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展示]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基础梳理]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的物质组成:主要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①形成: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②层次: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①②(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①宇宙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②自身条件特别提示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也是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适宜于生命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影响(1)能量来源(2)动力来源: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2.太阳活动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为黑子,B层的为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3)主要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特别提示 (1)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2)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地区冬半年的夜晚。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随深度增加,在C处,甲、乙速度都明显加快;在D处,B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而A则完全消失。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C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图文拓展]1.地球具备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2.太阳能与光伏发电太阳能的优点是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是清洁能源;缺点是能量密度较低,受天气影响较大。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光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考点一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右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A(2017届赣州模拟)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解析:第1题,M天体的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故M天体可能是水星或金星。第2题,M天体无生命的根本原因是距日较近,表面温度高,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也没有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答案:1.B 2.C考点二 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图解考点]————————————————————————我国航天基地的有利区位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发射时间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回收场地选择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天津制造完成后,拟运至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进行首次发射。据此,完成1~2题。1.选择天津制造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成本较低 B.劳动力成本较低C.铁路运输发达D.产业协作条件好2.与西昌、酒泉、太原相比,选择文昌作为我国大型航天器发射基地,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运输能力B.科技力量C.国防安全D.劳动力素质解析:第1题,天津科技力量较强,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协作条件好,利于运载火箭的制造。第2题,文昌有海运之便,有利于运输大型航天器。答案:1.D 2.A3.(2016·昆明模拟)右图中,美国的莫纳克亚山天文台观测条件好,简述其优势条件。解析:结合图中信息,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其优势条件。答案:纬度较低,能观测到部分南半球星空;海拔高,大气能见度好,观测时间较长;美国天文观测的技术设备先进。考点三 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的判读[图解考点]————————————————————————中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亿焦耳/米2)[信息解读] ①从总体上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②位于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处数值应为40,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气候湿润,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④处纬度虽较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仍然较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⑤处等值线是南北方向延伸:受横断山脉走向的影响。⑥处等值线是东西方向延伸:大致与纬线平行,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等云量线分布图、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等是近年等值线图考查的一种新形式,在对其分析解读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1.学会描述分布规律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递增)”“哪多哪少”。如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时间上,大部分地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空间上,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2.理解掌握影响因素特别提示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A (2)C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B.植被少C.地势高D.云雨少解析:第1题,PAR数值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农业生产潜力越大。读图可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PAR最大,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为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加上盆地地形影响,降水丰富,云雨天较多,PAR较小;乙区域位于河套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云雨天少,日照时间长,PAR较大。答案:1.D 2.D(2015·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读图,完成3~4题。3.图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A.太阳高度B.白昼长短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解析:第3题,图中M日北半球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日期,即6月22日前后。第4题,图中a、b两点所在的日期以M日期(夏至日附近)为轴对称,则a、b分别对应春分日、秋分日附近,两点此日昼长相差不大,可排除B选项;而b比a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故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答案:3.B 4.A考点四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解考点]————————————————————————地球的内部圈层[信息解读]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读下图,完成下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图示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我的答案:D(2016·福建四校联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完成1~2题。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软流层B.地壳C.地幔D.地核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解析:第1题,地壳平均厚度大约是17千米,浅层地能蕴藏在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所以属于地壳。第2题,浅层地能主要是靠外来的能量提供给地表然后下传给浅层地壳,故浅层地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量的供应。答案:1.B 2.A3.(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圈,并进入岩石圈,故A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故B项错误。火山活动喷出的大量CO2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故C项正确。地球内部温度与大气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C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279页一、选择题(2016·上海青浦期末)2015年7月24日,天文学家表示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位于天鹅座的“另一个地球”——“开普勒452b”,科学家猜想它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据此,完成1~2题。1.下列能成为“开普勒452b”所在天体系统中心天体的是( )A.天鹅座 B.太阳C.恒星D.星云2.“开普勒452b”被称为“另一个地球”的原因是它最有可能( )A.表面温度适宜B.能发可见光C.既公转又自转D.绕恒星运动解析:第1题,“开普勒452b”被称作“另一个地球”,说明它与地球一样属于行星,所在天体系统为恒星系统,中心天体为恒星。第2题,“开普勒452b”被称为“另一个地球”是因为与地球相似,具有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之一。答案:1.C 2.A(2016·临汾二模)“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3~4题。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4.“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B.提高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解析:第3题,“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区域,四个备选项中最合适的是太湖平原。第4题,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会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水面、地面和大气温度,故A项正确,B、D项错误。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故C项错误。答案:3.B 4.A读图,完成5~6题。5.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与地形C.纬度与洋流D.地形与洋流6.我国决定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场址迁到A,其主要因素可能是( )A.发射窗口大B.国防安全需要C.利于运输、发射大型火箭D.晴朗天气多解析:第5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是受纬度和地形影响。第6题,西昌位于内陆地区,是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而A地位于海岛,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大型火箭。答案:5.B 6.C(2015·高考山东卷)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读图,完成7~8题。7.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8.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A.53%B.62%C.70%D.78%解析:第7题,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第8题,3月22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答案:7.A 8.B9.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人口迁移加快B.风力电厂增产C.生活耗能降低D.卫星导航失效解析:卫星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依靠的是电磁波,而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是一种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引起电磁干扰,使得电磁信号紊乱,导致指挥系统运行错误或通信故障,使卫星导航失效。答案:D下图为1964~201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11.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第11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数目的多少无关。答案:10.D 11.B(2016·云南模拟)2015年4月23日,智利南部福鲁提拉火山喷发,岩浆四射。当地政府下令火山周围10公里以内所有居民撤离。据此,完成12~13题。12.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于( )A.岩石圈底部B.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13.此次火山喷发直接影响到的地球外部圈层是( )A.地壳B.地幔C.大气圈D.水圈解析:第12题,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第13题,地壳和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而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等首先进入的是大气圈。答案:12.B 13.C(2017届河南六校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4~15题。14.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15.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km处可以表示( )A.海平面B.莫霍界面C.岩石圈底面D.古登堡界面解析:第14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高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第15题,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km。则10km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答案:14.D 15.B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在火星表面上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为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寻找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赤道半径(km)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1.49663781年23时56分4秒1123°26′火星2.27933951.9年24时37分0.110.1523°59′(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3)结合上表中的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人类为了开辟太空居住地,为什么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而人们开辟太空居住地时,应选择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天体作为研究对象。答案:(1)4 长(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在太阳系中,特别是在离地球较近的天体中,无论是从与太阳的距离、质量和体积的大小,还是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地球,所以火星成为人类目前的重点研究对象。17.(2016·定西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1)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3600小时<甲<3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有山脉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400小时<乙<2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短。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展示]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页[基础梳理]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2.周期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特别提示 地球表面的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因素和海拔高低有关①同海拔的两地,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反之越大。②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半球(2)昼夜界线:AB线为晨昏线。(3)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特别提示 昼夜现象产生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如上图,同纬度的甲、乙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2)地方时①判断:图中甲、乙、丙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②计算:图中甲与丁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地方时为6时,则甲地为2时。(3)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特别提示 (1)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的地方时。(2)国际标准时间,又叫世界时,是指0°经线的地方时。(4)日界线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图文拓展]1.恒星的周日视运动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上的人就会看到星星每天都绕着一个轴自东向西旋转,旋转的轨迹呈一个个的同心圆,这就是恒星的周日视运动。线速度: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同一时间内,旋转的弧线的长度不同,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角速度: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同一时间内,旋转的角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都相同。促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叫地转偏向力,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北半球作用在物体的右侧,南半球作用在物体的左侧。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页考点一 晨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图解考点]———————————————————————[信息解读] 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为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隐含的诸多地理信息是我们判读太阳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如上面的晨昏线示意图,据图可以获得:①B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②弧DAE为晨线,③弧EKC为昏线,④F的地方时为0时,⑤南纬70°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等信息。1.晨昏线的六个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的变化范围为0°~23.5°,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5)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时才与极圈相切。(6)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2.晨昏线的三种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以上三种方法适合所有晨昏线的判读,但在判读俯视图时,必须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地球自转方向后,再根据自转法来判断晨昏线。根据上述方法可知,图1中为晨线,为昏线,图2中为晨线。3.晨昏线的应用晨昏线是地球光照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很多地理信息,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读光照图,其主要的应用现总结如下:(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2)确定地方时特别提示 赤道上6时、18时是解读晨昏线图的两个重要隐含条件。①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而不是晨线上的时间为6时;②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而不是昏线上的时间为18时;③只有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才重合,这时与晨昏线重合的经线,其地方时才为6时或18时。(3)确定日期和节气①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间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极昼极夜分布情况日期节气(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6月22日前后夏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12月22日前后冬至(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确定纬度:上图中Q点为太阳直射点,直射点Q的纬度=90°-AF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α。②确定经度:上图中太阳直射点Q所在的经线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通过时间计算可求出其经度度数。(5)确定昼夜长短(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下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15°N,135°E B.15°S,135°WC.23°26′N,0°D.23°26′S,180°?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B(2017届泰州期末)下图中①为晨线和昏线的交点,P1、P2、P3、P4中有一条是正确的晨线或昏线。据此,完成1~2题。1.图中P1、P2、P3、P4正确的是( )A.P1B.P2C.P3D.P42.若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则此刻北京时间为( )A.14:40B.14:00C.2:00D.2:40解析:第1题,晨线与昏线的交点①点(即切点)所在经线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90°,可确定P3正确。第2题,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晨昏线(P3)应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即170°E)的地方时为18时,从而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4:40。答案:1.C 2.A(2017届安徽联考)右图中外圆为晨昏圈,中心点O为太阳直射点,N为北极点,A点地理坐标为(66.5°N,0°)。据此回答下题。3.O点的地理坐标为( )A.(0°,0°)B.(23.5°N,180°)C.(23.5°N,0°)D.(0°,180°)解析:图中是以O为中心的昼半球图,A点(66.5°N,0°)以北至北极出现极昼,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23.5°N,180°)。答案:B考点二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图解考点]————————————————————————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一定时,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昼、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12时、24时(或0时),如ND、NB;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18时,如NC和NA二定向,确定两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选择“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选择“西减”三定差,确定两点的经度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四定值,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如以D求E点地方时为12:00+=15:00,以B求F点地方时为24:00-=21:002.区时的计算一定时区,确定出两地所在的时区若已知某地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二定向,确定两时区的相对东、西方向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区号大的在东,区号小的在西;两地都在西时区,区号大的在西,区号小的在东三定差,确定两个时区相差的个数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加。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减四定值,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如当东八区为18:00时,西五区为18-13=5:00;当零时区为3:00时,东三区为3+3=6:00特别提示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2015·高考全国卷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A.8:00~9:00 B.11:00~12:00C.14:00~15:00D.17:00~18:00?规范审答 1.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知道双方工作时间为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M国向中国总部汇报工作应该都在上班时间内。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据图示知,M国大部分领土位于①西1时区,中国总部为②东8时区。选项已知信息当地时间,求出③北京时间,进行对比即可得出。我的答案:A〉〉命题角度一 地方时的计算1.2016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春分日,各地日出地方时均为6:00。105°E日出地方时为6:00,计算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7:00。丙地日出北京时间7:20与7:00最接近,故C项正确。答案:C〉〉命题角度二 区时的计算(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2.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A.北京时间8点B.北京时间11点C.北京时间14点D.北京时间17点解析:北京时间为东8区区时,巴黎位于0时区、东京位于东9区、香港位于东8区、洛杉矶位于西8区、奥兰多位于西5区;北京时间11点时,巴黎为3点、东京为12点,香港为11点、洛杉矶为昨日19点、奥兰多为昨日22点;结合各地主题公园开放时间可知,北京时间为11点时,5个城市中该主题公园只有巴黎的不开放,其他4个都开放,故B项正确。答案:B3.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A.1日17时30分B.1日21时30分C.2日1时30分D.2日9时30分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国际标准时间即中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与中时区的区时相差8小时。已知发射时东八区的区时,减去8个小时即为国际标准时间,应为12月1日17时30分。答案:A4.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图中甲地时间为( )A.5日5时20分B.6日6时20分C.6日5时20分D.5日6时20分解析:本题考查区时计算。15°E位于东一区,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通过计算可知东一区区时为6日6时20分。注意考虑计算过程中是否需要日期增减。答案:B考点三 日期的变更[图解考点]————————————————————————日界线模式图1.明确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区别与联系日期分界线两侧日期差异特征日界线(大致沿180°经线)东侧(西十二区)晚一天西侧(东十二区)早一天人为规定的日期变更线0时所在的经线东侧早一天,西侧晚一天随时变化的自然日期界线联系①全球早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②全球日期相同的条件是两条日期分界线重合,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2.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如下图所示:(1)经线展开图示(2)极地投影图示3.明确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向东至180°(如上图所示),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例如:①当180°地方时为6时,则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3/4。②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③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A.1/4 B.1/3C.1/2D.3/4?规范审答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1)从题干中“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起飞,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可以计算出客机抵达芝加哥时的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6月23日2时,则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90°E。(2)图示法求出属于6月22日的范围所占比例:我的答案:D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据此回答下题。1.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解析:自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日界线西侧附近地区为东12区,东侧附近地区为西12区。在日界线西侧过第一个圣诞节后,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减去一天,再过第二个圣诞节。答案:A2.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B.1/3C.1/2D.2/3解析: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时,时间最早的东十二区的时间为2012年12月21日23:18,故全球还没有地区进入2012年12月22日。答案:A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读图,完成3~4题。3.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A.90°E,6:00B.90°W,6:00C.90°E,18:00D.90°W,18:004.此时北京时间为( )A.m日22点B.m日16点C.(m+1)日14点D.(m+1)日8点解析:第3题,两天的界线有自然界线0时经线和人为界线180°经线两条。自东十二区(180°经线西侧)向东进入西十二区(180°经线东侧)减1天,图中阴影部分比空白部分晚一天,则判断图示地球呈顺时针自转,P点位于90°E,位于0时经线以东90个经度,时间早6个小时。第4题,90°E为(m+1)日6点,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m+1)日6点+(120°-90°)÷15°=(m+1)日8点。答案:3.A 4.D考点四 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左右手”演示法是判断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要领是掌心朝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的偏转方向。据此判断下列表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判断方法的是②③。[知识拓展] 地转偏向力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转向右偏气旋逆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顺时针方向流动三圈环流风向①由副热带高气压吹向赤道低气压,形成东北信风;②由副热带高气压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形成西南风季风环流①东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西太平洋低压,形成西北季风;②南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季风;③东亚夏季,由西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季风;④南亚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洋流①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②中纬西南风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③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河流右岸侵蚀现象河道右偏,右岸侵蚀左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保持不变的某地,其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与下面四幅图符合的是( )解析: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保持不变的是赤道,而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会发生偏转。A向右偏转为北半球,B、D向左偏转为南半球。答案:C2.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A.①③ 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河流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结合图示纬度可判断两河河水分别向乙和丙方向偏,则甲和丁两岸附近水流速度较慢,泥沙不断堆积,图中小岛可能将会与甲、丁两岸相连。答案:C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281页一、选择题1.(2017届永州模拟)右图是太阳系某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轨道示意图,该行星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R°。依据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判断该行星的自转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逆时针C.自东向西D.顺时针解析:注意图像中的“N”,该行星自转方向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为自西向东。答案:A(2017届江西名校联考)下图为地球自转等速度线分布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2~3题。2.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B.北半球中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北半球高纬度3.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B.盆地C.山地D.高原解析:第2题,图中线速度数值大,且由北向南递减,故可判断为南半球低纬度。第3题,R点与同纬度T点相比,线速度较小,最可能为盆地地形。答案:2.A 3.B(2017届东北四校联考)我国某中学天文观测地理兴趣活动小组经常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运动规律,该小组某学生于北京时间2014年9月23日21时看到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此时该地刚刚日落。右图为此时北极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图。读图,完成4~5题。4.该地可能位于( )A.北京B.黑龙江C.新疆D.西藏5.该学生于9月25日在同样的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此时北京时间为( )A.21时整B.21时3分56秒C.20时56分4秒D.20时52分8秒解析:第4题,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时间21时时,该地地方时为18时,则其位于75°E,结合该地位于北纬40°可知,应在新疆。第5题,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因而在25日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的时间为20时52分8秒。答案:4.C 5.D(2016·长春模拟)在野外,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标杆进行定向。标杆与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块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45分钟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B点时再放一块石头(如右图)。据此,完成6~7题。6.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是( )A.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B.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南北往返C.一年中,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D.一天中,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7.∠AOB角度约为( )A.8°B.11°C.15°D.30°解析:第6题,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影子的变化判定方向,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太阳相对向西运动,故影子运动方向与太阳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第7题,标杆影子的变化速度与太阳视运动速度相同,太阳视运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依据地球自转角速度(极点除外)全球各地均为15°/h,据题意A到B时间为45分钟,可计算出约为11°。答案:6.D 7.B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完成8~9题。8.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9.飞机从罗马(东1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A.星期一的16:10B.星期一的12:10C.星期日的16:10D.星期日的5:10解析:第8题,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第9题,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星期一的17:10时,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0: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10: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6:10。答案:8.D 9.C(2016·郑州质量预测)澳大利亚(除北领地、昆士兰州和西澳大利亚州之外)从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凌晨2点(澳大利亚东部时间,150°E地方时)开始,到第二年4月的第一个周日凌晨3点结束,实行夏令时,即该时间段开始时把时钟拨快一个小时。读澳大利亚行政区划图,回答10~11题。10.实行夏令时,可以( )A.改变正午太阳高度B.延长白昼时间C.充分利用热量D.充分利用光照11.澳大利亚股市交易的夏令时时间段是澳大利亚东部时间10点至12点15分和14点至15点15分,而我国股市交易的时间段是北京时间9点30分至11点30分和13点至15点。12月初,分别位于墨尔本(37°50′S,144°58′E)和北京的两个金融机构同时进行两国股市交易的时长为( )A.0.5小时B.1小时C.2小时D.3小时解析:第10题,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及昼长的长短受该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影响,不受夏令时的影响;一日内,热量的变化主要受太阳高度变化及天气变化的影响,与实行夏令时无关;夏季时,白昼长,日出时间早,实行夏令时,可以充分利用光照。第11题,澳大利亚东部时间为东十区区时,澳大利亚股市交易的夏令时时间段是澳大利亚东部时间10点至12点15分和14点至15点15分,则区时应为9点至11点15分和13点至14点15分,这两个交易时段对应的北京时间为7点至9点15分和11点至12点15分,而我国股市交易的时间段是北京时间9点30分至11点30分和13点至15点,因此同时进行交易的时段为北京时间11点至11点30分,时长为0.5小时。答案:10.D 11.A下图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A.7时B.9时C.12时D.21时13.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8时B.10时C.18时D.22时解析:第12题,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新的一天从90°W开始,即西六区时为0时,则①地(45°E,东三区)区时为9时。第13题,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应是北半球的夏季,向北昼长增加,则图示晨昏线是昏线,与赤道交于60°E,则60°E为18时,北京时间为22时。答案:12.B 13.D(2016·福建质检)如下图所示,哈格迈尔先生在他2016年生日当天,乘飞机从奥克兰出发,经过13小时10分钟,于当地时间01:10降落在夏威夷,刷新了最长生日的世界纪录。读图,完成14~15题。14.哈格迈尔先生从奥克兰乘飞机出发时,当地时间最接近( )A.07:30B.10:00C.12:30D.14:0015.这趟旅程长约( )A.5000kmB.10000kmC.15000kmD.20000km解析:第14题,根据图示经度计算可知,夏威夷位于西十区,奥克兰位于东十二区,当飞机在夏威夷当地时间01:10降落时,奥克兰约为23:10。从材料可知,飞机飞行时间为13小时10分钟,因此起飞的时间最接近10:00。第15题,由图可知,飞机从奥克兰途经布里斯班到夏威夷。据图可知,夏威夷与布里斯班纬度相差约45°,经度相差约60°,计算可知,布里斯班到夏威夷距离约为8000千米。奥克兰与布里斯班纬度相差约10°,经度相差约30°,计算可知,奥克兰与布里斯班距离约为3000千米。答案:14.B 15.B二、非选择题16.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问题。(1)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2)将该图利用下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3)B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__,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4)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解析:第(1)题,此时晨昏圈与(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相重合,20°W是晨线,160°E是昏线。第(2)题,昼夜半球各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第(3)题,B点经度为110°W。第(4)题,A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C点昼长为12小时,北京时间可通过A点(160°E)为18时,计算出120°E的地方时。第(5)题,因为西半球和夜半球重合,应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70°E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答案:(1)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2)见下图:(3)110°W 见上图。(4)18 12 15时20分(5)(0°,70°E) 秋17.(2017届浙江六校联考)下面甲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此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2)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3)此时,________经线和________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4)在乙图上完成日照图。(画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解析:ABC为昏线,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B点地方时为18时,即90°W为18时,180°经线为12时,120°E为12时-4时=8时。0°经线为0时,此时180°经线和0°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绘光照图时,注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答案:(1)6 22 (23°26′N,180°)(2)8(3)180° 0°(4)见下图:第三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纲展示]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基础梳理]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特别提示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2.黄赤交角及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所示:二、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特别提示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图文拓展]1.二分二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点线表示二分日,虚线表示夏至日,实线表示冬至日。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即昼长为12个小时);二至日极圈内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即昼长为24小时或0小时)。2.不同季节日出方位的差异春秋分日,全球(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白夜现象并非极夜在中高纬度地区(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即出现白夜现象,夏至日我国漠河常见。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考点一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图解考点]————————————————————————黄赤交角示意图地球公转示意图1.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影响的方面黄赤交角变大(小)太阳直射范围扩大(缩小)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扩大(缩小)五带的范围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季节的变化变化明显(不明显)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规范审答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是以地球为参照系,来看太阳的移动轨迹,而我们通常都是以太阳为参照物。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1)D (2)D(2017届湖南联考)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1.黄赤交角为24°1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6′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当黄赤交角为24°1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第2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答案:1.B 2.C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三步法破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2015·高考四川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C.昼长较广州短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青岛号”帆船返回青岛港的时间为2013年4月5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①北半球,并向②北移动。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B〉〉命题角度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2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昼长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解析:第1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第2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即各为12小时)。丙、丁两地相对来说离赤道较近,昼夜长短变化比甲、乙两地小,而且丙地更接近赤道,纬度更低。甲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纬度最高。答案:1.D 2.B3.(2015·高考福建卷)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A.东南 7月1日06时B.东北 7月1日06时C.东北 1月1日12时D.东南 1月1日12时解析:读图可知,拍摄地点纬度较低,昼夜长短变化较小,因此日出时间应在当地地方时6时左右,该地大约位于东2区,与北京时间(东8区)大约相差6小时,因而此时北京时间应在12时左右;假如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表明该地昼长夜短,应为夏季,则日期不可能为1月1日;假如在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则表明该地昼短夜长,应为冬季,则日期也不可能为1月1日,日出方向不可能是东北,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命题角度二 极昼极夜现象(2016·高考天津卷)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4~5题。4.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5.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A.30天左右B.50天左右C.70天左右D.90天左右解析:第4题,极夜之后的第一次日出的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2时,南极中山站位于76°22′E,当其地方时为12时时,天津(120°E附近)的地方时大约为15时,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第5题,材料中指出,南极中山站7月17日极夜结束,从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是南极地区极夜期的中间点)至7月17日,持续的时间大约为25天,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极昼极夜现象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可推知在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前也有大约25天,南极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中山站极夜持续的天数大约为50天。答案:4.D 5.B考点三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图解考点]————————————————————————太阳视运动轨迹[信息解读]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上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早于6时日出)西北(晚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晚于6时日出)西南(早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2.昼夜长短的计算(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日出时间=12- 日落时间=12+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3.有关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的三个规律(1)对称规律: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间的中央经线上。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的西侧。(2)反对称规律: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球一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另一地的夜长。例如,夏至日60°N纬线上各地昼长为18时29分,则当日60°S纬线上各地夜长为18小时29分。如下图,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3)等值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会出现两次等值。①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是一样的。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下图:(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②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A、B两天,其昼夜分布关于赤道对称,即A昼长等于B夜长,A夜长等于B昼长。因为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关于赤道对称。如下图:(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秋分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春分对称)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 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规范审答 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科考队“4月21日返回”出发日约为2月21日,距春分日(3月21日)一个月出发日“昼长为11小时”春分日昼长为12小时,出发日和春分日的昼长相差1小时“返回P地时”4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其时间与春分日也相差一个月,其昼长较春分日的昼长长了约1小时,故昼长应为13小时我的答案:C1.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C.1/6D.1/9解析: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即此时120°E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60°W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此时日落,60°W向东至120°E为夜半球,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应为120°E向东至160°E,经度范围为40°,约占全球面积的1/9。答案:D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2~3题。2.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3.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解析:第2题,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结合材料该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推知,该地昼长约为14小时,排除A、D选项;北冰洋沿岸纬度高,昼长远远大于14小时,C项错误;地中海沿岸在北半球中纬度,昼长最接近14小时,B项正确。第3题,日出、日落方位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阳光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答案:2.B 3.C4.(2017届湖南名校联考)右图为2014年5月30日日落时,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拍摄到的“曼哈顿悬日”壮丽景观。若要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再次拍摄同样景观,选择的日期是( )A.3月12日前后B.7月13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1日前后解析:同一地点,若两天昼长相同,则同一时刻太阳方位相同。5月30日与7月13日关于夏至日对称,则这两日昼长相同,符合题意条件。答案:B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283页一、选择题1.(2015·高考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15° B.105°C.195°D.285°解析: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一个节气运行的度数为15°(一年24个节气),寒露与春分之间相差13个节气,所以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答案:C读图,完成2~3题。2.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B.23°26′C.30°D.66°34′3.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解析: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P、Q分别为夏至日和冬至日,L和S代表的是黄赤交角。第3题,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答案:2.B 3.C读图,完成4~5题。4.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B.0°~20°SC.20°N~23°26′ND.20°S~23°26′S5.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数应为70°N。此时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该点位于极昼圈上或极昼圈以内,得出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第5题,由图中信息不难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0°。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地球上温带的范围将变大,B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全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所以C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冬季昼长变长,南半球夏季昼长变短,位于北半球的福州冬季因太阳照射时间增加且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而使均温升高。答案:4.C 5.A(2016·衡水一模)右图为手机软件Yahooweather的截屏图。读图,完成6~7题。6.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东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7.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B.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D.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较长的时段解析:第6题,图中显示,此时北京的时间为9:00,北京采用的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由此可知120°E地方时为9:00,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00,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165°E,为西半球;截屏图显示太阳7:09日出,17:36日落,则该地昼长为10小时27分,即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综上所述,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西半球。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日北京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7:09和17:36,则该地昼长为10小时27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冬季,接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项正确,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长时段;此时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可能在扩大也可能在缩小;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较长的时段为接近6月22日前后。答案:6.D 7.B(2016·遵义模拟)下图为昼长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8.4条曲线所代表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A.a b c dB.c a d bC.d c b aD.b c a d9.若某地昼长随时间变化呈图中的直线变化,则该地( )A.物体水平运动右偏B.自转线速度最小C.日出的地方时为6时D.有极昼现象解析:第8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d在冬至日刚好出现极夜,夏至日刚好出现极昼,昼夜变化幅度最大,该地位于北极圈;a的昼夜变化幅度大于c,a的纬度比c所在的纬度要高;b的昼夜变化幅度最小,纬度最低。故由低到高的顺序为b答案:8.D 9.C(2016·济宁期末)专家研究发现,英国巨石阵是一处古人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图1为巨石阵景观图,图2为巨石阵不同日期太阳光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太阳光线中,代表冬至日日出的是( )A.①B.②C.③D.④11.若⑤代表某日日落的太阳光线,20天后的X日看到相同方位的日落,则X日可能是( )A.6月12日B.7月2日C.7月12日D.1月2日解析:第10题,英国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日出东南,太阳光线从东南方向照射过来,故选②。第11题,太阳此时日落西北,20天后看到相同方位的日落,说明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故从6月22日往后推10天,为7月2日。答案:10.B 11.B(2017届湖北联考)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完成12~13题。12.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C.11月D.12月13.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解析:第12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昼夜分布状况可知,曲线e表示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约为78°S(位于南极点和南极圈中间),因此可判断太阳直射点约位于12°S附近,时间大约为2月或11月。第13题,据图可知,该图没有表达出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的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分;f曲线没有表达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三条曲线均表达了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其中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答案:12.C 13.D下表示意我国某地部分日期的日出与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读表,回答14~15题。日期M3月21日4月10日9月3日9月23日日出时刻6:426:20N5:586:20日落时刻17:5818:2018:4218:4218:2014.与表中M日期最接近的是( )A.1月1日B.2月11日C.3月1日D.4月11日15.4月10日该地的日出时刻N大约是( )A.5:58B.6:20C.6:42D.7:26解析:第14题,从表中可以看出,9月3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44分钟,9月23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时间相差了20天,昼长缩短了44分钟。M日期该地昼长为11小时16分钟,与3月21日该地昼长12小时相差44分钟,所以两个日期也应大致相差20天,M日期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由此推断与M日期最接近的日期是3月1日。第15题,3月21日到4月10日大约经过了20天,由上题分析可知,时间经过20天,昼长大致变化44分钟。3月21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4月10日该地昼长应大致为12小时44分钟,由此推断该日日出时刻N大约是5:58。答案:14.C 15.A(2017届泰安模拟)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6~18题。16.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17.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18.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解析:第16题,根据北京时间19:16,求出64°W地方时约为7:00,日出时间晚于6时,此时为南半球冬半年。第17题,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故太阳位于拍摄者的东北方。第18题,北京位于40°N,其昼长与别德马(40°30′S)的夜长大约相等。根据前面分析,该日别德马地方时7时左右日出,故昼长为10小时左右,则夜长为14小时左右。答案:16.C 17.A 18.D读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的变化幅度表,回答19~20题。甲乙丙丁变化幅度2小时26分钟24小时0小时5小时42分钟19.四地纬度最高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0.甲地的昼长最长达到( )A.9小时9分钟B.10小时47分钟C.11小时22分钟D.13小时13分钟解析:第19题,由表可知,四地中乙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极圈及其以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为24小时),其他地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判断,乙地的纬度最高。第20题,甲地昼长变化幅度为2小时26分钟,即最大昼长-最小昼长=2小时26分钟。根据一个地点的最大昼长等于最大夜长,最小昼长等于最小夜长的原理,再根据最大昼长+最小夜长=24小时,计算可得出,最大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即甲地昼长最长达到13小时13分钟。答案:19.B 20.D第四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考纲展示]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应用。 2.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基础梳理]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日出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二分日赤道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成因2.四季的划分(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图文拓展]1.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来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其实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昼半球俯视图。如图所示: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与直射点距离不断扩大,太阳高度角也不断减小。相同太阳高度的点连成的线呈同心圆分布,0°等太阳高度线为晨昏线。(1)一日内,日影由西向东不断移动。(2)从日出到正午,日影逐渐缩短,由日出时的最长逐渐缩短到正午(正北方位)时的最短;从正午到日落,日影逐渐增长,由正午时的最短逐渐增加到日落时的最长。(3)该图反映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应为北半球夏半年的日影。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图解考点]————————————————————————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2)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6°52′。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徐州的白昼较短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规范审答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可知这一天接近北半球①夏至日(节气),太阳直射点在②北回归线附近。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A〉〉命题角度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解析:根据题意,此时太阳直射北纬20°,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日落的时间越晚,故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因甲地、乙地距太阳直射的纬度(20°N)相等,所以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答案:B为了冬季采光,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据此,完成2~3题。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日照间距理论实际采用①24°45′2.02H1.7H②40°28′1.18H1.2H③35°21′1.41H1.1~1.2H④26°36′1.86H1.6~1.7H(H为住宅楼的高度,适用于平地,且住宅呈东西走向)2.表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3.表中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A.由南向北逐渐缩小B.由南向北逐渐扩大C.由西向东逐渐缩小D.由西向东逐渐扩大解析:第2题,由表中内容可知,冬至日四个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③④①,因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各地都位于北半球,所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第3题,结合上题的结果和表中数据可知,我国从南向北楼间距应逐渐扩大,才能保证楼房有良好的采光条件。答案:2.D 3.B〉〉命题角度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4.(2015·高考江苏卷)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右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春节假期期间(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解析:春节假期期间的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南京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南京属于北半球,虽然昼短夜长,但昼在变长,夜在变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减小;长城站属于南半球,昼在变短,夜在变长,日出时间推迟,日落时间提前,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答案:D(2017届河北诊断)下图为某地某时段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地可能位于( )A.20°NB.20°SC.30°ND.30°S6.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昼夜平分C.正值高温多雨季节D.正值寒冷干燥季节解析:第5题,图示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南、少数时间朝北,说明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正北、少数时间位于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第6题,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日影在直射时最短。因为该地位于南半球,故正午日影最短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因郑州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半年正值寒冷干燥季节。答案:5.B 6.D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H=90°-AB纬度差=90°-(40°-10°)=60°。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5)确定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下图:(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佳。如下图:(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2015·高考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中国一架满载饮用水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tan65°≈2.14)( )A.0.6m B.1.2mC.1.8mD.2.4m?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12月4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①南回归线之间,且靠近南回归线,大约为20°S。(2)北京时间12时飞机出发,4小时后北京时间为16时。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B〉〉命题角度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1.(2014·高考全国卷Ⅰ)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1C.全年P<1D.冬至日P>1解析:由题干可知,塔身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北回归线上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塔身影长为0,所以P=0;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上高塔正午影长不为0,P值不为0;冬至日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为90°-(23°26′+23°26′)=90°-46°52′=43°08′,影长大于塔高,P大于1。答案:D(2014·高考海南卷)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右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2~3题。2.该地的经度为( )A.30°EB.30°WC.60°ED.60°W3.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A.10°NB.10°SC.50°ND.50°S解析: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北京时间为18时,而该地为12时,利用时差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30°E,A项正确。第3题,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可,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经计算,该地的纬度介于21.5°和68.5°之间,只有C和D项符合,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确定该地为北半球,只有C项符合。答案:2.A 3.C〉〉命题角度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2016·高考江苏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