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一课 第2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一课 第2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2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20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你想了解斯大林时代的辉煌成就吗?
你如何看待待斯大林模式?让我们一
起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
国内战乱迭起。
俄毅然退出“一战”,协约国对俄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
全国饥荒降临
在前线作战的红军饥肠辘辘;多数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两片薄薄的面包 ;有时一个星期领不到一粒粮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余粮收集制”
政府向农民征收余粮,付给农民的货币且急速贬值,引起农民的不满,他们无心种地,大片土地撂荒。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列宁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工人收粮队
“余粮收集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有什么作用?
  “余粮收集制”是战争时期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有哪些因素促使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
a.农业 --- 实行固定粮食税,余粮归自己分配
b.工业 --- 国家政府管理大企业,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经营中小企业
c.商业 ---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结果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即其特点是什么?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用及评价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苏联的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入,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怎样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4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措施:
a.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推行农业集体化
重大成就:--- 到1940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五年计划的宣传海报
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重点:发展重工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特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标志性工程:
第聂伯河水电站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结合阅读卡,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重视重工业,轻视农业、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农业集体化
背景:工业化进展迅速,城市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措施: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成员集体劳动,按劳分配。
完成: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经济——大规模集体经济)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农业集体化实施后,一方面,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手段,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影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资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资料1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变化: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
可能带来的问题: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现强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928年和1932年苏联的农产品产量
资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为什么会出现课文图2-15和资料2中的现象,你认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
  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严重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
b.片面强调产量、产值,忽视质量与品种
c.对农民剥夺太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总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925年,苏联的谷物产量恢复到接近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924年,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C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
A. 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民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B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余粮收集制(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B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的依据是( )
A、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背景: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
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
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推行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课题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九年级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结合课文,自学苏联农业集体化。学习史料,分析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利弊,能简单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能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知道苏联的成立。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斯大林体制;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学法 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 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20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你想了解斯大林时代的辉煌成就吗?你如何看待待斯大林模式?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 从想了解斯大林时代的辉煌成就吗?如何看待待斯大林模式?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阅读单元页与课引言文字,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新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把大背景向学生稍作介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国内战乱迭起。俄毅然退出“一战”,协约国对俄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全国饥荒降临在前线作战的红军饥肠辘辘;多数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两片薄薄的面包 ;有时一个星期领不到一粒粮食。“余粮收集制”政府向农民征收余粮,付给农民的货币且急速贬值,引起农民的不满,他们无心种地,大片土地撂荒。新经济政策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余粮收集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有什么作用?“余粮收集制”是战争时期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有哪些因素促使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a.农业 --- 实行固定粮食税,余粮归自己分配 b.工业 --- 国家政府管理大企业,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经营中小企业 c.商业 ---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结果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即其特点是什么?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及评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入,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4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措施:a.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推行农业集体化重大成就:--- 到1940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 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特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结合阅读卡,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重视重工业,轻视农业、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农业集体化背景:工业化进展迅速,城市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措施: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成员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完成: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经济——大规模集体经济)影响:农业集体化实施后,一方面,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手段,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资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资料1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变化: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
可能带来的问题: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现强迫。资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为什么会出现课文图2-15和资料2中的现象,你认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严重弊端: 总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余粮收集制”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新经济政策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余粮收集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有什么作用?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苏联的成立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推行农业集体化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工业化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农业集体化措施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农业集体化影响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来什么问题?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课文图2-15和资料2中的现象,你认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斯大林体制”严重弊端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感受当时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浅谈收获 进一步的突破本课的难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卷
一、选择题
1.揭示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十月革命-俄国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凡尔赛合约》-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D.1936年宪法-俄罗斯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21教育网
2.“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重视发展农业
C.使人民安居乐业 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2-1-c-n-j-y
3.在苏俄实行某一政策后,农民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重工业、银行和矿山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由此可见当时苏俄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自由放任政策21*cnjy*com
4.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C.都巩固了工农联盟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来源:21cnj*y.co*m】
5.1921年,列宁将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的做法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实行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出处:21教育名师】
6.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D.改革了斯大林模式【版权所有:21教育】
7.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 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特许权得益于苏俄实施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道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采取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21*cnjy*com
9.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双方辩手观点如图所示,据此判断该辩论会的主题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
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D.农奴制改革的利弊www-2-1-cnjy-com
10.“集体化和导致农村衰败的过度粮食征购,引起了1932-1933年的饥荒和疾病蔓延.”材料评述的应是(  )
A.十月革命的国内意义 B.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实际效果
11.“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市场经济体制
1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16.8千克)
年份
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21·cn·jy·com
13.题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一组数据.由此可见(  )
国民收入(%) 农业产值(%) 生铁产量(万吨)
规定指标数 应增102 应增50 1700
实际完成数 增加60 下降14 616
A.实际完成数额与预期相差甚远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
C.工业产品质量好、种类多 D.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1cnjy.com
14.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C.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www.21-cn-jy.com
15.“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益探索”.这是评价苏俄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试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后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
17. 材料一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1)材料一体现了苏俄哪一新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主要“新”在哪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对付经济危机所采取的 “新政”措施。其“新”在何处?2·1·c·n·j·y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试卷答案
1.D 2.D 3.B 4.B 5.B 6.C 7.B 8.D 9.C 10.C 11.B 12.C 13.A 14.C 15.B
16. (1)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斯大林模式。
(3)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爱的行列,为后来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