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7——2018高二同步备课精品【人教版】(高端)
【重难点“精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
一、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知识拓展: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二、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知识拓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三、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拓展: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1)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2)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
进的不竭动力。
【考情分析】
该考点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多以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为背景材料,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凝聚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知识的把握。考生在复习时还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将该考点和《政治生活》中有关民族的知识综合起来出题。
【易错警示】:
1.
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说法对吗?
提示: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2.
在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区域特色日渐消失的说法对吗?
提示:在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
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的说法对吗?
提示:中华文化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数量上的简单相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知识总结】
【在当代为什么要努力及如何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原因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
进的不竭动力。
(2)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我国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当代国际的需要。
2.促进中华文化繁荣的举措与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017——2018高二同步备课精品【人教版】(高端)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35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题肢错误,不选。汉字的演变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题肢错误,不选。①③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2.方言被称为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
①运用广泛,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
②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③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④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讲述了一批故宫文物修复者的“日常”,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各种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国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因为
A.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B.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博大的重要标志
C.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D.
利用现代元素修复文物,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汉字,B题肢错误,不选。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经济实力,C题肢错误,不选。对文物进行保护与维护文化安全无直接关系,D题肢不选。A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点睛】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4.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吉祥物“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有机整合,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
①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②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5.徽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轻柔舒缓、抑扬顿挫。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即使在徽州当地,发音也是千差万别,但这似乎并未成为梗阻外出多年的徽商见面时用浓浓家乡话交流的亲切感。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
是深远持久的
②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③地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归属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6.重阳节吃重阳糕。重阳节食“糕”,是对登“高”谐音的民俗表达。重阳糕各地无固定品种。南方的重阳糕一般以米粉来做,糯米粉为主,加水搓揉后放入食糖上笼蒸熟,漂亮的可以做成五色。北方的重阳糕,最为著名的发面花果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这表明
①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
②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决定,中华文化具有区域特征
④各地区文化都在本区域内独立形成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A.
②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重阳节吃重阳糕。重阳节食“糕”,是对登“高”谐音的民俗表达。这说明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适合题意;重阳糕各地无固定品种,南方与北方的重阳糕做法不同说明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①适合题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是不科学的;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④是不科学的;故本题选D。
7.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
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
中华文化内都存在差异和冲突
C.
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
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解析】各地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C项与题意相符;自然环境能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特性,A项错误;BD项与题意不符;
正确选项为C。
【点睛】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8.2016年12月31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之际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该要求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
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③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④实现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几千年来在指导我国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①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全面认同
③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④有利于激励国人固守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③适合题意;②中的全面认同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0.右图中两种房屋建筑,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这说明
A.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共性
B.文化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
C.文化对人们改造自然有重要影响
D.文化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答案】D
【考点】导致文化差异的自然因素
11.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广东“围村”、陕西“窑洞”、福建“土楼”等民居都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这些特色鲜明的民居,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民居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B符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A夸大了自然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观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区域文化而不是民族文化,排除C。D中的“日趋同一”说法错误,排除。
【考点】区域文化的共性
12.中华文化自古就是以开放性姿态融合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而丰富起来的,中华文化“能不它化而自存”,故文明绵延不断;“能化它而相存”,故能教化四边;“能和而不同而共存”,这主要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_________的特征。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包容性
D民族性
【答案】
C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共1题,12分)
13.2016年10月10日,中西部十七省(区、市)人大民族工作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省份。近年来,河南省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掘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2016年年9月,河南省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蔡文姬》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了剧目银奖,全省3处清真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少数民族项目、5位传承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河南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
【答案】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范围较广。答题指向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答案时可以从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注意要理论联系材料进行分析。
【考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017——2018高二同步备课精品【人教版】(高端)
【知识精练】
1.2016年10月16日,贵州京剧院在墨西哥“第44届塞万提斯艺术节”上献演了京剧版《魔侠吉诃德》。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极具传统特色”“
历史演变”分别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①③符合题意。创新体现不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排除②。这些中国元素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共性,排除④。
【考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词曲作者小虫诠释了老子“一生万物”的本意。“一”中有运笔姿势,“一”中有中华汉字的结构,“一”中有中华古老风韵,“一”中有委婉含蓄的爱情传说。用“一”构筑浅显框架,体现了
①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③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弘扬
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归属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材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①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能独树一帜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③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④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长期占有重要的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②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③符合题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主要组成部分,①表述错误。园林艺术不属于文学艺术,排除④。
【考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4.2016年10月11日,“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在台湾师范大学揭幕。“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文化记述的历史之漫长,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材料揭示了敦煌文化
①薪火相传,一脉相传
②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内容丰富,无所不包
④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①③
【答案】A
【考点】文学艺术
5.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这四颗璀璨的明珠
①折射出中华文艺的内容极为丰富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向往
③囊括了中华民族创造的科技成果
④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四颗璀璨的明珠指的是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折射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①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②符合题意。科技成果不属于文学艺术,排除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排除④。
【考点】文学艺术
6.2016年10月12日,都江堰灌区召开2016年度岁修工作会议,初步决定今冬岁修于11月底开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水旱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由此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
①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②折射出我国古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③作为自然遗产受到我国政府重视和保护
④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C
【考点】古代科学技术
2016年8月18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回答7-9小题。
7.历届文艺会演期间,少数民族演员满怀激情载歌载舞,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蓬勃活力。可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
②民族文化是优秀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文艺会演参演剧目主题突出、民族特色浓郁、地域特点鲜明,同时又极具现代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其中的地域特点鲜明是基于
A.各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B.受各区域历史和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
C.各区域文化相互独立并保持各自传统特色
D.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
9.每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都是精品力作荟萃,令人振奋和欣喜。这些精品力作
①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能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④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彰显民族文化的共性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答案】
7.C
8.A
9.B
10.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其中56个民族各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多元”的方面;而56个民族在历史上又有一个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一体”的方面。统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承担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只能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其对于构成中华民族共同要素的血缘世系、语言交流、文化性格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命运跌宕起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儒家文化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进行更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新阶段。
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答案】①儒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佐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儒家文化鲜明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儒家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④儒家文化在挑战中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到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学生如从中华文化的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设问指向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回忆课本知识,中华文化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性、包容性等特征。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可获取准确信息,对应中华文化的各个特征。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