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31张PPT。朝代顺序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公天下
民主选举家天下
父死子继
约公元前2070年(二)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1、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青铜文明公元前1600年前后 汤2、商朝的文明成就(2)甲骨文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建立的时间、人物:司母戊大方鼎重832.84千克,
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
口宽79厘米,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代表:A、甲骨文形成背景:B、甲骨文的概念C、甲骨文的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象形文字)。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需要占卜。(三)西周的建立与统治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2、统治措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1)建立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法 p11
(2)实行分封制 p12
(3)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 P12-13灭亡的时间、人物: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天 子诸 侯卿大夫士平 民奴 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分封制目的:
受封对象:
受封诸侯的权利:
受封诸侯的义务:
分封制的作用:巩固西周的统治。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从周王处获得土地、人口、仪仗……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有一诸侯有四个儿子都想继承诸侯的爵位: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嫡次子
庶长子
庶二子 二哥父系血缘关系余子封为卿大夫 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其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简介目的: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 贵族在衣、食、住、 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 己的身份,贵贱长幼 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礼乐制度: “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社会动荡变革带来了思想解放——为百家争鸣创造环境(探求治国方略纷起)周政权的衰落,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新的文士阶层形成(为百家争鸣提供人才)为什么能“争”怎么“争”孔子春秋晚期“仁”、 “德”、“礼”;《论语》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春秋末期、战国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自然”、“无为”墨子战国前期“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韩非子战国末期“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孙武(孙子)春秋晚期《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孙膑、庄子2、主要代表学派1)“以德治国”——2)“以法治国”—3)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古为今用4)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孔子的“仁”韩非子的“法治”墨子的“兼爱非攻”
孔子的教育思想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雍新田洛邑临淄商丘郢吴会稽周秦宋齐晋楚 说法一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2)春秋五霸雍新田洛邑临淄商丘郢吴会稽周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越王勾践吴王阖闾
ACBDE晋齐楚吴越 说法二3、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一层次: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另一层次: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
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富庶。
(2)确立霸主地位标志:(1)称霸原因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匈奴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原是晋国★春秋五霸: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
★战国七雄:吞灭他国、统一天下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征战活动在目的上有何不同?铁犁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 牛耕影响:大量荒地被开垦,涌现了新兴地主阶级。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能力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成为私田旧有制度(井田制)瓦解同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农民大量涌现新的社会阶层要求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各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一些诸侯国势力增强,加快分封制的瓦解为避免在战争中被吞并,各诸侯国纷纷采取富国强兵的举措成 效措 施国 王国 家影响最大阅读“立木取信”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今天有何意义呢 ?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商鞅取信于民废除贵族特权,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历史作用
秦国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奖励军功,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建立县制,原有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重视发展农业经济,以农为本。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泰顺七中——王苏昶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之“三问”秦朝秦是如何统一天下的?首问秦朝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秦赵燕韩魏楚前230年灭韩齐定都咸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征战天下——过程“远交近攻”策略 为什么秦能统一天下,它具备哪些条件?二问秦朝材料一 :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有助于秦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一统天下——原因材料二: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 材料三:秦的统治者都是些能干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1、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2、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能够供应长期战争3、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远交近攻”材料四 : 战国七雄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4、人民渴望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材料五: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5、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迅速强大 秦统一后,依旧困难重重,嬴政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又有什么意义呢?三问秦朝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原来的六国旧贵族力量仍很强大,中央力量弱小.二:原先七国货币不一致,流通不畅,度量衡不 一致,给商品交换带来了麻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三:各国文字异形异声;交通不便.四:一些儒生、方士提倡效仿古法,对秦始皇提出批评意见. 秦王的“困难”:皇帝御史
大夫丞
相太
尉郡(守)县(令)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利: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 了对人民的统治。
弊:集权容易出现暴政。政治上官僚制度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各民族物质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影响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族文化的交流,维系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文化上隶书小篆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使车辆畅行无阻,交通便利,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各地的交流。交通上 材料二:
公元前212年 ,咸阳宫南书房。
“有多少人受到株连?”太子扶苏问。
“不多” 秦始皇说,“四百六十多人”。
“准备怎么处理? ”扶苏关心地问。
“父皇,千万不可…… ”扶苏急切劝谏。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帝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焚 书 坑 儒思想上 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

另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钳制思想,残杀儒生,落下千古骂名。
我做了那么多,建立了那么大的一个帝国.可我不知道后代的人会怎么评价我啊?1、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2、我们应该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社会进步有无贡献 。
3、我们应该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郭沫若指点迷津秦始皇功1.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符合人民的愿望;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修驰道、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不仅巩固了统一,而且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过1.大兴土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刘彻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武帝 西汉鼎盛 汉初的统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政治思想文化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司隶校尉刺史中央地方太学官学长安地方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使西汉王朝
出现了经济
发展、权利
集中、思想
文化趋于一
统的局面,
汉朝进入全
盛时期先“削”
后“平”颁布了“推恩令”刘邦封王七国之乱景帝平乱加强控制武帝推恩解除威胁中央诸侯诸侯中央诸侯诸侯 鼓励和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术,限制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做法,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王莽篡权东汉建立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亡。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后开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失败。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光武中兴东汉唐的盛衰一、唐朝的建立——太原起兵 617年, 李渊在太原起兵,攻下长安。
618年,唐朝建立“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原因政治:
1、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安定百姓,就要轻徭薄赋;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
(1)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作用: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保证政治比较清明
唐太宗李世民时,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
共掌朝政,唐朝之规章法典皆多为其所制。
房氏多谋略,杜氏善决断,是以人称之为
“房谋杜断”。唐太宗时与之商谈国事时,
房氏常出谋划策,但优柔寡断。而杜氏果断
立决,取拾得当。二人齐心协力,搭配
得宜,佐唐太宗治天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
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常常通过这
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误。魏征死了,
我也失去了一面镜子。黄河发大水了!1、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2、相互牵制
3、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4、提高了行政效率执行诏令审核诏令草拟诏令土木工程审判刑罚 军事警备 祭祀教育 户籍管理 任免官吏(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
3、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3)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作用: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社会安定,增强了国力
文化: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5)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改变了隋朝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
图4-28开元29年唐朝疆域图“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资治通鉴》天可汗思考:这句话什么意思?体现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禄东赞来逆,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
——《步辇图》题记唐朝与吐蕃1.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对外交流1.唐与天竺活动: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唐僧2.唐与日本——遣唐使2.唐与日本——鉴真东渡鉴真:
唐朝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在唐天宝年间屡次尝试东渡赴日,10多年间共有6次,直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才获成功。 一、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公元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驿(宋太祖)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加强禁军崇文抑武,重用士人君臣礼仪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增设机构
探史明因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材料一: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材料三: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材料二: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军 事材料反映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样的影响?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行 政 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财 政这样的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文 化宋代科举图《清明上河图》街景123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蒙古国的建立和蒙古各部的统一1.建立:时间、人物
1206年;
铁木真(成吉思汗)2.蒙古帝国的建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3.元的建立和统一建立者:
忽必烈(元世祖)建立时间:
1271年
都城:
大都(今北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元朝是怎样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的?1.建立行省制度2.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思考:改图体现了元朝加强统治的什么措施?忽必烈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体现了当时的什么政策?——重视发展农业3.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推广棉花种植京杭大运河4.交通的发展驿站制度“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鸡鸣山驿 ◎ 都城
○ 钦察汗国首府
政权部族界
驿路陶瓷之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China马可波罗(1254—1324)是中世纪大旅行家。他1275年从意大利到达中国,遍游中国各地,1291年初离华。他的《游记》,不仅详细记录了元代中国的政治事件、物产风俗,对西方世界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5.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回族的形成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1.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2.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
3.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达到高峰
4.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迎来高潮,(回族)形成。元时期开放与交流的表现元时期开放与交流的表现哪些方面?谈谈谈元代出现了空前开放与交流局面的原因(条件)有哪些?从不同的角度(如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等),谈谈元代出现了空前开放与交流局面的原因(条件)? 开放与交流的原因疆域:国家统一,疆域空前辽阔,设行省制
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建立完善驿站系统
对外政策:实行相对开放政策。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元末土地兼并严重,政治统治黑暗,再加上自然灾害而政府财政困难,人民生活悲惨,阶级矛盾激化。元朝统一后,将全国各个民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对其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作出严格的规定,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和南人地位最为低下。在政治上,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正职一律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副职才许汉人、南人担任。特别是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正职绝大部分由蒙古人担任,只有个别的汉人短期内担任过正职,至于掌握军机的枢密院要职,汉人、南人不得担任。地方上各路、府、州、县,均由蒙古人、色目人出任掌握实权的达鲁花赤,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路的总管和府、州、县的守令。在法律上,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蒙古人打死汉人,只罚凶手出征,给死者家属烧埋银,而汉人、南人打死蒙古人,则要判处死刑,并交50两烧埋银;法令条文还严禁汉人、南人拥有武器、马匹。民族矛盾:2.建立: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历史小知识 靖难之役2.找出地图上与明朝政权并立的政权,从北京的地理位置等方面思考影响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因素。明 朝 疆 域 图(1)政治上:
(2)经济上:
(3)对外关系:
(4)中后期:皇权的加强对外交往密切(郑和下西洋)废丞相
创内阁
设厂卫特务机构
迁都北京奖励垦荒
轻徭薄赋
提高手工匠身份市镇经济繁荣(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明朝的兴盛(5)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1、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增设内阁制2、地方上: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3、设立厂卫特务统治 4、设立“廷杖”制度。胡惟庸,明朝的开国谋臣之一。在明朝创建、发展的初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被任命为丞相,独揽中书省大权。在他任相期间,凭借皇帝的宠信,骄恣渐露,在朝中有恃无恐,并结党营私,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杀掉胡惟庸极其家人。此后,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名,大规模地屠杀,坐诸者三万多人,株连蔓引,十几年未尽。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提升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1、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实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1、影响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2、评价设殿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没有丞相,所有的中枢政务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为例,内外诸司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情。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内阁制的特点
(1)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
(2)是帝王的秘书机构,辅佐皇帝决策,但最高决策权被皇帝垄断。
(3)处理的事物一般是日常文件。
(4)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宰相=内阁首辅?议一议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2、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民政和财政 监察和司法军政 关系: 三司互不统属,分权鼎立,遇到大事,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 结果: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合称为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狱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因为这里恣意缉捕、刑讯“杀人而不丽于法(不遵守‘明刑律’)”,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冤狱累累,因此被人们称做“冤窖”。凡“罪犯”进厂,一概都要受杖责,先打一顿,然后戴枷发遣,一幅枷铐重达一百五十斤。这样的残酷迫害下,官吏军民被害致死者达数千人。厂卫制度 锦衣卫原为皇帝亲军侍卫,初名仪鸾司,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卫中刑名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奉皇帝令查办的各种案件)。由于镇抚司对审讯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弄得是非颠倒,怨声载道。锦衣卫 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今东厂胡同)设置了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好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时把实况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东厂设立后,太监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 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属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相互倚赖,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东厂 成化初,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特设西厂,令太监汪直提督。汪直易服私访,用锦衣百户韦英做心腹,“屡兴大狱”。西厂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滋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民间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西厂厂卫特务机构设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西厂(明宪宗)等特务机构4、设立“廷杖”制度。 官员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庭上挨板子。 小故事
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廷杖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5)明清时期边疆治理1、抗倭代表人物:戚继光、俞大猷16世纪中期 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他一生 最大的功绩就是以武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624年被荷兰侵占了,台湾同胞从此受尽了欺辱与掠夺,生活苦不堪言。1661年郑成功带领部下经过艰苦的搏斗,严密的包围了赤嵌城,发炮进攻。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祖国的大军到达,争先恐后地跑来援助,还偷偷地帮郑成功传递消息。荷兰想调派援军,但被郑成功打了个落花流水,有来无回。
赤嵌城被郑成功将士整整围困了7个多月,荷兰守军水尽粮绝,已无力应战,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从此,沦陷了30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结合书本P6材料,说一说明长城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明修长城明长城:甘肃嘉峪关——辽宁鸭绿江明长城除了防御作用外,还在民族交融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北方的管理西南地区的管理改土归流“土”──“土司”、“土官”即(少数民族的官职);“流”──“流官”,既中原地区的官职。“改土归流”: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数民族的“土司”、“土官”,实行与中原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 郑和下西洋李自成小时给地主放过羊,长大了还给政府跑过腿。后来工作失职、失业在家。家计艰难,欠债日多。被人追债,老婆还给他带了绿帽子。一气之下,杀死债主和老婆。走投无路参加了高迎祥的农民起义队伍。他善骑射、有胆略,受高迎祥器重。后高牺牲,李自成出任“CEO”接手庞大事业,号称闯王。1644年三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率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从此登上人生巅峰。但是历史总是偶然改写:李入京后,镇守山海关的大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的部下所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与农民军开战。
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农民起义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①明朝后期,政府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②对后金用兵和连年天灾的重压。清朝的建立1.后金的崛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作后金。 努尔哈赤和成就大业的人都有共同特点,就是小时候都历经磨难:亲娘死得早,继母刻薄,靠采松子和挖人参为生。后来投到明朝辽东总兵帐下,励精图治成为建州女贞首领,受到朝廷册封。这简直是一部励志的血泪史。可是他的雄心壮志让他不能满足于只当一个平凡的“国家公务员”。40年时间,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创制满文,建立大金。1619年终于举起了反抗明朝的大旗。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44年,清兵入关 161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 结合教材,将明末清初的史实在时间轴上补充完整?2.清朝的建立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创建了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旗。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因此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行动:(1)背景:1、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2、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3、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 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清朝统一全国抗击沙俄入侵,维护祖国统一东北地区的管理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建立侵略基地。康熙帝组织________之战,围攻沙俄侵略军,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____________》,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雅克萨 尼布楚条约 西北地区的管理1.平定蒙古草原西部准葛尔叛乱2.平定天山以南大小和卓叛乱3.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事务 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军机处最初是因西北用兵而设的,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物,后来扩及所有机要正事,成为清朝处理政务的正式衙门,而是皇帝身边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食物得力工具。
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日夜轮流在前清宫旁低矮简陋的平房值班。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那笔记录,然后传达下去执行。军机处 军机处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清代皇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a.最初名称 设置时间、地点 人选c.特点:简、速、密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跪受笔录,承旨遵办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b.职能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小结: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过程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雍正)反映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封建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封建制度 承德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是统治者避暑的场所,更是他们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政务中心,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明修长城清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以德化人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1、建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帝)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3、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西藏地区的管理因地制宜、利用宗教、恩威并施西跨葱岭西北达
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
以北的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
及附属岛屿清朝疆域亚洲最大的国家 说说明清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思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②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