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答题模板:专题17 水盐调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答题模板:专题17 水盐调节

资源简介

专题17
水盐调节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
(1)来源食物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
(2)排出通过排尿、汗液蒸发、呼气等途径排出。
2.水盐平衡调节
(1)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
(2)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①产生下丘脑产生。
②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
①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②无机盐的调节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易错点拨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2、正常人每天随饮食进入人体内的水分和排出的水分大致相等。
2017全国3卷,4题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答题思路
【考点】内环境稳态
【点拨】熟知水盐平衡的机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要求学生熟悉水盐平衡调节的机理。
【命题规律】水盐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体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结合的典例,通常考查调节机制以及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方法点拨】1.调节过程
①神经调节途径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
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1.【2016年海南卷,12】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A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正确,D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正确。
2.【
2016年北京卷,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长时间奔跑,血糖含量降低,需要肝糖原不断分解来补充血糖,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错误;射门这一反应的发生,需要神经和肌肉相互协调配合完成,C正确;球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3.【山东省淄博市2017届高三仿真模拟(打靶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下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I表示,起对照作用
B.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Ⅱ表示,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C.
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Ⅲ表示,其体内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但含量与正常人相同
D.
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
【答案】C
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说明不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与正常人相比抗利尿激素偏高,C项错误;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由此可推知尿崩症患者尿量偏大,由于大量水分随尿液排出,会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
故D项正确。
4.【2017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三模(最后一卷)生物试题】
水和无机盐的相对稳定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肾脏排尿主要是为了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B.
人体内缺少Na+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C.
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肾脏排尿主要是为了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盐分,A错误;Na+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人体内缺少Na+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B正确;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D正确。
5.【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理综生物卷(二)】下图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内一次饮1L生理盐水和饮1L清水后的排尿率变化(箭头表示饮水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曲线a情况下,血浆渗透压先升高后降低
B.
曲线a情况下,抗利尿激素持续分泌
C.
曲线b情况下,肾小管的水通道蛋白关闭
D.
曲线b情况下,大脑皮层持续产生渴感
【答案】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但会持续分泌,故A项错误,B项正确;曲线b情况下,排尿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变化不大,但仍有水被重吸收,即肾小管的水通道蛋白不会关闭,C项错误;曲线b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没有改变,所以大脑皮层不会产生渴感,D项错误。
6.【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5月期末练习(二模)理综生物试题】
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D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上升,A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正确。
7.【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调研卷(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给正常小鼠静脉注射一定量的5%葡萄糖溶液(与小鼠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小鼠的生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推测,正确的是(

A.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不会发生变化
B.
细胞呼吸产生的C02进入细胞外液,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C.
若注射的葡萄糖溶液过量,小鼠血浆中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是先降后升
D.
葡萄糖不断被细胞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B
8.【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1-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出汗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出汗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
出汗时汗腺导管重吸收Na+,ADP增加
D.
出汗的作用是使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D
【解析】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B正确;出汗时汗腺导管重吸收Na+,消耗ATP,导致ADP增加,C正确;出汗的作用是增加散热量,但是产热量仍然等于散热量,才能维持体温恒定,D错误。
8.【2017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一)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对若干只正常的家兔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对于家兔出现的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家兔正常进食后,胰腺分泌的胰液和促胰液素增多
B.
将家兔从25℃环境中移入5℃环境中,散热量减少
C.
给家兔静脉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则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减少
D.
摘除家兔胸腺,则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答案】D
10.【2016年江苏卷,16】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加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合成,垂体分泌,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