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手册姓名:张永红学科:科学年级:五学期:2015-2016第一学期目录TOC\o"1-2"\h\z\uHYPERLINK\l"_Toc313611188"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5HYPERLINK\l"_Toc313611189"单元概述5HYPERLINK\l"_Toc313611190"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8HYPERLINK\l"_Toc313611191"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10HYPERLINK\l"_Toc313611192"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3HYPERLINK\l"_Toc313611193"第四课蚯蚓的选择15HYPERLINK\l"_Toc313611194"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7HYPERLINK\l"_Toc313611195"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20HYPERLINK\l"_Toc313611196"第七课改变生态瓶21HYPERLINK\l"_Toc313611197"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23HYPERLINK\l"_Toc313611198"第二单元光29HYPERLINK\l"_Toc313611199"单元概述29HYPERLINK\l"_Toc313611200"第一课光和影36HYPERLINK\l"_Toc313611201"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38HYPERLINK\l"_Toc313611202"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41HYPERLINK\l"_Toc313611203"第四课光的反射43HYPERLINK\l"_Toc313611204"第五课阳光下的物体45HYPERLINK\l"_Toc313611205"第五课光和热47HYPERLINK\l"_Toc313611206"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49HYPERLINK\l"_Toc313611207"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52HYPERLINK\l"_Toc313611208"第八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54HYPERLINK\l"_Toc313611209"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59HYPERLINK\l"_Toc313611210"单元概述59HYPERLINK\l"_Toc313611211"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61HYPERLINK\l"_Toc313611212"第二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65HYPERLINK\l"_Toc313611213"第三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66HYPERLINK\l"_Toc313611214"第四节土壤中有什么68HYPERLINK\l"_Toc313611215"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70HYPERLINK\l"_Toc313611216"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2HYPERLINK\l"_Toc313611217"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74HYPERLINK\l"_Toc313611218"第八课减少对土壤的侵蚀76HYPERLINK\l"_Toc313611219"第四单元运动和力77HYPERLINK\l"_Toc313611220"单元概述77HYPERLINK\l"_Toc313611221"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79HYPERLINK\l"_Toc313611222"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80HYPERLINK\l"_Toc313611223"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80HYPERLINK\l"_Toc313611224"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81HYPERLINK\l"_Toc313611225"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82HYPERLINK\l"_Toc313611226"第六课滑动和滚动83HYPERLINK\l"_Toc313611227"第七课运动与设计8458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一、教材分析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二、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五一和五二班,每班学生均为40名左右。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三、教学目标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五、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述单元分析这是一个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内容,也是环境主题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越来越开阔,随之而来的是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问题的深度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对人与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越来越感兴趣。学生会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揭示其中的规律,这会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就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探求因果关系是人的天生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孩子的必然行为,生物和环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通过引领学生,观察一个个常见的现象,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天然的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希望学生藉此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生命观、环境观。本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对生物的特征和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的方法获取相关的事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的特征,用详细的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的必要性,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交流的技能。整个单元的教学由10项活动组成,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6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的后面三项活动: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互相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让学生汇集、整理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结合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梳理学习过的知识,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认识扩展到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的认识上,从而强化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绿色环保意识。单元目标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单元教学建议1.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始终贯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意识。学生通过一项项的活动,进一步发展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沿着学生问题的箭头不断地探索下去。2.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3.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4.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5.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6.运用好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学。课时安排(共12课时)始业教育(1课时)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课时2、种子发芽实验 1课时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1课时4、秋冬季的生物 1课时5、动物的栖息地 1课时6、建立栖息地1课时7、记录动物的特征 1课时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1课时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课时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1课时第一课时始业教育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教学后记一回忆过去(10分)1、说说自己前二年学习科学的情况,包括优点及缺点。2、请学生对科学老师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3、分发表格给每生,要求贴在第1页书上。在说优点和缺点时学生自动进行归类,确立做得有特色的同学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互相评价中达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在相互评价中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学生诚恳的反思将有力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素养。二展望未来(10分)1、对表格进行评价内容的的讨论,请学生互相讨论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科学学习的评价,教师作出相应的归类记录。2、把学生共同讨论后的内容记录在书本上,以作评价表的考评依据之用。分别从科学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展开讨论。用回忆、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展开科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素质。要求一单元之前请小组长按排好小组活动的内容及材料准备情况,实验的情况可分抽查式考评、小组式考评进行。三分组合作(5分)1、自愿原则、就近原则分好新的实验小组。2、轮流原则确立小组长。小组长态度明朗,责任明确。考评表的设计需要小组长有坚持的品质。可请学生自由讨论小组长轮流当的期限。四复习预习(10分)1、有关植物我们开展了哪些探究活动?2、本单元开始我们将开展哪些有关植物的探究活动?3、一起记录本单元的一些重要课外活动,要求严格考核评价。学生在考评表中填写相关内容。组长考评。教师可抽查考评某些学生,以促成考评表的考查督促功能。板书设计:材料准备习惯倾听交流习惯记录汇报习惯持续研究习惯小组合作习惯A独立认真完成B合作认真完成C协作完成D部分完成E没有参与F其它情况教后反思:分小组进行科学观察活动,在汇报前回顾一下探究活动中的注意点:1、认真完成方案中确定的观察内容。2、看看是否能有更多的新发现。3、思考你观察到的事实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4、完成本组观察任务后可以观察其他组的内容。5、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1.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1、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3、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难点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件发芽的土豆、发芽的种子2.提问:植物的种子有什么作用?绿豆种子发芽,一般需要什么条件?3.板书学生的答案。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制造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活动铺垫。探究活动(一):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4.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引导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的条件,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像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定自己的实验计划。巩固延伸1.全课总结。2.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课外研究。板书设计§1.1种子发芽实验(一)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1.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引导学生对自己组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初步的分析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引导学生对自己组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初步的分析,同时提示学生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共同分析。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实验得出的结果检查它的可靠性,弄清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引导学生用活动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板书设计§1.2种子发芽实验(二)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氧气§1.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通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绿豆的生长条件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了解发芽和生长的不同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了解水对绿豆的重要性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了解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板书设计观察绿豆芽的生长阳光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水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1.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里;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培养热爱小动物,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科学的分析实验数据。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坏境,以绿豆为例,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2.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坏境吗?这节课我们以蚯蚓为例来研究。(板书:蚯蚓)“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与“蚯蚓喜欢的环境”这两个实验都属对比实验,复习前者对后者在知识技能上有正迁移的作用。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1.前几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找蚯蚓,介绍一下,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大家觉得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根据学生所说板书:潮湿、干燥,明亮、阴暗,土质疏松。)2.同学们都有各自的猜测,究竟谁的猜测正确,还得看“蚯蚓的选择”(板书课题)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形成了验证的需求,那么下述的科学探究就成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实验设计,探究科学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1.我们先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这个实验可以怎么设计?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实验设计,全班交流讨论,课件出示实验计划。(学生受前几课绿豆对比实验的影响,容易想到做对比实验,但大部分学生会跟“绿豆发芽实验”一样用两个实验盒,因此讨论的重点应放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上。)4.出示实验材料,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蚯蚓、土壤、喷壶、盒子,你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用几条蚯蚓做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你有什么要说的,实验中有什么要改进、注意的地方?最后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注意点:(1)在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用喷壶在一端泥土上撒些水。(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3)将实验盒放进抽屉,给蚯蚓一些选择的时间,不要惊扰它们。5.请拿出一号实验盒,盒中的干湿土环境老师已经布置好了,接着请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步。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实验操作的小组看大屏幕思考下一实验计划。(课件出示: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还是光亮的环境?)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还是光亮的环境?这个实验怎么做?实验的不同条件是什么?相同条件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可以组内讨论一下。(课件出示实验计划表格,根据学生所说填写相应内容。)学生汇报交流,概括出实验步骤和注意点:(1)在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3)盖上盒盖,用黑色的纸将盒子的一端包起来。(4)将实验盒放进抽屉,给蚯蚓一些选择的时间,不要惊扰它们。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中,制定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围绕猜想,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头脑中的实验计划不断由模糊到清晰,最后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因为对前一个实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生设计这个实验就比较轻松。所以这一环节,只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直接汇报实验计划,并提出了实验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让学生认识到对比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性。制造“黑暗—明亮”的环境比较方便,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需要的材料,教师只需提供材料,交由学生组内操作、完成实验。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数据分析,建构新知1.拿出第一个实验盒,观察结果,将数据记录于作业本上相应记录表内,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记录。2.课件出示统计表,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师在课件中打出。3.汇总各组数据,提问:汇总全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个别条蚯蚓呆在盒子中间或者跑到“干燥”一边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可忽略,可以向存在这一现象的小组了解这条蚯蚓的情况,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比如这条蚯蚓快死了,触觉不够灵敏,给蚯蚓选择的时间不够等等。)4.学生观察第二个实验结果,将实验数据记录于作业本上相应记录表。5.课件出示统计表,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师在课件中打出。6.汇总各组数据,问:汇总各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7.综合以上两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这个环节的表达和交流是学生展示实验数据记录,用数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建构新知的过程。也是是科学探究的结论阶段。对于实验中个别蚯蚓出现的现象教师没有忽视,而是引导学生去关注、分析原因,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两组实验数据不一起汇报,而是先统计、分析第一组实验数据,再分析第二组数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给第二组蚯蚓更多的选择时间。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1.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里,那其他动物,教科书11页出示的几种动物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它们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课前已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3.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动物分别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4.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5.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板书: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板书设计4.蚯蚓的选择潮湿干燥阴暗光亮动物都需要合适的生存环境§1.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过程与方法:1.通过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会分析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掌握食物链中规律,并能正确表达食物链。能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一个生态群落中的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耐心地倾听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教学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中,谁将被谁吃呢?随着学生的陈述一一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习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课题:5食物链与食物网)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引到这一课中讨论:他们谁被谁吃 a、课件出示“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小鸟”的图片,请学生按照“谁被谁吃”顺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据生回答在课件上连起来。然后明确我们用简单的文字各箭头把他们表示出来。请生观察,箭头指向谁?(吃者)b、分析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步步深入,引出科学概念,把握学习重点。)问:想象一下,他们的食物关系分像两条什么?(链环)明确: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c、大家来观察第一条食物链,谁能不吃其他的生物就能存活下来?蔷薇或小草。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己生长需要。引出生产者的概念。要求学生指出第二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再举出身边的例子。再观察蚜虫、瓢虫、小鸟是如何生存的?按照上述的方法来学习消费者这一概念。再来观察这几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但是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d、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演示一条食物链科学研究重在发现,所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的教学重点,本堂课也同样不例外。寓教于乐,发挥小组合作精神,更好的掌握食物链。田野里的食物网(1)刚才我们谈到的食物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是一片森林,一汪海洋,一个草原,一处田野。那里的生物将会更丰富,食物关系更复杂。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田野。(出示课件)共同来认识一下这里的生物朋友。(2)小组合作,边讨论边在书上标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找小组汇报结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小组合作精神。)(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食物关系,学生们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指出这就叫做食物网。(4)出示课件,在这张食物网中,如果青蛙由于小朋友们的捕捉而减少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食物网的概念,通过图文,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了解水田中复杂的食物联系。拓展与思考1、课件出示两份资料,在课本21页。资料1:找出是谁给小鸟带来灾难?资料2:人们怎么患上癌症?师强调:保护自环境,珍爱生物。3、播放视频,有关我们国家在保护环境,珍爱生物方面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环境,珍爱每一种生物。板书设计5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保护环境珍爱生物§1.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2)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教学难点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1、创设情境:播放录像资料(美丽的池塘)。在一片池塘里,有小钱在悠闲地游来游去,有田螺,还有小虫子,当然也有水草和泥沙、石子……,画面最后定格到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自动出示水生生物的名称。2、思考:你知道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这些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浔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从感性上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生态系统里,感受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大家分析了池塘里的生物之间有一些密切的联系,为了方便研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做一个生态瓶。首先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吧。要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在请每个组进行方案设计,大家分工协作同时做好不。10分钟后交流。交流建造方案。共同完善、修订方案。培养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案做生态瓶建造活动。老师只准备了部分材料,自由上台选取,注意按设计方案进行建造。评价延伸。大家生态瓶做得非常不错,课后补充材料,完善建造。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能做一观察生态瓶的计划,持续观察生态瓶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培养学生实际行动板书设计1.6做一个生态瓶鱼、蝌蚪、田螺生物水草……生态系统浮游生物、微生物非生物:水、石头、沙……课 题§1.7改变生态瓶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简析学生做了生态瓶,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活得好不好,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了。由于各个小组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但学生都希望自己小组生态瓶的生物生活得好,所以这时提出如何让我们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本课通过两个实验活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学生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可能就是对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感受到生态平衡的意义,也为学好下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学情分析这一课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研究,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理解,但还缺乏实际的感受。比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恰当的数量比例等。学生做生态瓶的积极性很高,在积极的情绪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生态平衡的意义。教学目标K&S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达标情况:P&M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达标情况:A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达标情况: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资源课本学生制作的生态瓶课前准备学生制作的生态瓶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思路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交流方法,分组实验——表达交流,获得结论——总结拓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你们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比较好?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么样呢?可以改变哪些条件?引导:改变生态瓶里的水其实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改变动植物数量其实是改变生物环境。我们来设计两个实验来看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吧!一是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二是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请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学生展示生态瓶学生比较交流学生可能回答:改变生态瓶里的水量;改变生态瓶里的动物数量;改变生态瓶里的植物数量等。让学生初步明白可以通过改变非生物环境和生物数量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交流方法,分组实验提出探究任务:我们怎么来做这两个实验?学生分别交流两个实验的方法并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活动,坚持做好观察记录。表达交流,获得结论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做如下提问:1.瓶里的水减少后对植物有没有影响?2.动物增加了会怎么样?3.是不是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呢?4.如果生态瓶里的小鱼增加两倍会出现什么情况?增加四倍呢?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学生交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总结拓展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科学知识?根据实验,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预测学生回答: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学生交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解决如何让自己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7、改变生态瓶减少水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添加动物、植物课 题§1.8维护生态平衡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考虑到五年段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搭模型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现实——模型——现实的两次转化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点及面,跳出草原系统的破坏衍生到地球其他生态系统被破坏,提出人类维护生态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到这课为止,学生要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目标K&S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和非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达标情况:P&M通过建立模型与合理的分析推理,了解生态系统失衡的过程。达标情况:A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意识。达标情况:教学重点 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失衡的危害。教学难点 如何建构模型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资源课本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思路谈话导入——初步了解如何建模——建立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维护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谈话导入1.课件:海洋、森林等图片2.讨论:图片上,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3.小结:这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构成的和谐平衡的整体我们叫生态系统。(板书)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具体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生物、非生物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了解如何建模1.出示课件:草原,2.连一连草、兔子、鹰三者的食物关系?3.说一说食物链的表达方式。4.教师演示建构模型5.讨论存在问题1.通过师生对话,了解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表达方式。2.了解用模型搭食物链的不合理性。从现实到模拟的转换,以食物链为切入点,通过搭建模型,找到搭模型的不合理性。建立生态系统模型1.搭建生态模型2.出示实验要求3.学生实验建构模型4.学生纠正模型1.搭建生态模型2.找到生态系统模型的共同点。通过学生搭模型——找到模型的共同点——纠正模型,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大概结构。模拟生态系统的变化1.草少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2.出示实验要求(见课件);3.生实验4.师生小结并板书:5、师生讨论演示:兔子少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生讨论、指名模拟!6、师生讨论演示:鹰少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利用生态模型模拟草原生物减少对草原生态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模型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具体形象的体会草原上生物的减少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1、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草原生态?2、课件演示3、师生讨论:其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情况(课件演示)1、知道模拟实验除了模拟草原生态的变化,还在模拟人类破坏草原的行为。2.了解其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1.从模拟到现实的转换,将抽积木与人类破坏草原生态相联系。2.体会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情况以及后果。3.为人类保护生态做伏笔。生态系统的维护师生总结:人类如何维护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体会人们维护生态系统的时间以及重要性。总结全课,指出本课的教学目的。板书设计§1.8维护生态平衡生物维护破坏生态系统过程非生物平衡崩溃课后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步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深入,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课堂完成后也达到了这个效果,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的回答也着实让我吃惊,只是老师的知识底蕴还不够,在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法上还待提高,另外学生的活动性还要增加,需逐渐改善使课堂更加科学。第二单元光单元概述每天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当学生们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脑子里可能装满了疑问: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太阳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太阳的温度有多高,人有可能到太阳上去吗?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是否有一天会熄灭呢?……这些问题正是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探究源泉和驱动力。学生们自幼就听到过诸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天狗吃太阳”“找太阳”等以太阳为背景的动人神话故事,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太阳是形形色色的。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插上想像的翅膀,走近太阳,从“我们知道的太阳”开始,对太阳及阳光进行研究和学习。本单元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太阳的光和热进行不断的探究,相应的活动主题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太阳、阳光下的影子、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美丽的彩虹、阳光下的物体、光强与光弱、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这些主题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性、趣味性,有些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我们知道的太阳”是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的,让学生提取关于太阳的已有认识,通过互相交流和启发,使他们对太阳的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其中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神话故事,科学与人文实现了和谐统一。“阳光下的影子”“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美丽的彩虹”三课,为学生们展现了一组美妙、奇趣的光现象,引领学生们探究和体验光的直射、反射、折射、色散等各种表现形式。“阳光下的物体”“光强与光弱”两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除了是光的主要来源以外,还是热的主要来源;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物体在阳光下吸收到的热量和物体的质地、表面光滑程度、颜色以及太阳的强弱有关。这也为以后设计和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积累了素材,找到了科学依据。“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是指导学生对前几个活动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将获得的科学结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整理和利用信息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不仅对前面所学做了总结性的应用,将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同时也着重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撰写设计方案和制作技能以及科学评价某个事物或某项工作的能力。“利用太阳能”一课,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通过与同学交流,共享信息资源。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开发太阳能是解决现代社会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光的各种性质和现象,认识太阳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光能和热能;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推测并作出合理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有关太阳、阳光以及阳光下的物体的观察研究、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研究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有序地从事探究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影子及位置变化、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和混合以及光热转换的观察、记录过程。·经历对各种光、热现象的描述、解释的过程。·经历对各种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经历根据某个特定活动任务制订相应方案并付诸实践的过程。·经历利用身边材料制作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太阳能热水器的过程。·经历有关太阳、太阳能等知识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的过程。·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进行评价的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认识到有关光与物体及影子的关系、光的反射与色散、光的强度和温度、太阳能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学习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信息处理方法;知道光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等。评价目标1.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一个个新的、有意义的看法,乐于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和对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经历。2.学生能在小组或班级里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地猜想,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3.能与同伴一起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探究活动。4.能利用身边材料制作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太阳能热水器。5.能对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合理的评价。6.适当收集一些有关太阳、太阳能等的资料。7.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准备材料,在课外积极从事关于太阳及阳光的各种观察、研究或调查活动。教学建议单元活动和建议1.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有十个一级标题,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一般按一个标题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是可能有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一些制作活动)用的时间较长,如“制作牛顿盘”“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活动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及到的材料也比较容易得到,在天气晴好的状况下,探究活动可以顺利实施。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大体可以按照教材所显示的结构进行,难度也不是很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地在户外完成这些相关的探究活动。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在家庭里从事更多的有关阳光下的各种探究活动。3.本单元的教学,按照常规的教学进度通常被安排在十月中下旬(不包含国庆长假)。教师们应当注意到,“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一课可能会被安排到十一月,因此“热水器”的升温效果比酷暑时会明显下降,这将影响本课的研究数据。另外,在具体教学时,教师们还要时刻关注本地的天气变化,调整教学的时间与进度。4.本单元教学有一个重要线索,就是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包括“我们知道的太阳”中让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有关太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数据、物体温度变化的数据、不同光照强度时的温度对比数据以及“热水器”效能数据等的整理与分析等等。5.单元主要实践活动及相关材料如下表所示:单元实践活动及相关材料表包含各种有关太阳的文字、图、诗歌等资料 不同长度的竿子、米尺、三角、数据记录纸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分组实验镜子、小球(其他小玩具) 制作观景箱制作纸盒、小玩具、镜子(两块)、粘贴材料 美丽的彩虹自制水棱镜制作水槽、镜子等 制作牛顿盘制作剪刀、铅笔、不同颜色的卡纸 观物体反射现象分组实验各种物体,相同大小与材质、不同颜色的纸 光测量不同地的温度分组观察温度计、铅笔或小木棍三枝、皮筋、遮盖用纸 研究我们获的信息研究获得的信息信息处理各种活动数据、整理表等 纸盒、黑墨水等相关料 知道太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光能和热能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及位置的变化、光的反射与吸收、光的分解和混合以及光热转换等一知识 3能对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做细致地对比观察 能运用多种法设计并完成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光的反射与吸收以及太阳能热水器 5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太阳能热水器 6能利用温度计完成相关的测量活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7能对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8能与同伴一起对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进或提出改进意见 能对自己的太阳热水器及制作过程与效能进行合理的评价 能与同一起合作完成单元中的相关实活动 11能积极和同伴一起进行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 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地猜想,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 13能积极准备材料,在课外从事有关阳光单元的学习活动 14活动结束后,能整理好活动器材 思考与研究一、单元教学前,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让孩子自由探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学生们需要自己对学习问题提出看法、想出办法,对产生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观察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物体反射与吸收光的能力比较”“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等。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探索求得解答。 适度的提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是比较明确,学生容易理解的,可以以学习任务的形式提供给他们。通常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要去完成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应该完成。教师的适度提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的提示,比如对太阳有关资料的整理分类,再根据分类结果选择研究项目,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又比如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时,提示学生思考物体温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等。二是操作技术的提示,比如“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的制作等。 多夸奖、少批评活动过程中,学生有好的表现,不要吝啬您的奖励。学生若遇到挫折时,不要责备他,尽量给予安慰和指导,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过程重于结论有些答案并非绝对而单一,应该去了解学生求得解答的过程,欣赏学生的创意思考,而不是一味要求标准答案,只要是别出心裁的解题法都值得喝彩!比如,当学生们制作了一个很不成功的“热水器”时,不要使用“对不对”“好不好”等评语。 关注生活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许许多多的现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比如人们的穿着与太阳的关系等;人们在利用光的反射时,所造成的光污染等。积极开发太阳能是解决现代社会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单元教学中,应适当地进行环保教育和生存危机的教育,要让孩子明白保持良好环境、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二、单元教学前,学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怎样回答在科学学习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并不是唯一的,思考不要局限在一种思路上。即使有时候不知道答案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动脑筋去思考。其次,要多用你可贵的眼、耳、鼻、手……去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 分工合作有些问题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也许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思考,会有意外收获哟!同时还要把你的想法或者问题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想法和问题,不要害羞! 学习工具记得随时准备好铅笔、橡皮、记录本,把一些观察到的东西和想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另外还要准备好老师要求的材料。本单元需要你带的学习材料都是一些随手可得的物品,比如泡沫塑料、尺、纸盒、镜子、废旧瓶罐等。 关心生活我们的生活与太阳密不可分。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利用着阳光和太阳能,如热水器。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是解决现代社会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享受和利用阳光带来的种种好处时,还要关注阳光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干旱、高温等。三、单元教学前,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提示孩子准备好单元学习材料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孩子带的学习材料有泡沫塑料、尺、纸盒、镜子、废旧瓶罐。请您及时提醒孩子准备好相关材料。 关注孩子的课余探究活动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在阳光下”的种种活动,因此有一些课余的探究活动,包括收集资料、制作一些与光有关的器具,其中“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是本单元重要的一项制作活动。在这些课余探究活动中,您有能力成为孩子的同伴,和他一起寻找线索,寻找材料。别让孩子觉得这只是他“一个人的家庭作业”。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不妨把自己当作孩子最佳的力量来源,并对孩子的认真观察进行鼓励。 不要打击孩子的探究积极性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孩子们需要您的支持,如果您不能予以解答,也不要马上回绝,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另外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孩子们会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弄脏家里的环境,甚至邀请您参加他(她)的活动,在搞清原因之前,请不要呵斥!四、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影响本单元教学的关键就是天气。很有可能会遇到阴雨天,如果有幻灯机等人造光源,或许还有一线教学生机,但要开展小组活动困难就大了。因此教学要避开这样的天气。 本单元的制作活动学生完成起来并不困难,制作活动本身也是为了研究需要,制成品的精致程度对观察效果影响不大,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制作提出质量上的严格要求。本单元中有一些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制作活动,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举行一个相应的展览会,如“太阳知识展”或“太阳小报”“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太阳能热水器”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五、本单元具有怎样的内容结构课时安排本单元由“我们知道的太阳”“阳光下的影子”“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美丽的彩虹”“阳光下的物体”“光强与光弱”“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10课组成,至少安排10课时。主要活动内容和课时建议一览表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主要活动内容我们知道的太阳我们知道的太阳交流关于太阳的故事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阳光下的影子观察影子观察记录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用(方格)图示的方法整理测量记录比较方格图,交流发现阳光下影子的特点阳光、物体、影子的位置关系比较同一时间,不同物体影子的特点比较不同时间,同一物体影子的特点影子的特点对我们的启发和日常应用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活动设计及实施反射现象及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做一个观景箱选择制作观景箱的材料利用材料自制观景箱观察并解释所看到的现象美丽的彩虹观察光的色散观察光通过三棱镜时产生的现象光分解成太阳光谱自制水棱镜自制水棱镜,观察光的分解交流日常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制作牛顿盘牛顿的简单介绍制作牛顿盘探究彩色盘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光的合成效果阳光下的物体观察反射观察、记录不同物体反射光的能力研讨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温度变化测量比较白、黑两种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光强与光弱向阳处和背阴处比较向阳处和背阴处的不同推测、测量、记录两处的温度对各组记录结果进行统一整理、比较光的强弱与温度比较镜面投射的明暗差别比较镜面投射的温度差别推测使用多个镜面进行投射的结果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整理获得的信息整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整理有关强光和弱光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整理有关不同色物体在阳光下温度变化的信息研究获得的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科学道理的应用研讨不同环境下衣服的选择观察比较各种光和阳光的相似性设计太阳能热水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制作热水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记录热水器的工作制订热水器效能检测记录表记录热水器效能评价我们的热水器整理热水器效能数据对比分析热水器效能数据研讨影响热水器效能的因素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设计和检测、评价方法利用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了解太阳能的优越性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的缺陷调查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方法课 题§1.8维护生态平衡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考虑到五年段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搭模型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现实——模型——现实的两次转化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点及面,跳出草原系统的破坏衍生到地球其他生态系统被破坏,提出人类维护生态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到这课为止,学生要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目标K&S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和非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达标情况:P&M通过建立模型与合理的分析推理,了解生态系统失衡的过程。达标情况:A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意识。达标情况:教学重点 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失衡的危害。教学难点 如何建构模型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资源课本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思路谈话导入——初步了解如何建模——建立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维护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谈话导入1.课件:海洋、森林等图片2.讨论:图片上,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3.小结:这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构成的和谐平衡的整体我们叫生态系统。(板书)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具体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生物、非生物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了解如何建模1.出示课件:草原,2.连一连草、兔子、鹰三者的食物关系?3.说一说食物链的表达方式。4.教师演示建构模型5.讨论存在问题1.通过师生对话,了解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表达方式。2.了解用模型搭食物链的不合理性。从现实到模拟的转换,以食物链为切入点,通过搭建模型,找到搭模型的不合理性。建立生态系统模型1.搭建生态模型2.出示实验要求3.学生实验建构模型4.学生纠正模型1.搭建生态模型2.找到生态系统模型的共同点。通过学生搭模型——找到模型的共同点——纠正模型,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大概结构。模拟生态系统的变化1.草少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2.出示实验要求(见课件);3.生实验4.师生小结并板书:5、师生讨论演示:兔子少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生讨论、指名模拟!6、师生讨论演示:鹰少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利用生态模型模拟草原生物减少对草原生态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模型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具体形象的体会草原上生物的减少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1、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草原生态?2、课件演示3、师生讨论:其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情况(课件演示)1、知道模拟实验除了模拟草原生态的变化,还在模拟人类破坏草原的行为。2.了解其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1.从模拟到现实的转换,将抽积木与人类破坏草原生态相联系。2.体会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情况以及后果。3.为人类保护生态做伏笔。生态系统的维护师生总结:人类如何维护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体会人们维护生态系统的时间以及重要性。总结全课,指出本课的教学目的。板书设计§1.8维护生态平衡生物维护破坏生态系统过程非生物平衡崩溃课后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步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深入,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课堂完成后也达到了这个效果,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的回答也着实让我吃惊,只是老师的知识底蕴还不够,在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法上还待提高,另外学生的活动性还要增加,需逐渐改善使课堂更加科学。§2.1光和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记录下来。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教学重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影子的三个特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引入 1.导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请看大屏幕,猜猜分别是什么?(手影:小狗、鸽子)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物,其实它们只是——?(手影)做过手影游戏吗?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2.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手影。刚才看到的这些漂亮的手影是怎样形成的?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影游戏引入,极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新奇于科学课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做好铺垫。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1.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呢?2.四人一小组讨论。3.小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板书: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4.影子产生离不开光、那么光和影之间有什么关系?(揭示并板书课题:1.光和影)通过设疑,推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究活动。通过交流,让学生对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让学生揭示头脑里建构的模型。认识光源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身边哪些物体可以发光?2.提问:没点燃的火柴、蜡烛,没通电的电灯、月亮能发光吗?3.师:太阳能自己发光,我们可称它为光源;点燃的蜡烛能自己发光,我们也可称它为光源;通电的灯也能自己发光,我们也可称它为光源。它们都是光源,你知道什么叫光源?4.揭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5.判断是否是光源:逐一出示图片(正在亮的灯、没点燃的蜡烛、没通电的灯、夜晚的萤火虫)6.你还知道哪些光源?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有了光源,遮挡物在光源的照射下就会将影子投射到屏上,(在纸屏上板书:“影”)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影子,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教师结合具体生活情景,创设了问题情境。步步引导,解决学生对光源概念的真正理解,从而明确:“必须是自己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这个要点。探究影子的特点(一)观察影子的变化1.师用投影仪演示“玩具”远近的影子。2.这次你发现什么?(影子的大小发生变化)3.师用投影仪演示不同时间阳光下的影子。4.这次你又发现什么?(影子的长短发生变化)5.师用投影仪演示多面体不同侧面的影子。6.这次你又发现什么?(影子的方向、形状发生变化)板书:大小长短方向形状…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出示各种变化的影子,学生也很容易发现影子的大小、长短、方向、形状的变化。)这样也利于学生推测影子的各种变化与什么有关,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讨论设计实验方案1.猜一猜:影子的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影子的大小可能与遮挡体和光源的远近有关系;影子的长短可能与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系;影子的方向可能与光源照射的方向有关系。……)是不是这样,怎样来验证?(用实验来验证)2.小组选择要研究的问题。3.利用现有实验用品,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并说明实验方案。5.思考:在这个实验里改变的是什么?不改变的是什么?让学生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体现了选择性和自主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制定计划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分组实验1.提出实验要求:按本组设计的方案自由分工,认真观察屏上影子的变化将实验记录写在实验记录表中。2.学生分组实验。3.小组汇报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将每组实验记录展示于黑板)4.讨论: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影子的大小与遮挡体和光源的远近有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系;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照射的方向相反;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面的形状有关系。)5.师总结梳理:完成板书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实验前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实验相关材料。由组长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法,带领组员针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凸显学生自主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记录,让记录卡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分组分项选择性进行实验,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集中。板书设计光和影大小长短方向形状…↓↓↓↓有关系远近角度方向照射面形状§2.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引入通过有趣的手影游戏引起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打开投影仪的开关,使光投在屏幕上。(也可以利用照在墙上的太阳光。)2.教师演示:表演一种手影。3.谈话:这个影子像什么?谁还会表演手影,请到前面来表演。4.学生表演手影。5.谈话:关于影子,你有什么问题?6.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影子的秘密。(板书课题)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1)谈话:你认为影子是怎么产生的?(2)讲述:为了弄清为什么会有影子,我们来做个实验。(3)演示实验: 此实验方法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下,进行单因素比较。①开灯(投影仪),灯光中没有挡光的物体。问学生:有影子吗?为什么?②举一物体(例如水碗或瓶子),关灯。问学生:有影子吗?为什么? ③开灯,在灯光中举一个水碗。问学生:有影子吗?(4)讨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认为怎样才有影子?(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有影子,这是产生影子的二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还要有屏幕、墙这样的东西,使影子能投在上面,否则也看不到影子。2.指导学生认识影子方向的变化(1)谈话:同一个物体的影子都一样吗?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言,不限于影子方向的变化。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下面将要研究什么问题,所以应该让学生广开思路,全面发言。上方、稍斜一点、再斜一点…)照在跳棋子上,观察棋子的影子有什么变化?(2)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白纸铺在桌上,把跳棋子立在纸的中间;用手电光照射棋子,观察棋子有影子吗?让手电光分别从前、后、左、右方向照在棋子上,观察棋子的影子有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①棋子的影子有什么变化?(方向变化)②棋子影子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当光从前面照时,棋子的影子在哪个方向?当光从左面照时,棋子的影子在哪个方向?当从后面照时,棋子的影子在哪个方向?当光从右面照时,棋子的影子在哪个方向?(5)讨论:影子方向的变化有什么规律?(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光照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子总在物体受光方向的反面。3.指导学生认识影子长短的变化(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实验。让手电光从不同的角度(正此实验渗透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太阳光直射与斜射时物体影子的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影子的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5)教师小结: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光照的角度变化的。光照的角度大(即光从“头顶”往下照或稍微斜一点),影子比较短;光照角度小(即光照方向斜得比较多),影子比较长。本环节和前面一课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同样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但本环节的观察活动是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巩固(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影子的知识。(2)提问: ①影子产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②什么样的天气地上的物体有影子?什么样的天气物体没有影子?为什么? ③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光照下都有影子?(透明的物体没有影子。) ④影子的长短是随着什么变化的? ⑤夜晚,当你走在有路灯的街上,你的影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所学的知识,利用所学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板书设计§2.2阳光下的影子课 题§2.3光是怎样传播的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回过头来去解释影子的成因。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研究过《光和影》和《阳光下的影子》,影子的产生正是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特点,因此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学目标K&S通过观察、实验,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达标情况:P&M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3.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达标情况:A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达标情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用探究的方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寻找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依据。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资源课本课前准备分组实验:①手电筒或蜡烛,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支架,未打孔的卡纸一张。②能弯曲的和不能弯曲的粗吸管,手电筒。③盛满水的水槽,红蓝黑三色墨水,激光手电筒。④透明玻璃瓶,香,激光手电筒,打火机。(说明:每张实验桌上摆放其中的一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思路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分组合作,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汇报交流——巩固与应用,拓展延伸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提出问题1.课件播放日常生活中光照现象的一些图片,如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透进密林深处的阳光,撒满房间的太阳光,窗下的阳光和影子,夜间的车灯,城市夜光等,并配以优美的音乐。2.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之后,你能说说对光传播的一些想法吗?并说明理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观看图片,初步感知光的传播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暂不置可否让学生在感受光的美妙的同时,用巧妙的提问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让学生意识到猜测是要有一定依据的,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了铺垫分组合作,设计方案1.设计方案光靠猜测是不够的,我们还得通过实验去探究。这节课我们要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现在开始设计方案。2.方案交流,师生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预设一】把墨水少许滴入盛水的水槽中,搅拌均匀,使之呈现有色均匀溶液状。用激光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再滴入一些,继续观察。【预设二】把三张打孔的卡纸摆在桌子上,用吸管穿过三个孔使三个孔在一直线上,在第三张纸的后面立一个屏,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让学生提出修改建议,教师适时鼓励,给每组评定成绩,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实验探究,汇报交流1.提出要求,实验探究课件出示实验要求:①安全实验,团结协作,仔细观察,认真完成实验记录表。②实验完成后,讨论汇报形式,确定汇报人员。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1)一个小组汇报时,使用相同器材的其他小组可适当补充或提出异议。(2)请完成较好的小组上台把实验一边演示一边介绍给大家。学生理解、记录实验注意事项学生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小组内合作完成完成较好的小组上台把实验一边演示一边介绍给大家。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实验前提出评价的标准,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使得实验有序开展,学生好胜心强,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演示,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巩固与应用,拓展延伸1.解释影子的形成你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吗?2.知识链接:课件出示“光的传播速度”。3.多媒体播放古时候月食发生时人们敲击锅碗瓢盆,奔走相告的情景。问:“看了这个视频材料,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学生思考此问题,应用本课知识进行解释学生观看视频,体会视频想要说明的知识让学生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学以致用。板书设计§2.3光是怎样传播的1.直线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研究方案研究的问题:我们的推测:我们的依据:探究方法:2.探究光的传播路线组别:日期:我们看到的现象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我们的结论:课 题§2.4光的反射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K&S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达标情况:P&M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达标情况:A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达标情况: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教学资源课本课前准备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思路引入课题——光的反射规律猜想——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光路是可逆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拓展应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要送给大胆聪明的学生,大家看到讲台上有礼物吗?老师把它藏在讲台的后面,谁能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让班上的同学都看到礼物。问:你为什么选择平面镜?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反射光呢?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学生疑惑,并试图找礼物学生兴趣更高,并想办法完成。学生能选择平面镜,总结出平面镜能反射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举趣,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光的反射规律猜想用激光手电射向镜面用泡沫板靠近问,泡沫板上有什么?为什么会有一个光斑呢?你们看到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了吗?那么你能用桌上的仪器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吗?利用光的反射传播路径依次讲述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反射面、入射角、反射角。如果老师转动一下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光在反射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怎样才能更好的描述呢?你能通过光反射的路径把它们找出来吗?实验探究内容:光的反射规律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学生回答问题,并猜想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利用提供的仪器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学生学习新的物理概念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步向学生提问,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光路的显示有利于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认识和探究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2)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3)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4)其它。填写好探究结果,老师并巡回指导。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课件展示光的反射规律)老师并进行总结。学生讨论、设计并开始实验。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光路是可逆的通过黑板光路讲述光线从AO入射,它将从OB反射,如果光线从BO入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它将从哪个方向反射出来,老师演示实验。那你们能用手中的器材做个光路可逆的实验吗?你用平面镜看同桌的眼睛,同桌可以看到你吗?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学生交流、讨论并实验。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让学生动脑思考,把所学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习了这么久,老师来给大家玩个魔术。一张清晰的动画投影在盖住平面镜的白布上,正当学生欣赏时忽然拉开白布露出镜子,一下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大家摸摸自己的衣服和镜面有什么不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表面和粗糙的表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用三个自制光源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件展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学生非常惊讶,激起兴趣,并能积极思考学生很容易想到反射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学生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更多有关光反射的知识。有利学生自己从这过程中得出光路可逆,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拓展应用利用光路分别讲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观察物体方向的特点。那么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吗?为了加深理解,小组讨论:1、老鼠怎么“不见”了?2、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吗?(课件展示:室外光污染与室内光污染)如果你家的房子要装修,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你会给爸爸妈妈提什么建议呢?学生总结得出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学生能积极回答,得到合理的建议。学生讨论、再一次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光反射的重要性,及光污染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课 题§2.5光和热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光》中第五课,第二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们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这种科学价值观。同学们已经通过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这四课认识了光的传播特点,从第五课开始将研究光与热的关系。 本课分为三部分:一、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二、知道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三、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展实验、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做出解释或结论,在本科教师主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预测的方法去实验,而不拘束于课本上一种方法的探究,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K&S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达标情况:P&M1、对光和热得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多种方法探究光与热的关系。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柱状图。4、自觉的将实验结果和假设相对照。达标情况:A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达标情况:教学重点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光与热的关系。教学难点讨论设计“通过小组想到的方法探究光与热关系的”实验方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资源课本课前准备1、每小组两支温度计、实验记录单、一个放大镜、五面小镜子2、演示用60瓦白炽灯及灯座插头两套、温度计、凹面镜和凸透镜教学过程预设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激疑导入——观察、实验,探究规律——拓展应用,尝试创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疑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与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光与热)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学生回答: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学生纷纷猜测从现实生活中孵化小鸡的图片引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观察、实验,探究规律(一)初步感知白炽灯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师:老师也有这样的一盏白炽灯,大家想看吗?你想摸一下吗?有什么感觉?大家还想弄明白什么?师:好,我们现在点亮它,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师:它发光时周围的温度会上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想现场体会一下吗?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灯泡发光时也在发热,离灯泡越近温度越高,碰到白炽灯可能还会烫伤人)师:现在老师在旁边再点亮两只同样的白炽灯,这两组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师:光线一看确实更亮更强了,温度是不是也更高呢,有办法知道吗?(二)实验探究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师:光线的强弱跟温度究竟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