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社会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三社会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社会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
16.(1)3分
(2)3分
(3)4分
17.(1)3分
(2)3分
(3)3分
(4)1分
18.(1)4分
(2)3分
(3)3分
19.(1)3分
(2)3分
(3)4分
20.(1)2分
(2)2分
(3)2分
(4)2分
(5)2分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装 订 线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社会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A
D
B
C
C
A
C
A
D
D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
16.(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
(3分)
(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3分)
(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4分)
17.(1)红军长征
80周年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在甘肃会宁会师。(3分)
(2)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3分)
(3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分)
(4)言之有理即可
(1分)
18.(1)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4分)
(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
思想: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1分)
(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2分)
注意的问题:要根据国情来确定自己的近代化之路;在近代化探索中,要依靠群众,走群众
路等(1分)
19.(1)1、
萨拉热窝事件
坦克
飞机
毒气等(3分)
(2)2、《凡尔赛条约》
巴黎和会
任人宰割或战败国(3分)
(3)凡尔赛体系
不能
凡尔赛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
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体系并没有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德国
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为二战埋下了祸根。(4分)
20.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社会试卷
试题卷
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有关《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具有宪法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③与《中国民国约法》是一致的
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孙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所指的行动是


A、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3.王同学在研究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的影响时,找到了“帝制倾覆,共和告成”这样的描述。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4.历年来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5.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6.
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②⑤①
D、③④⑤①②
7.小明同学到广州某地参观时,看到了以下场景和图片,你知道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国民革命军出师前誓师大会
A、发动反蒋起义
B、北伐推翻清政府
C、第一次国共合作
D、第二次国共合作
8.如果开展一个以模拟“重走长征路”为主题活动,下列场景不应该出现的是(

A、井冈山会师
B、四渡赤水河
C、强渡大渡河
D、遵义会议
9.19世纪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说明德国要求
(
)
A.尊重自己的权利
B.遵守世界秩序
C.重新分割世界
D.建立军事基地
10.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属于同盟国的是
(
)
A.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B.英国、法国、俄国
C.德国、俄国、意大利
D.英国、奥匈帝国、法国
11.发生在一战中,因为战役极其惨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赛战役
D.马恩河役
C.凡尔登战役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D.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13.“《狂人日记》这一本书,是在民国初年时,由鲁迅先生所写,这一本书以文言文写成外,它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重要的书籍之一。”以上这段叙述中,以黑体、斜字、底线标注起来的部分有一个错误,请问应该修改哪一个,这段叙述才完全正确(

A.民国初年改成清朝末年
B.鲁迅改成胡适C.文言文改成白话文D新文化运动改成洋务运动
1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1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下列不能体现其“新”的是(

A.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
16.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影片截取了几十年动荡变迁的史实,从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鹿三:皇粮被抢了。
嘉轩:被谁抢了?
鹿三:当兵的。
子霖:皇帝都没了,皇粮交给谁呀,清家完了!
嘉轩:新皇帝年号叫啥?
子霖:叫大总统,年号民国。
根据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话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清家”指的是哪个朝代?
3分
(2)对话中中的临时“大总统”指的是谁?这年间发生的革命及其标志是什么?3分
(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反映了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4分
17.
(10分)
材料一: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历程中也不例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慢慢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美国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
材料二:《七律·长征》
1936年9月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
(1)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2016年是该传奇胜利结束多少周年?
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3分)
(2)从材料二中,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三个战斗事例(3分)
(3)结合材料三说出是长征中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说它是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分)
(4)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学习长征精神。(1分)
18.(10分)。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政治、思想二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3分)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2分)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1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战争是残酷的,在这场战争交战双方使用了各种新式武器,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德国必须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材料三: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
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一把枪”比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列举战争中使用的两种新式武器?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什么条约?此条约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德国的处于怎样的地位?(3分)
(3)材料三中“和平制度”是指什么?这种和平制度真的能保证世界长时间的和平吗?请说明理由。(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材料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 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这次运动爆发于何时何地 由哪个阶层发起 (2分)
(2)材料一中的“外争国权”具体要求是什么 “国贼”主要是哪些人 (2分)
(3)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是指什么事 (2分)
(4)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5)作为青年学生该学习上述运动中学生、工人的一种什么精神 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 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