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复习学案:第8章 城市与城市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版高考地理复习学案:第8章 城市与城市化

资源简介

第一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考纲展示]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
[基础梳理]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
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
数目较少
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
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
特别提示 (1)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图文拓展]
1.各功能区人口密度的时间差异
 
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稠密,夜晚人口稀少;住宅区白天人口密度较小,夜晚人口密度大;工业区白天和夜晚的人口密度变化相对较小。
2.楼层高度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楼房的建设成本越高,为降低生产成本,楼房就向高处发展,因而楼层越来越高。
3.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等级体系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0页
考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1.城市三大功能区特点的比较
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分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分布形态与特征可对比分析如下: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2.“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015·高考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 ,
。读图,回答(1)~(2)题。
(1) (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 (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C (2)B
(2016·高考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右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
1.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若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则出行次数应该多,A项错误;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郊区,则出行次数多,又加上距离住宅区远,出行能耗较高,B项正确;若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则出
行次数应该多,C项错误;若丁为中心商务区,则出行次数多,距离住宅区较远,出行能耗较高,D项错误。
答案:B
(2016·豫晋冀二模)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
①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
A.工业区、批发市场
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
C.高速公路、工业区
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解析:第2题,注意关键词“早期”,故排除④选项。第3题,乙位于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第4题,图中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会干扰市内交通,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和东南季风的上风向地区,也不合理。
答案:2.D 3.B 4.C
考点二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分析和评价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
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交通方便
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
3.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
规范审答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城市为组团式布局、各城区较分散;物流园区需要有交通便利的区位;化工园区的产业易污染大气和水。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B (2)A
(2015·高考天津卷)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图1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2.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第1题,根据人口密度图例,由图1可知,城区西北部人口密度基本没有变化,而中部和东部人口密度增长快,故A、C、D三项错误;从整个城市来说,人口密度是增加的,B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出商业区的分布状况;与15年前相比,现在工业区布局分散;从人口分布分析,不能判断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据图分析,路网密度中部、南部增大。
答案:1.B 2.D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一条河流穿过该市区(图中没有画出河流,需根据等高线判断大致流向)。据此回答下题。
3.若该市包含下列功能区且布局合理,则g区最有可能的是(  )
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央商务区
解析:g位于城市的外围,根据等高线判读g地位于河流的下游;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g地位于与季风风向垂直的东北效外,适合布局工业区,对城区的环境污染较小。
答案:C
4.(2016·高考江苏卷)陕西西咸新区将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设施现代、社会和谐、开放包容、彰显历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下图为西咸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实现西咸新区的规划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划区生态用地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主要生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划区内农林生产的发展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咸新区的空间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西咸新区的规划目标突出了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彰显历史文化的要求,除了城市新区的一般特点以外,还要建成生态田园新城。因此必须保护好农林用地、文化古迹、生态用地。第(2)题,根据规划图可以清楚发现生态用地沿河分布,主要为林地。目的在于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城市附近的农林用地发展方向是都市农业。第(3)题,西咸新区大致以生态用地为界,分成了空间上既相连又有所区隔的若干组团,便于亲近自然、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
答案:(1)农林用地 文化古迹 生态用地(环境)
(2)沿河分布 保护环境 减轻洪水威胁(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3)组团式 有利于亲近自然(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
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化)
考点三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3.城市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3)等值线图的判读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上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
(2)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
?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D
(2016·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A项错;地租相同的区位,南方距离市中心最近,B项错;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C项正确;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较差,该方向地租下降速度快,空气质量相对较差,D项错误。第2题,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地租成本相对较高,故选择A项。
答案:1.C 2.A
(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第3题,住宅区是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一般占地面积达40%~60%;图示中唯有①符合。第4题,图中甲侧有山脉,此处气温应明显低于两侧;同时功能区②应为工业区、③应为商业区,商业区地租最高。
答案:3.A 4.C
考点四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等级体系
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3.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如大同市、黄山市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如株洲市、武汉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地
示意图。图中最有可能为
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B
〉〉
命题角度一 城市区位因素
(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当时东京位于水陆交通枢纽,人口高度密集,商业繁荣发达,是最有利条件,故选D项。第2题,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以行政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3~4题。
3.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4.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区域中唯一的港口位于甲城附近,而甲地所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港口是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第4题,依上题分析,该国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甲城的港口,故甲城是该国的经济中心,因经济地位重要而成为首都。
答案:3.D 4.D
〉〉
命题角度二 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范围
(2016·高考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5~7题。
5.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第5题,兰斯塔德地区通过多次空间规划,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不受影响,因而城市的服务等级也没有受到限制,A项正确。第6题,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产生的直接影响,B项正确。第7题,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但是不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没有影响,D项正确。
答案:5.A 6.B 7.D
(2017届北京模拟)读新疆十二五城镇发展格局示意图,回答8~9题。
8.新疆(  )
A.地形是决定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B.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
C.城镇集群带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D.城镇发展轴主要沿河流规划建设
9.新疆城镇体系中(  )
A.伊宁和喀什是同级别的地区级中心
B.阿勒泰也具备乌鲁木齐的城市功能
C.库尔勒服务范围能完全覆盖阿克苏
D.不同等级城市应保持均衡发展态势
解析:第8题,新疆气候干旱,唯有在绿洲地带,才会有较多人口集聚,故城镇一般分布在绿洲周围。第9题,依据图例,可判断伊宁和喀什都是50万人口以上区域中心城市,即级别相同;图中库尔勒和阿克苏等级相同,故服务范围不会出现覆盖现象。
答案:8.B 9.A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17页
一、选择题
(2016·高考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附近最为平衡,比较几个区域的职住比,四环与五环之间(0.95~1.00)最接近1.00。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中心区形成商业区,各区域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里,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第3题,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堵等问题。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平衡职住比是理想的应对措施。
答案:1.C 2.B 3.A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5.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图时要注意图例和注记,然后按照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原则进行判断。第4题,③位于河流下游,在城市的最外围,靠近铁路,运输便利,适合布局工业区;②位于工业区之间,适合布局绿化区,以减轻污染;①位于交通便捷的郊外,环境优美,远离老城区和工业区,适合布局别墅区,故D项正确。第5题,地租最高的应是商业区而非老城区,故A项错误;老城区在西侧,由图可知,城市沿着主要交通线向东发展,说明城市中心向东移动,故B项错误;图中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多沿着交通线分布,说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故C项正确;图中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围,不在城市中心,故D项错误。
答案:4.D 5.C
(2016·济南调研)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6~7题。
6.该城际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零售业用地
B.办公用地
C.生产用地
D.居住用地
7.该边缘城市核心区(  )
A.居住用地面积最大
B.交通通达度高
C.昼夜人口流动量大
D.建筑物高大稠密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形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地租水平较高,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是零售业用地。第7题,边缘城市核心区一般是由交通条件改善形成的,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适宜布局商业区。昼夜人口流动量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答案:6.A 7.B
(2016·河南中原名校联考)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
A.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
B.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
C.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
D.办公区、核心商业区、居住区
9.TOD开发模式可以(  )
A.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B.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C.降低区域人口密度
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解析:第8题,A区域面积大,且离车站较远,可以判定地价较低,因此为居住区;B区域靠近车站,交通便利,地价高,可能为核心商业区;C区域位于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可以判定为办公区。第9题,TOD开发模式相当于多核心城市模式,每个核心相对独立且核心之间交通便捷,故D项正确。
答案:8.A 9.D
广州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图甲为广州市局部示意图,图乙为珠江新城附近可能出现的人口流动情况。据此并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分析,该城市的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在图甲中的(  )
A.西北角
B.西南角
C.二沙岛
D.海心沙
11.图乙中能反映珠江新城附近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0题,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上风、上水等环境优美地带,靠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图示二沙岛位于珠江城区上游,文化设施完善。第11题,中心商务区人口昼夜差异很大,白天,商业活动频繁,人口密度大,夜晚则人口密度小。
答案:10.C 11.D
(2016·河南适应性测试)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13.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第12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第13题,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答案:12.A 13.C
(2016·开封模拟)右图示意我国南方部分中心城市高铁通车前后可达性均值(小时)变化。平均可达性是指利用特定的交通方式,从某一地点到达指定位置的平均最短交通时间(小时)。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中心城市的平均可达性改善最明显的是(  )
A.武汉
B.上海
C.福州
D.广州
15.中心城市平均可达性的改善将导致(  )
A.城市等级体系完善
B.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C.中心城区出现衰落
D.物流业趋向高铁站
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缩短最明显的是福州。第15题,可达性改善是指交通时间缩短,交通更方便,将导致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答案:14.C 15.B
二、非选择题
16.(2016·河南六校联考)读某城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用地,C地最有可能是________(功能区)。
(2)A、B两地地价较高的是哪一处?简述其原因。
(3)分析该城市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
(4)简要分析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位置、面积及各功能区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土地利用类型及功能区。第(2)题,根据环境、交通等判断地价高低。第(3)题,从水源、交通等角度分析工业区布局的有利条件。
第(4)题,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交通的影响。
答案:(1)住宅 商业区
(2)B地。原因:B地靠近市区,且靠近风景区。
(3)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水运便利;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4)湖泊、山地可以改善并美化城市环境,但也会影响城市交通网的布局。
17.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解析:第(1)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第(2)题,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主要原因是离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第(3)题,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因素: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答案:(1)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到21世纪以后,工业用地面积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商业区(商业文化区);B:住宅区;C:工业区。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而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第二讲 城市化
[考纲展示]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6页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
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特别提示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阶段
特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和B(填字母)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3.改善措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等。
[图文拓展]
1.郊区城市化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
2.逆城市化
 
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3.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7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图解考点]
————————————————————————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类型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015·高考重庆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低;日本、意大利、法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B (2)A
1.(2015·高考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项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项可排除。
答案:D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此回答2~3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2.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3.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第2题,据表可知,我国1985~2011年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所以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3题,城市功能区中,住宅区面积最大,故城市新增用地应以住宅用地为主;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增加,所以农业用地的面积将有所减少;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答案:2.C 3.D
考点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1)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下图可以判断甲为发达国家,乙为发展中国家。
下图是某城市1995年和2015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5年较1995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
km附近     
B.4
km附近
C.8
km附近
D.10
km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D (2)D
右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含预测)。读图,完成1~20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第1题,城市化水平一直最高的甲是发达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图中表现为折线的坡度大,在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接近50%,故判断丁折线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乙折线是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丙折线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第2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通过城市化带动区域发展,A项正确;合理城市化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C项错误;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和郊
区城市化,人口向农村和郊区迁移,D项错误;目前发达国家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项错误。
答案:1.D 2.A
3.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江苏省城市化的速度更快,水平更高。第(2)题,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从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交通(发达)、工业化推动(经济基础雄厚)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考点三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2015·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
。完成(1)~(2)题。
(1) 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 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C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1题,考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图中显示农民自建的“握手楼”楼层高、房间多,不可能为自住考虑,也不适宜外来人口长期定居;“握手楼”位于珠三角地区某中心城市周边,利于外来人口租住,故其直接目的应是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故D项正确。第2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握手楼”吸引城区人口居住,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房价昂贵,故B项正确。
答案:1.D 2.B
(2015·高考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
答案:C
(2015·高考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读图,完成4~5题。
4.该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5.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拥挤的路段可以看出,在市区的拥挤最为严重,且出现双向拥挤,在郊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向拥挤,可以推断是上下班时间,故C、D项错误。根据“靠右行驶”的交通法规可以判断郊区道路中单向拥堵的是进城方向车流,因此判断为上班时间。第5题,要缓解“钟摆”交通现象,即需要减少郊区居民进入市区,“移业就民”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而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产业密度,加剧“钟摆”交通现象,所以B、C两项错误;迁出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迁走就业岗位,仍然会存在“钟摆”交通现象,所以A项错误。
答案:4.A 5.D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19页
一、选择题
(2016·河北名校俱乐部联考)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1~3题。
1.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2.根据上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3.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
(  )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第1题,图示2001~2008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第3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
答案:1.C 2.D 3.B
(2016·绵阳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5.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0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1965年至1975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是负值,城市化发展呈下降趋势;1975~2005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增大,尤其是1995~2005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呈快速增长趋势。该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规律相符,所以该国应该为我国。由于1965年至1975年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因此这个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第5题,据图可知,最近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快速增长,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必然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4.D 5.C
(2017届河南六校联考)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7.该县城市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甲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减小,说明从事该产业的'人口迅速减少,该产业应为第一产业;乙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应为第二产业;丙代表的产业不断上升,应为第三产业。第7题,“原地城市化”会使人们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故C项正确。“原地城市化”会减慢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答案:6.A 7.C
(2016·青岛模拟)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国(  )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00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C.近半个世纪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D.目前,该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高
9.该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有(  )
A.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花卉等种植比例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信息不发达,但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解析:第8题,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超过30%才进入中期阶段,超过70%才进入后期稳定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该国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低。第9题,城市化发展,畜禽园艺产品市场扩大,农业结构中粮食种植比例下降;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改变,多样性减少;城市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化过程中会促进区域文化建设;城市化地区地面硬化率高,地面径流汇集量增大、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答案:8.A 9.D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因素中,对该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影响最弱的是(  )
A.交通运输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地形、气候
D.城市规模
11.各曲线中,按城市发展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2.该城市在图示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向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
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
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解析:第10题,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决定了城市人口密度的大小,而人口数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第11题,城市发展早期,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郊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向郊区甚至农村移动。第12题,由于城市人口外迁,进而引起商业服务功能区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因此郊区农业比重下降,条件改善。
答案:10.C 11.B 12.D
(2017届广东五校联考)伪“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不发达情况下的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人口滞留农村的现象。新疆玛纳斯县农调队在附近农村走访中了解到,有部分农民当年掏6
000元钱为孩子买的城市户口,如今又掏6
000元换成农村户口,让其继续当农民。根据材料回答下题。
13.下面关于伪“逆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伪“逆城市化”现象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B.中国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C.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城市
D.伪“逆城市化”是由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内部行业收入差距增大引起的
解析:伪“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人口滞留农村的现象,所以这种城市化会造成城市就业的不充分,城市人口的虚假信息也误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等,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答案:A
“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15.“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第14题,依据材料,钟摆族“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表明与城市化有关。第15题,由材料“潮汐车道”概念及图示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答案:14.D 15.A
二、非选择题
16.(2016·北京海淀区期末)城市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对比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升到50%的发展阶段过程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少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
(3)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给政府提出建议。
解析:第(1)题,据图中中国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可知,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约是182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约是1990年,从时间上来讲,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发展到50%英国历时约50年,中国历时约20年,就经历的时间来说,英国比中国长;就城市化发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占地面积的变化等方面。第(3)题,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主要措施有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等。
答案:(1)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从30%发展到50%经历的时间英国比中国长、城市化速度英国比中国慢。
(2)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第二、三产业集聚)。
(3)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或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或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
17.(2017届泰州模拟)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 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型
1996年
2004年
面积(hm2)
比重(%)
面积(hm2)
比重(%)
建设用地
73
682.62
6.06
88
794.83
7.30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60
875.32
5.01
72
251.29
5.94
交通
5
973.97
0.49
9
105.62
0.75
水利
6
833.33
0.56
7
405.90
0.61
未利用地
162
425.74
13.37
158
607.22
13.05
(1)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
(2)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总体上耕地面积减小,建设用地增加。1996~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很快;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小;2003~2004年,耕地又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的增加。特点:城市化加速发展。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多,交通用地增长相对较少(可能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