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6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2016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资源简介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5页,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及位置,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对应的成语。
过程与方法:
问题引导法,通过自学和讨论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1cnjy.co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从商鞅变法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板书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战国七雄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3、教师简单介绍“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4、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简单介绍“长平之战”。5、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6、对战国兼并战进行评价总结,引出下一节“商鞅变法”。二、商鞅变法1、指名读《商鞅变法》部分。思考:秦国为何要实施变法?2、通过“徙木立信”的故事介绍“商鞅”其人。3、出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学生说出变法的历史作用。4、商鞅变法为何能取得成功?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引出下一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三、都江堰1、出示都江堰示图2、学生默读本部分,并知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年代、主持人;工程的建造原理及其作用。3、读35页知识拓展,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说出战国七雄,并能看图说出各自的位置。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安定的生活。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能理解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能说出其中一、二即可。顺应时代潮流;地处西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大,秦孝公支持;商鞅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学生能通过看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
三、收获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相互攻伐,地处西部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检测: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
4.下列对春秋以来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奴隶主的私田
B.奴隶主和奴隶身份的变化
C.守旧贵族势力的积极推动
D.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五、布置作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请回答:21教育网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
(2)材料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变法为什么 能够成功?
六、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2、社会状况:(1)战争特点(2)著名战役 (3)战争结果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影响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