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导学案2.5.1法不可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导学案2.5.1法不可违

资源简介

2.5.1.法不可违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
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什么是刑法?
4、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5、什么是刑罚?
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四、预习检测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

A.
不违纪
B.
不违法
C.
不违宪
D.
守纪律
2、违法行为是指(  )
A.违反宪法的行为
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
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镇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两人到达盐官古镇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1)小A、小B两人在古镇做了什么?
(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材料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
材料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通过上面材料,我们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二、随堂检测
1.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到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C.
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D.
违反继承法的行为
2、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行为。可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
3、下列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
A.抢劫他人财物
B.骑自行车闯红灯
C.拾到他人财物自觉归还
  
D.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
4、七年级学生小王,一天在外闲逛,听说拨打“119”电话不要钱,于是就用一部公用电话随意拨打了“119”,谎称某地着火。小王同学的这种行为(

A.是违法行为
B.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是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
D.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下列不属于犯罪特征的是(

A.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是依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C.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D.应赔偿损失
6、王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公园的一棵树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他的行为是(
)。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7、球迷孙某在观看中超联赛时,看到泰山队进球,兴奋得跳入场内奔跑,被值勤民警抓获,后被处以拘留10天处罚。孙某的行为是(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违宪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8、陈某因违犯了法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万。陈某的违法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犯罪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9、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下列不属于主刑的是
(  )
A.管制、拘役
B.剥夺政治权利
C.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D.此同学遇到挫折时很善于疏导自己
10、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11、“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一些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即“只要凑够一撮人,管他红灯还是绿灯。”“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属于(  )
①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②受从众心理影响的行为
③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④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分析材料,回到问题:
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李某的行为哪些属于违纪?哪些属于违法?哪些属于犯罪?
(2)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B
D
A
二、随堂检测答案:1-11
A
B
A
A
D
C
D
B
B
A
A
12.(1)不交作业,经常旷课,偷拿同学东西,打架斗殴是违反校纪的行为;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赌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持刀抢劫属于犯罪行为。
(2)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一个人如果不学法、不知法就容易学坏,违纪违法,以致犯罪。违纪、违法、犯罪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可能由犯错误发展到违法犯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