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复习学案:第7章 人口的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版高考地理复习学案:第7章 人口的变化

资源简介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纲展示]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9页
[基础梳理]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判断依据:图1中人口增长曲线上扬)。
(2)时间差异
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3)空间差异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类型
类型Ⅰ
类型Ⅱ
类型Ⅲ
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模式特点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还较多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相关人口政策等
特别提示 (1)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4)现代型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较低的,在进入现代型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而引起老年人的死亡率有所升高。
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谋求措施
世界
各国、各地区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人口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特别提示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图文拓展]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即使自然增长率不高,人口增加的数量也可能较多;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2.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
考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增长模式
[图解考点]
————————————————————————
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②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C
(2016·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解析:由图可知,1990~2000年之间人口数量是逐年增长的,但每年净增长的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出1990~2000年该省的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4年的人口数量变化不是太大,反映出该时段的人口增长率相对平稳,故D项正确。
答案:D
下图为某国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3.该国可能(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最高
C.③阶段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值
D.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最高
4.该国最有可能是(  )
A.芬兰
B.中国
C.印度
D.尼日利亚
解析:第2题,一般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呈降低的趋势。第3题,④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是“三低”,在四个阶段中,其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会生产力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由于该国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零,因此④阶段人口数量最多。第4题,④阶段该国人口自然增长具有“三低”的特点,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四个阶段所处的时间段是“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与芬兰实际情况相符。
答案:2.B 3.D 4.A
考点二 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下图示意1980~2030年
。读图,回答(1)~(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 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 (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B
(2016·广州毕业班测试)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005~2015年,该国人口(  )
A.快速增长
B.缓慢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2.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老龄化严重
B.死亡率较低
C.人口迁移
D.出生率过低
解析:第1题,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国家人口数量的变化。由于出生率长期偏低,劳动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随着各年龄段人口向人口年龄结构的上层移动,会出现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的特点,导致该国人口死亡率升高,人口出现负增长。第2题,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低,使得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形成人口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的特点。
答案:1.D 2.D
(2016·武汉调研)2015年我国宣布放开“全面二孩”政策。下面左图示意我国2010年人口金字塔,右图示意我国1980~2012年出生人口数。据此完成3~5题。
3.如果我国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推测2012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
(  )
A.缓慢持续增加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快速减少
4.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育政策
B.城市化
C.育龄人口
D.资源状况
5.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政府今后可能不会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解析:第3题,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中,20~24岁人口比重大于24岁以上和20岁以下年龄段,而一般生育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24~30岁,故2012年以后,开始几年由于20~24岁人口增多而生育率有所升高,故出生人口先增加,但由于20岁以下人口较少,故再往后出生人口又会减少,则2012年以后我国出生人口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也可依据1980~2012年出生人口数图来分析。第4题,由题中信息可知,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但城市人口的生育率较低,导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则今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第5题,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今后可能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但中国人口总量大,不可能大量接纳外来移民;可发展机器人产业,以及适度延缓退休年龄,来缓解劳动力不足带来的问题。
答案:3.C 4.
B 5.D
考点三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0%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
”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
”,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
”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
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
?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由图例可知,该坐标图左侧为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右侧为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
我的答案:(1)B (2)B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1980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第2题,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呈波动趋势,时升时降;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短期内会出现明显增长,而后下降,从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由图可知,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总体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下降。
答案:1.B 2.C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4.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正值,故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A项错误。读图可知,1990~2010年世界人口死亡率变化最小,B项错误。199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2‰,故C项错误。195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9‰,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2‰,故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项正确。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欧洲和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①②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不可能为北美洲。当代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北美洲且增长率接近0,故④应为欧洲,③为北美洲。
答案:3.D 4.C
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表,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5~6题。
项目年份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万人
74
382
809
78
659
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6~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5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苏南人口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结合不同年份全省的人口总数,可以算出不同年份苏中人口的数量,比较后可知,这一数量也在减少。第6题,根据该三角形坐标图可知,2000~2010年,江苏省15~64岁的人口比例上升,这会加大江苏省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说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在加剧。
答案:5.B 6.B
考点四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四步分析法
(1)考虑该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越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 。由于 ,图示的四市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 ,其中a
为耕地面积,b
为熟制,c
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 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C
(2016·北京昌平模拟)2014年末,北京人口数为2
151万。2015年3月,北京公布了“严控人口数量”的新目标:2020年人口数量控制在2
300万以内,该人口数量主要是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据资料,回答1~2题。
1.2020年的人口数量是北京的(  )
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人口容量
2.北京市为控制人口规模需要调整的产业为(  )
①普通服装业 ②高新技术产业 ③文化创意产业 ④小商品批发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该人口数量主要是根据北京市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因而2020年的人口数量也就是按北京市水资源数量计算当地能供养的人口的最大值,故应为北京的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劳动密集型工业及一般商品批发零售业能吸纳大量人口就业,能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进入北京,因此控制此类工业或将其转移到周边的河北等地,可有效减少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数量。
答案:1.D 2.B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3~4题。
地区项目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3.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4.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3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第4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故③错。
答案:3.C 4.A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绿洲分布特点可直接从图中读出;本区域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低。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13页
一、选择题
(2017届天津联考)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
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①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和限制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③正确。国内移民对一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没有影响;资源多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1.D 2.B
(2017届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图示意1970年至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3~5题。
3.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A.1980年
B.2000年
C.2015年
D.2025年
4.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B.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C.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5.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会造成(  )
A.老龄人口增加
B.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C.少儿比重上升
D.人口总数减少
解析:第3题,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劳动人口数量就不断增长,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刚好降低为零时,劳动人口数量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第4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直是控制人口增长,由此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并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进而产生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人口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状况。第5题,由图可知,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一直为负值,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将导致我国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而会出现企业间争夺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
答案:3.C 4.B 5.B
(2016·威海一模)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预测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
A.①曲线
B.②曲线
C.③曲线
D.④曲线
7.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A.2010年~2020年
B.2020年~2030年
C.2030年~2040年
D.2040年~2050年
解析:第6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线符合。第7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增长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6.A 7.B
(2015·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8~9题。
8.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9.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解析:第8题,从a、c两方案的人口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差异最大的是少儿人口比重;其次是青壮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差异最小;人口性别比差异不大。综上所述,D项正确。第9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比较,a方案到2050年,老龄化问题会特别严重;c方案到205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会增高,人口总数难以控制;而b方案能兼顾两方面问题,使人口结构更为科学。
答案:8.D 9.B
(2016·湖南十三校一模)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0.四个国家中(  )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11.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解析:第10题,四个国家中,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由于人口总数量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7.2岁,但人口平均年龄不一定为37.2岁;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小,但人口总量少,不是男性年轻人口最多的国家。第11题,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会随时间而增加,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年龄中位数一般随时间而增大;由于表格中只显示了一年的年龄中位数,所以无法比较美国、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
答案:10.A 11.B
(2016·河北质检)下图为某城市2016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2016年的人口容量为(  )
A.351万
B.105.6万
C.97.3万
D.85.4万
13.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解析:第12题,由于“木桶效应”,该城市人口容量为最短板的人口容量。第13题,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最短板——劳动就业。
答案:12.C 13.D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4~15题。
测算方法
适度人口容量
最大人口容量
基于国内生产总值
311
338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07
344
基于生态环境标准
227
345
14.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万人)和最大人口容量(万人)分别是(  )
A.311;345
B.207;344
C.227;338
D.207;338
15.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容积率
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跳出河谷,开发新的城市用地
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
解析:第14题,根据“短板”原理,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第15题,兰州市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最大人口容量,主城区已无潜力可挖;因而跳出河谷是兰州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
答案: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2017届湖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2~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出生的男婴数)变化折线图。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三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表。
(1)指出材料一反映出的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以及该人口问题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2)读材料二,说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描述我国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区域差异,并分析西藏、贵州、宁夏等省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较晚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第(2)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可结合材料来分析。第(3)题,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描述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原因。
答案:(1)人口问题: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
主要影响: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
(2)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3)区域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早,中、西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晚。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17.(2016·衡水中学调研)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第(2)题,表中数值反映青海省的少儿比重下降,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2)变化特点: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第二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纲展示]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6页
[基础梳理]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提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 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落后;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图文拓展]
1.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会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住房、交通问题加重,失业率提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6页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下图所示: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D
(2016·高考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1题,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D项正确。第2题,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D项错。
答案:1.D 2.C
(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3.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结合图示及图例分析,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高,A项错误;直辖市仅北京和上海的比例高,B项错误;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低,D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C项正确。
答案:C
4.(2015·高考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解析:从折线的变化趋势可知:2005~2012年间人口总体减少,2009~2010年人口迅速减少。结合我国的国情,人口的减少主要与人口的迁出有关,说明该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以迁出为主,C、D两项错误。结合图中纵坐标数值,该省人口数量超过8
000万,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可知该省为四川省。
答案:B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2015·高考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2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解析:第1题,“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了城市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故C项正确。城市自然环境不如农村优越,故A项错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故D项错误。第2题,“有院无人住”造成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有地无人种”造成农村土地的荒芜,所以近年来出现的合村并点、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浪费问题。因此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城乡协调发展、农村老龄化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答案:1.C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会促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但春运期间长途客运量会减少。
答案:C
4.(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月份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冬季气温高,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养老。其他地理原因可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角度说明。第(2)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注意从“积极”方面回答。可考虑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消费、促进文化交流等。
答案:(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15页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6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2.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2016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缺,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第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
答案:1.A 2.D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3题,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总人口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第4题,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1
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答案:3.D 4.A
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6.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第6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5.D 6.D
(2016·太原一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8.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解析:第7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提高,据此可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的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第8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项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7.A 8.C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的分离,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9~10题。
9.武汉市终身人口迁移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
10.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解析:第9题,读图会发现:迁往武汉市人口较多的是河南、湖南、四川等湖北周边地区的省份。第10题,安徽和河南均属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开放程度都属于同一水平,人口迁出数量也相差不大,但河南迁往武汉的人口多于安徽,主要是因为安徽离沿海发达地区更近一些,迁出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更多一些。
答案:9.D 10.D
(2016·石家庄一模)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要求。下图示意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四幅图中,符合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  )
A.降低外来人口的就业门槛
B.提高城市环境人口容量
C.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
D.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13.上海市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  )
A.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B.疏散过多的城市职能
C.转移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降低工业用地规模
解析:第11题,根据上海市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知,上海市中青年比重较大,多为外来移民。图④显示上海中青年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小于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老年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大于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这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相符合。第12题,“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使外来人口减少,而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因此该政策会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上海市外来人口比例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人口规模较大,因此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疏散过多的城市职能。
答案:11.D 12.C 13.B
(2017届台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甲、乙、丙、丁代表的工业部门中,最容易吸引民工迁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4题,对民工迁移影响最大的工业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甲类工业动力投入最多,说明其为动力导向型工业;乙类工业投入要素中,工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其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丙类工业科技投入所占比重最大,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丁类工业原料投入比重最大,说明其为原料导向型工业。第15题,“移业就民”实际是指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和原料导向型工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低、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样会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重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缓解东部地区的就业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答案:14.B 15.A
二、非选择题
16.(2016·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是来自临近的省份;人口大省来源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来源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都是人口大省,有大面积山区,欠发达地区面积大,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三省文化方面都兼具南北特点,人口流动规模大,文化适应性强,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多,容易融入;与三大城市距离差别不大,所以在三大城市外来人口中比例都比较大。第(3)题,若认为应该限制,应答负面影响,如增加了城市负担、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增加管理难度等。若认为不该限制,则答正面影响,如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等。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理由: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理由: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17.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1)据材料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整体变化特点和分时段变化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等角度来分析。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从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另外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加;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