: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特征: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21教育网
(2)视角: 视角一:近代政治。 视角二:近代新闻业。 视角三:近代民族工业。视角四:近代教育。
18. (1)孙中山。 (2)示例一:观点: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移风易俗,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可见,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示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蓄辫、缠足等陋习得到改变。广大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参与社会活动。可见,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示例三:观点: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论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男子剪了发辫,妇女不再缠足,还参与社会事务。与此同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思想广泛兴起。可见,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