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重点)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重点、难点)教材整理1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阅读教材P56第2段~P57图2 3 12沉积作用,完成下列问题。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主要类型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正误判断:(1)风力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2)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3)“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提示】 (1)×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的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风化作用中对岩石产生破坏的是相对静态的物质(温度、水、生物等),而风力作用中风是动态的。(2)× 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3)× “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教材整理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阅读教材P57第1段和图2 3 13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1)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结而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2.物质循环过程地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正误判断:(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 )(2)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 )【提示】 (1)√(2)× 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如沉积岩的形成就是外力作用。(3)× 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后都会形成岩浆岩。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这里的(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有多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下图是1999年版20元人民币上桂林山水的图案。探讨:桂林山水所述的地貌类型是什么?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什么?【提示】 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作用。探讨:该地貌类型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提示】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可溶性岩石的地质条件。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http: / /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2.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1.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外力作用与图中①~④对应正确的是( )A.①侵蚀作用 B.②风化作用C.③沉积作用D.④搬运作用(2)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①B.裂谷—②C.沙丘—③D.戈壁—④【解析】 第(1)题,根据五种外力作用的(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和“侵蚀产物”的标注,不难判断①为侵蚀作用,②为风化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沉积作用。第(2)题,溶洞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A对应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戈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 (1)A (2)A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石灰吟于 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探讨:诗人所述岩石属于哪一种?按成因属于哪一类?【提示】 石灰岩,沉积岩。探讨: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怎样的过程之中?【提示】 大理岩。不断循环中。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1)岩石类型判读(2)地质作用判读2.读地质循环过程图,完成(1)~(2)题。(1)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A.② B.③ C.④ 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导学号:32980109】A.Ⅰ——① B.Ⅱ——③C.Ⅲ——⑤D.⑥——Ⅰ【解析】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 http: / / www.21cnjy.com )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活动的痕迹或死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的。【答案】 (1)D (2)A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探讨: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提示】 其差别如下表:形成条件分布位置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成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最初分布地表之上探讨:沉积物沉降下来以后,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提示】 沉积物经过埋藏及固结成岩作用,才能变成沉积岩。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指向岩浆的箭头表示重熔再生,属于内力作用。2.指向岩浆岩的箭头表示冷却凝固,属于内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4.指向沉积岩的箭头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5.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也可以形成变质岩或沉积岩。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e为变质岩 B.a为沉积岩C.d为岩浆岩D.c为岩浆(2)图中各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⑤是外力作用B.⑥是变质作用C.③是重熔再生作用D.①是冷却凝固作用【解析】 读图可知,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a为岩浆,b、c为岩浆岩。第(2)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③为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⑤为变质作用(内力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答案】 (1)A (2)D对点训练1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完成1~2题。1.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2.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解析】 第1题,在长江下游(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第2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刷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为缓慢,泥沙淤积,故八卦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答案】 1.D 2.B对点训练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110】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A.①② B.①③C.③④D.②④4.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A.①—②—③—④—① B.③—⑤—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⑤【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 http: / / www.21cnjy.com ),①有层理,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⑤为喷出岩。第4题,地壳的物质循环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的岩浆的过程。【答案】 3.A 4.B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重点、难点)3.掌握火山、褶皱山、块状山地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重点、难点)教材整理1 地质作用阅读教材P53第1和2段,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2.分类正误判断:(1)山地地形只是内力作用的体现,平原是外力作用的体现。(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进行。( )【提示】 (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任何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这两种作用共同的结晶。(2)√教材整理2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阅读教材P53第3段~P56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1.岩浆活动(1)概念: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2)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2.地壳运动(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地质构造与地貌①褶皱→高山和谷地②断裂→断层(3)地震①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②③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④烈度:地球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 http: / / www.21cnjy.com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正误判断:(1)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2)岩层受强力破裂张开形成断层。(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提示】 (1)× 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2)×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一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张裂,二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3)√地质作用与内力作用喜马拉雅山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那儿是地球( http: / / www.21cnjy.com )最高的地方。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进化的一种脊椎动物,是海洋鱼类的劲敌。在1964~1968年,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探讨:根据化石特征,可推知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怎样的环境?【提示】 温暖的海洋环境。探讨:处于海底的化石为什么会到达喜马拉雅山上呢?【提示】 地壳上升运动。1.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②对于某一区域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某一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③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它决定了目前世界海陆分布和高低起伏的大势2.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对地表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如下表所示: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表现形式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1.四川汶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回答(1)~(2)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导学号:32980102】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2)关于四川汶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C.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又有变质作用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解析】 第(1)题,喜马( http: / / www.21cnjy.com )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而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在地壳的内部发生,没有塑造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第(2)题,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 (1)B (2)B地质构造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唐·张乔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西岳华山,华山不仅雄( http: / / www.21cnjy.com )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它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探讨:华山的地质构造属于哪种类型?【提示】 地垒。探讨:为什么华山如此险要?【提示】 断层中的上升岩块形成陡崖。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主要形式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对地表形态有不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http: / /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了解地质构造的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情况归纳如下图:3.地质构造图的判断方法(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①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②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地质构造。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2)区分断层构造与断裂构造的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张裂,二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2.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判断图中④地原来应为下列哪种构造( )A.向斜B.背斜C.断层D.海沟【解析】 第(1)题,断层处,存在岩层裂隙,可能有泉水出露。第(2)题,从岩层弯曲状况可知④处原来是背斜构造,因顶部易被侵蚀而成谷地。【答案】 (1)C (2)B六大板块示意图探讨:图中有哪六大板块?【提示】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探讨: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些?对应的地貌是什么?【提示】 在板块张裂区形成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挤压区形成消亡边界,常形成海沟或褶皱山脉。探讨: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地中海和红海的范围将如何变化?【提示】 红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其面积会越来越小。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3.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数码①代表________板块,②代表________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③与________(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2)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__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题,结合板块分布图可回答。第(2)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则比较活跃。【答案】 (1)美洲 太平洋 印度洋板块 (2)A A位于板块内部,B位于板块交界处(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点训练1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不断塑造着地球面貌。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的是( )【导学号:32980103】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下列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喜马拉雅山D.长江三角洲【解析】 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第2题,喜马拉雅山是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的,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答案】 1.A 2.C对点训练2 地质构造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解析】 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 http: / / www.21cnjy.com )层最新,而两翼岩层由新到老,故为向斜。第4题,读图可知,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所以顶部为含煤气层,最容易发生瓦斯爆炸或井喷事故;丁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所以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第5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答案】 3.C 4.A 5.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必修Ⅰ中图版2.3.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学案.doc 地理必修Ⅰ中图版2.3.2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同步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