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信息技术对农民工作影响的案例案例1信息渠道的变化让农民收入提高“‘以色列’品种的西红柿正畅销呢。”河北武安县的李所田看到网上的这条消息,马上进行了引种,当年亩收入3500多元。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记者听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借助电话、电视、互联网,贫困地区的近3万农民随时收集技术和市场信息,生产和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如今在河北武安、安徽霍山的一些乡镇,农民们像看露天电影一样,经常到附近的信息服务站上网冲浪。“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自2001年2月实施以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河南商城、重庆潼南、陕西榆林等5个县(市、区)选点示范。3年来,共建成37个扶贫信息中心和信息服务站,目前这一网络覆盖了7749家农户、29226人,并逐步向周边扩散。“有农民信息员帮助,咱们村有些文盲也能在网上查到需要的信息。”一位安徽的村干部说。以往,农民组织生产的信息来源一靠赶集,二靠在外打工的“明白人”。项目实施后,网络和闭路电视成了主要的信息渠道。河南省商城县的洪念仁根据网上收集的信息,将两亩葡萄园扩大到14亩,全村葡萄很快发展到120亩,收入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2个项目村中,27%的农民经常到信息服务站上网查询信息,另有13%的农民偶尔上网。受区域条件限制,我国贫困地区科技信息的接收和反馈能力较弱,信息资源缺乏、传输手段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农户因此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如当前市场价格、应变气候变化和市场变化的农业新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帮助农户提高获取科技和市场信息的能力,协助他们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产品商品化,进而持续协助他们摆脱贫困正是实施这个项目的目的。案例2网络销售让地方农产品香飘万里无需天南海北地跑市场、找买家,农民坐在家里轻点鼠标、键盘,就能获得购买新鲜农产品的订单。近年来,安徽省怀远县的农民通过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和农网信息平台,与上海、南京等地的蔬菜超市做生意,完成了一笔笔农产品交易。该县通过搭建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建立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物流跟踪、食品安全等新型服务体系,以涉农网站、网页为销售桥梁,让销售、签约“一键搞定”。目前,该县已有注册用户11000多户,每天通过网络牵线,向外地销售农产品达20多吨,新鲜蔬菜的销售渠道已延伸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市场,有的还进入香港、澳门等地区。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在信息技术应用前后,两案例中的农民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生产效益等分别有哪些不同?(2)分析案例,再结合自己对农村、农业生产的认识,说说信息技术给农民的工作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