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素材(打包7套)(新版)华东师大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数学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素材(打包7套)(新版)华东师大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四 用锐角三角函数计算高度
  本专题主要涉及高度的计算,如计算旗杆的高度,楼房的高度、山的高度等.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一般需要将两个直角三角形联系起来,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应达到以下目标:能构建直角三角形解有关高度问题.
  例 小刘同学为了测量雷州市三元塔的高度,如图1,她先在A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32°,再向塔的方向直行35米到达B处,又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60°,请你帮助小刘计算出三元塔的高度(小刘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米).
  分析:要计算三元塔的高度,反映到几何图形上,就是求OC的长,根据已知条件可用含有OC的关系表示OA,OB,然后根据OA-OB=AB去求OC.
  解:在Rt△AOC中,OA=.
  在Rt△BOC中,OB=.
  因为AB=OA-OB,
  所以-=35.
  所以OC=≈34(米).
  所以三元塔的高度约是34米.
  说明:利用直角三角形求高度,一般是从实际问题中构造直角三角形,或将已知图形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联合起来.
  专题训练:
  1.如图2,在把易拉罐中水倒入一个圆水杯的过程中,若水杯中的水在点P与易拉罐刚好接触,则此时水杯中的水深为(  ).
  A.2cm 
B.4cm 
C.6cm
 D.8cm
  2.
“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如图3,为测量临汾市区鼓楼的高AB,在距B点50m的C处安装测倾器,测得鼓楼顶端A的仰角为40°12′,测倾器的高CD为1.3m,则鼓楼高AB约为________m(tan40°12′≈0.85).
参考答案:
1.C
2.43.8专题六 用三角函数设计测量方案问题
  用三角函数设计测量方案是中考试题中的常见题型.其中以测量河的宽度,测量物体的高度为重要题型,解决测量问题需要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从实际问题中构造一个或两个直角三角形,并能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 如图1,河边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公路两侧是平坦的草地.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要求测量河对岸点B到公路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要求:
  (1)列出你测量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画出测量的示意图,写出测量的步骤;
  (3)用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求出B到公路的距离.
  分析:本题是一道求测量点到公路距离的实际问题.可构造用公共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解:(1)测角器、尺子;
  (2)测量示意图见图2;
  测量步骤:
  ①在公路上取两点C,D,∠BCD,∠BDC为锐角;
  ②用测角器测出∠BCD=,∠BDC=;
  ③用尺子测得CD的长,记为m米;
  ④计算求值.
  (3)设B到CD的距离为x米,
  作BA⊥CD于点A,在△CAB中,x=CA·tan,
  在△DAB中,,
  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
  说明:本题是一道测量距离的方案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构造直角三角形.
  专题训练: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去测一条南北流向的河宽,如图3所示,某学生在河东岸点A处观测到河对岸水边有一点
C,测得C在A北偏西31°的方向上,沿河岸向北前行20米到达B处,测得C在B北偏西45°的方向上,请你根据以上数据,帮助该同学计算出这条河的宽度.(参考数值:tan31°≈,sin31°≈)
参考答案:
解:过点C作CD⊥AB,垂足为D,设CD=x米.
在Rt△BCD中,∠CBD=45°,所以BD=CD=x米.
在Rt△ACD中,∠DAC=31°,AD=AB+BD=(20+x)米,CD=x米.
因为,所以.
所以.所以这条河的宽度为30米.解直角三角形的中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些数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思想
在解直角三角形时,应该通过画图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解直角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例1
 已知tanA=,求sinA的值.
分析:此已知条件可转化为:已知Rt△ABC中,
∠C=90°,
tanA=,求∠A正弦值.
解:如图1,若设AC=3k,BC=4k,那么必有AB=5k,所以sinA=.
二、转化思想
将斜边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方法是作三角形的高.
例2
 如图2,在△ABC中,∠B=45°,∠C=60°,AB=8,求AC.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边,求其中的一边的长,我们可以通过作三角形的高,将原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求解.
解:作AD⊥BC于D,
在Rt△ABD中,因为∠B=45°,
所以BD=AD=AB·sin45°=8×=4,
在Rt△ACD中,AD=4,∠C=60°,
所以AC=.
三、方程思想
通过设未知数表示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构造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即方程思想.
例3 如图3,天空中有一个静止的广告气球C,从地面A点测得C点的仰角为45°,从地面B点测得C点的仰角为60°.已知AB=20
m,点C和直线AB在同一铅垂平面上,求气球离地面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解:作CD⊥AB垂足为D,设气球离地面的高度是xcm,
在Rt△ACD中,∠CAD=45°,所以AD=CD=x,
在Rt△CBD中,∠CBD=60°,所以tan60°=,所以BD=
因为AB=AD-BD,所以20=x-,所以x=30+30,
所以气球离地面的高度是(30+30)m.
四、建模的思想
解直角三角形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能从实际问题出发去分析、抽象、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
例4
如图4,公路PQ和公路PN在P处交汇,∠QPN=30°,点A处有一所中学,AP=160m,设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m以内会受噪音影响,那么拖拉机在公路PN上由P向N方向行驶时,学校是否会受噪音的影响?设拖拉机的速度为18km/s,如果有影响,那么影响的时间是多长?
分析:学校是否会受影响,取决于点A到PN的距离与100m的长短的比较.
解:过点A作AB⊥PN,垂足为B,因为∠NPQ=30°,
所以AB=(m)<100m.
所以学校会受影响.设拖拉机行至C处时学校刚受影响,
超过D处时不在受影响,则AC=AD=100(m),
在Rt△ABC中,BC=,
同理BD=60,所以CD=120.
所以学校受影响的时间为t=.
图1
图2
图3
图4专题五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航海问题
  航海问题主要包括求航行的时间、求航行速度、判断是否有触礁危险等,是考试中的热点问题.解决航行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构建一个或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三角函数直接解决或根据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
  例1 如图1,灯塔A周围1
000米水域内有礁石,一舰艇由西向东航行,在O处测得灯塔A在北偏东74°方向线上,这时O,A相距4
200米,如果不改变航向,此舰艇是否有触礁的危险?
  分析:要判断舰艇是否有触礁的危险,关键比较点A到正东方向的距离与1
000米的大小,因此,需过点A向正东方向引垂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
  解:如图1,过点A作AB与正东方向线垂直,垂足为B.
  在Rt△AOB中,OA=4
200,∠AOB=90°-74°=16°.
  AB=AO·sin∠AOB=4
200·sin16°
  =4
200×0.275
6≈1
158(米).
  因为1
158>1
000,所以此舰艇按原航向继续航行没有触礁的危险.
  说明: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航行问题,不仅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而且还要注意一些解题技巧,如能用乘法的运算的,不用除法,能用正弦计算的,不用余弦.
  例2 如图2,某船以每小时36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点A测得某岛C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半小时后到达点B,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该岛周围16海里内有暗礁.
  (1)试说明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外?
  (2)若继续向东航行有无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判断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外.则需要计算BC的长度,看其长度是否大于16海里,若BC>16海里,则点B在暗礁区域外;要判断继续向东航行有无触礁危险,则需要计算船到岛C的最短距离,看是否小于16海里.若小于16海里,则有触礁的危险.为此,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
  解:(1)过点B作BD∥AE,交AC于点D.
  因为AB=36×0.5=18(海里),∠ADB=60°,∠DBC=30°,
  所以∠ACB=30°.
  又∠CAB=30°,所以BC=AB.
  即BC=AB=18>16.
  所以点B在暗礁区域外.
  (2)过点C作CH⊥AB,垂足为H,
  在Rt△CHB中,∠BCH=30°,
  令BH=x,则CH=x.
  在Rt△ACH中,∠CAH=30°,
  所以.
  因为,所以.
  解得.所以.
  所以船继续向东航行有触礁的危险.
  说明:有无触礁问题是航海中的热点,也是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试题.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正确理解题意,从实际问题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
  专题训练:
  1.如图3,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在B处测得有一灯塔在它的北偏东30°,距离为72海里的A处.当行至C处测得灯塔恰好在它的正北方向,求此时它与灯塔的距离AC(计算结果精确到0.1海里).
  2.如图4,海上有一灯塔P,在它周围3海里处有暗礁.一艘客轮以9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点处测得P在它的北偏东60°的方向,继续行驶20分钟后,到达B处又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45°方向.
问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
参考答案:
1.据题意∠ABC=90°-30°=60°,AB=72.
在Rt△ABC中,因为sin∠ABC=,
所以AC=ABsin∠ABC=72sin60°=72×≈62.4(海里).
2.过P作PC⊥AB于C点.
据题意知:AB=9×=3,∠PAB=90°-60°=30°,∠PBC=90°-45°=45°,∠PCB=90°.
所以PC=BC.
在Rt△PAC中,.
即.
所以.
所以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无触礁危险.专题二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本专题主要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有关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非常广泛,所以通过复习应达到以下目标:熟练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通过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1 tan30°的值等于(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理解情况,解决本题需要熟练记住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解:选C.
  说明:如果没有记住30°的正切值,可以先画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找到三边关系,根据定义求解.
  例2 计算tan60°+2sin45°-2cos30°的结果是(  ).
  A.2
 B. 
C.
 
D.1
  分析:本题是一道与锐角三角函数值有关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函数值,然后再进行实数的运算.
  解:tan60°+2sin45°-2cos30°
  .
  故选C.
  说明:与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有关的运算,先写出每个锐角函数值,然后转成具体的实数运算,应注意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
  专题训练:
  1.计算:|-4sin45°|+(cos60°-tan30°)=_____.
  2.计算:sin30°+sin245°tan260°=______.
  3.锐角A满足2sin(A-15°)=,则A=______.
  4.如果,那么锐角的度数是(  ).
  A.15° 
B.30° 
C.45° 
D.60°
  5.在△ABC中,∠C=90°,若∠B=2∠A,则cosB的值等于(  ).
A.
 B.
 C.
 D.
参考答案:
1.1
2.0
3.75°
4.D
5.D专题一 锐角三角函数
  本专题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点,一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二是一般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是本章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定义;(2)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例1 三角形在正方形网格纸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则sin的值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是一道设计比较新颖的试题,它通过网格的特征给出解题信息,由正方形网格可知角的对边的长为3,邻边的长为4,要求sin,只要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即可.
  解:设的对边为a,邻边为b,斜边为c,则a=3,b=4,所以,所以,选C.
  说明: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依据图形确定三角形的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定义进行计算.
  例2 如图2,△ABC中,∠C=90°,AC+BC=7(AC>BC),AB=5,则tanB=______.
  分析:要求tanB,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则需要求对边AC和邻边BC的长,因为知道斜边AB=5,且AC+BC=7,所以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解:设AC=x,则BC=7-x,根据勾股定理,得
  ,解得.
  所以.所以.
  说明:本题的解题思路是根据已知条件确定∠B的对边和邻边的长,采用了一般的解题方法,并体现了方程思想在求三角函数值中的应用.实际上,本题是一道填空题,不通过计算直接观察就可以解决.因为斜边是5,且两条直角边的和为7,所以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4和3.
  例3 在Rt△ABC中,∠C=90°,若AB=2AC,则cosA的值等于(  ).
  A. 
B.
 C.
D.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关系,要求cosA,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所以只要由已知条件求出即可.
  解:因为,所以.
  所以.选C.
  说明:本题是一道选择题,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取特殊值的方法,即令AC=1,则AB=2.这样更简单.
  专题训练:
  1.在△ABC中,∠C=90°,AB=2,AC=1,则sinB的值是(  ).
  A.  B.  C.  D.2
  2.在△ABC中,∠C=90°,,则边AC的长是(  ).
  A.  B.3  C.  D.
  3.如图3,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
已知AC=,BC=2,那么sin∠ACD=(  ).
  A.   B.  C.  
D.
参考答案:
1.A
2.A
3.A专题三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
  本专题主要是根据直角三角形边角的关系,确定边长、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函数值等,此类问题是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过渡,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应达到以下目标: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求边长、角的度数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值等.
  例1 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45°,
∠C=120°,AB=8,则CD的长为(  ).
 A.  B.  C.  D.
  分析:求CD的长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如图1,作AF⊥BC,垂足为F,DE⊥BC,垂足为E,则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DE=AF=AB·sinB,再根据三角函数求出CD的长.
  解:作AF⊥BC于F,DE⊥BC并交BC的延长线于E.
  在Rt△ABF中,因为AB=8,∠B=45°,
所以,
  所以.
  在Rt△CDE中,
  因为,
  所以,故选A.
  说明:在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边长时,若所求的边不在直角三角形内,则需将它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转化的途径比较多,如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已知的直角三角形的边或角来代替.
  例2 如图2,已知AD为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高,
且,AC上有一点E,满足AE∶EC=2∶3.那么,
tan∠ADE是(  ).
  A. 
B. 
C. 
D.
  分析:要求tan∠ADE值,需要构造包含∠ADE的直角三角形,为此需要过点E作EF⊥AD,再求出即可.
  解:因为AD⊥BC,垂足为D,AB=AC,
  所以∠BAD=∠CAD.
  因为,∠B+∠CAD=90°,
  所以.
  作EF⊥AD交AD于F,则tan∠CAD.
  所以.
  因为AD⊥BC,EF⊥AD,
  所以EF∥CB.
  又AE∶EC=2∶3,所以AF∶FD=2∶3.所以.
  所以.故选C.
  说明:当要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角不在直角三角形内时,其解题思路是构造直角三角形或寻找等角.本题采用了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专题训练:
  1.如图3,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AC=4,BC=3,则cos∠BCD=_____.
  2.如图4,在△ABC中,∠BAC=90°,AD是高,AC=,tan∠DAC=,则AB=(  ).
  A.5   
B.
  C. 
D.
  3.如图5,在△ABC中,∠B=60°,BC=2,中线CD⊥BC,求AB,tanA的值.
参考答案:
1.
2.A
3.因为∠B=60°,CD⊥BC,所以∠CDB=30°.
因为CB=2,所以DB=4,CD=.
所以AD=4,AB=8.
作CE⊥BD,则CE=,DE=3.
所以AE=7.所以tan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