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热点题型一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例1、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上升后又下降B.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蔗糖和蔗糖酶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D.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答案】A【提分秘籍】 (1)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区别①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薄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都是可运动的。(3)生物膜的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原因是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举一反三】 如下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h1、h2,a、b的浓度分别为M1、M2,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若h1>h2,MA=MB,则Ma>Mb B.若h1>h2,MA=MB,则MaC.若Ma=Mb>MA>MB,则h1M2 D.一段时间后,A→a与a→A、B→b与b→B的水分子扩散速度均相等 【答案】B【方法技巧】渗透方向及浓度大小的判断(1)判断溶剂渗透的总方向①若半透膜两侧是同种溶液,根据质量浓度或物质的量浓度判定。②若半透膜两侧是不同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才能体现溶质或溶剂分子数的多少,如半透膜两侧为质量分数相同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则葡萄糖溶液一侧单位体积中葡萄糖分子数多(水分子数少),水分子由蔗糖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葡萄糖溶液一侧扩散。(2)判断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大小若渗透平衡后,半透膜两侧液面仍存在液面差,则半透膜两侧溶液就存在浓度差,液面差越大,浓度差就越大,且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高。热点题型二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例2、 如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转运葡萄糖的过程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B.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和Na+都是主动运输,但载体不同C.小肠上皮细胞向组织液释放葡萄糖时需载体协助D.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组织液吸收K+释放Na+,载体相同【答案】B【提分秘籍】 探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验设计(1)探究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2)探究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 【举一反三】 如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不包括胞吞和胞吐)的方式,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只有在氧气存在时才会发生方式b的物质运输B.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通过方式a进出细胞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b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方法技巧】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1)判断方法①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②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③根据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内外浓度相等。(2)不同条件下运输方式的判断 ①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有胞吞、胞吐和主动运输。 ②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3)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并非都是主动运输,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也可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如在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在兴奋时Na+内流和在恢复静息状态时K+外流都是协助扩散。热点题型三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例3.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现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答案】B【提分秘籍】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在实验中,当质壁分离现象出现后,观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细胞因长期处于失水状态而死亡,影响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观察。(2)不选动物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不会在失水时发生质壁分离现象。(3)本实验所用的方法为引流法,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4)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举一反三】 (2017年海南卷,9)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答案】B【方法技巧】巧判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 (1)从细胞角度分析①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②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2)从溶液角度分析 ①在一定浓度(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只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能自动复原(只有用清水或低渗溶液处理,方可复原) ②在一定浓度(溶质可透膜)的溶液(如KNO3、甘油等)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 ③在高浓度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1.(2017年海南卷,9)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答案】B【解析】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2.(2017年海南卷,6)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C.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答案】B【解析】有题目给的信息“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说明根对a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B错误,C正确。给营养液通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根细胞获得氧气,有氧呼吸能正常进行,有利于根对a的吸收,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AD正确。3.(2017年江苏卷,22)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答案】BCD4.(2017年新课标Ⅱ卷,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复原。0~4 h内细胞发生自动复原,说明物质A能进入细胞,A错误;0~1 h内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原生质体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所以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等,B错误;2~3 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细胞吸水,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2016江苏卷.2)下列关于生物膜透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能够自由透过高尔基体膜B.细胞质中合成的光合作用相关蛋白须通过内质网输入叶绿体C.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性D.细胞外高浓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答案】C ( 2015年课标II卷.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同样温度条件下,空气瓶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同样的空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B错误。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D错误。( 2015年课标II卷.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2015年海南卷.10)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答案】D【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反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两者浓度相等时,吸水量与失水量相等,水分进出达到平衡状态;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过程中,甲吸水、乙水分进出平衡、丙失水,所以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外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B错误;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正确。(2015年上海卷.6)图2显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D.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捎耗能量【答案】D(2015年山东卷.26)(11分)油菜果实发育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1)油菜果皮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至种子。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跨(穿)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2)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_____(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为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_________(填色素名称)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______和______减少,光合速率降低。(3)图乙表示油菜种子中储存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可用_______染液检测;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有机物由_________转化而来。【答案】(1)叶绿体 主动运输 (2)小于 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H](或NADPH) ATP(注两空可颠倒) (3)苏丹Ⅲ(或苏丹Ⅳ) 可溶性糖或淀粉【2014·大纲全国卷】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表。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________;丙组从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________处流向溶液浓度________处。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________。(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在吸收Na+时,需要________的参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1)甲组中肠袋内为0.7% NaCl溶液,其渗透压小于血浆渗透压,水由肠腔进入血液;丙组与甲组相反,实验开始时,水从血液进入肠腔。这一过程属于渗透作用,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运动。(2)乙、丁组虽然肠袋中的NaCl溶液的浓度都是0.9%,但因为丁组中加了微量Na+载体蛋白抑制剂,所以溶液吸收很少,可以推测Na+的吸收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答案】(1)肠腔进入血液 血液进入肠腔 低 高 渗透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Na+载体蛋白【2014·江苏高考】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B.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C.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D. 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答案】B【2014·上海高考】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B.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C.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答案】D 1.某植物细胞间隙的浓度为a,细胞液的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b>c>aC.a>c>b D.b>a>c【答案】C【解析】植物缺水萎蔫是因为细胞失水,故外界溶液(a)>细胞质基质(c)>细胞液浓度(b)。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某同学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实验试剂有滴加了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等。如图是某同学根据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图像绘制而成的。下列对图和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图绘制正确,处于该状态的细胞依然保持活性B.该图所示细胞一定正在发生质壁分离,1内液体为红色C.除图中5以外,其他细胞成分均属于原生质层的范畴D.若将该图所示细胞放于清水中,预测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答案】D【解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亚显微结构;该图所示细胞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层仅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而细胞核不属于原生质层的范畴;红墨水未进入细胞质,说明该细胞依然保持活性,将其置于低渗溶液中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3.红甜菜根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某同学将红甜菜根切成大小相同的薄片,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 min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清水中浸泡1 h,获得不同温度下的浸出液,然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浸出液中花青素吸光值,吸光值大小可以反映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含量。根据图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花青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温度超过50 ℃,膜结构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大C.在50 ℃以下,甜菜细胞内合成的花青素极少D.在10~50 ℃时,甜菜细胞膜流动性保持不变【答案】B4.如下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h1、h2,a、b的浓度分别为M1、M2,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若h1>h2,MA=MB,则Ma>MbB.若h1>h2,MA=MB,则Ma<MbC.若Ma=Mb>MA>MB,则h1<h2,M1>M2D.一段时间后,A→a与a→A、B→b与b→B的水分子扩散速率均相等【答案】B5.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下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需求量大,番茄对SiO需求量小C.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D.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答案】D【解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根细胞吸收离子的速率增大,说明吸收离子的过程消耗能量,因此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从图1中可以看出,培养水稻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SiO浓度比初始浓度低,而Mg2+和Ca2+浓度比初始浓度高,说明水稻吸收Mg2+和Ca2+的速度慢于吸收水的速度,而吸收SiO的速度快于吸收水的速度。6.下列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ATPB.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降低C.肝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和O2D.胞吐过程充分体现了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专一性【答案】B【解析】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收水分,细胞液浓度降低;肝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O2;胞吐过程充分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专一性。7.将大小、长势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两组植物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6 h时,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B.6 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C.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D.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ATP【答案】B8.如图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氯离子在CFTR蛋白协助下通过主动运输转运B.氯离子跨膜运输是由膜上磷脂分子和CFTR蛋白决定的C.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影响氯离子的跨膜运输D.水分子与氯离子在运输过程中是否耗能是两者跨膜运输的重要区别之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据图分析,氯离子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膜上CFTR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A正确;氯离子跨膜运输与磷脂分子没有关系,B错误;如果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则必然影响CFTR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氯离子的跨膜运输,C正确;水分子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的,不消耗能量,氯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的,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9.如图表示在神经纤维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B.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C.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D.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经乙外流的结果【答案】D10. 如图表示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有关的图例或曲线。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①⑤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⑥C.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③⑥D.肌肉细胞吸收水——②④【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①④为自由扩散,②为协助扩散,③为主动运输,⑤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⑥为主动运输。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为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根尖吸收矿质离子为主动运输,肌肉细胞吸水为自由扩散,综合上述选项,正确的选C。11.将洋葱细胞放入大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 ②大量吸水 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A.①②③ B.①③⑤C.②③⑤ D.②④⑤【答案】B12.将萝卜条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b点代表实验前细胞液的浓度,且a=b。假设实验前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均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是生物大分子,只能通过非跨膜运输方式出入细胞B.蔗糖溶液浓度为a时,萝卜条细胞内外的水分子无跨膜运输C.蔗糖溶液浓度大于a时,萝卜条细胞失水,萝卜条质量将减少D.将处于浓度为a的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清水中,则该萝卜条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答案】C13.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定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组织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蛋白数量多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对水的吸收【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离子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限制mn和ab段离子吸收速率的因素是载体和能量。14.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B.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D.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15.下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图甲可见250 mmol·L-1 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B.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C.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D.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 mmol·L-1 NaCl溶液中可能死亡,乙图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答案】D【解析】图甲中,250 mmol·L-1 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红细胞失水皱缩,会影响红细胞的代谢。图乙中植物细胞失水量先变大后变小,之后表现为吸水,故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先变小后变大,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保护,细胞体积几乎不变。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多,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高。人红细胞长时间处于300 mmol·L-1 NaCl溶液中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而图乙细胞在处理时间内细胞先失水后吸水,说明细胞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一直具有活性。16.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3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 g/mL、0.1 g/mL、0.3 g/mL的蔗糖溶液。(1)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液面将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其液面高度变化的大小排序是________。(2)对比分析e、f小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引起实验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 ℃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 ℃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中的现象是两装置中e玻璃管的液面都下降,且放于37 ℃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 ℃恒温箱中的下降速度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下降 g管>f管>e管 (2)E、F中溶液浓度不同 (3)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17.研究表明,主动运输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如图中a、b、c所示,■、▲、○代表跨膜的离子或分子。(1)图中细胞质基质存在于________(填“P”或“Q”)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动运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类型中,○所代表的离子或小分子转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A.浓度差所造成的势能B.ATP直接提供能量C.光能驱动D.细胞内物质合成时释放的能量(4)下列生物中,最有可能采用c类型进行主动运输的是( )A.噬菌体 B.细菌 C.果蝇 D.小鼠(5)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ATP驱动的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为了证实这一假设,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取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别置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中,甲组进行正常呼吸,乙组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若小肠上皮细胞是以ATP驱动的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则一段时间后两组溶液中浓度降低的是________组。【答案】(1)Q 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2)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一般逆浓度梯度 (3)B (4)B (5)甲18.主动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膜运输方式可以按照生命所需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体现了生命活动的“主动性”。为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科研人员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HgCl2是一种可以影响ATP水解的新陈代谢抑制剂。请分析回答(1)本实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两个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①根据实验结果,科研人员在实验前后需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乙组和甲组结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甲组相比,丙组吸收磷酸盐较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图为动物肌肉细胞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示意图,据图回答①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Na+进入细胞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出细胞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探究HgCl2和细胞成熟程度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的影响 (2)温度、pH、溶氧量、溶液的量、胡萝卜片的量等(任选两个) (3)①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 ②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能量(或能量供应不足,影响主动运输) ③幼嫩组织供能少,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少 (4)①协助扩散 ②钠的浓度差 ATP水解【解析】(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细胞成熟程度和HgCl2的有无,因变量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的量,所以实验名称为探究细胞成熟程度和HgCl2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的影响。(2)在本实验中,胡萝卜片和溶液的量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另外,影响细胞代谢的其他因素,如温度、pH、溶氧量等也可能成为实验的无关变量。(4)从题图可看出,葡萄糖跨膜运输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ATP,所以为协助扩散,Na+进入细胞是由高浓度一侧跨膜向低浓度一侧运输,所以其运输动力来自膜两侧浓度差。而Na+运出细胞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且从图可看出需消耗ATP,所以动力来自ATP水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