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通用技术——加试题特点分析加试题共五题,由三道选择题与两道主观题组成,选择题分别为11、12、13题,是电子控制技术的基础题;主观题为16题三视图补缺线,17题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现将前四次加试题考点分布列表如下:1.选择题难度适中选择题分别从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选用、多用电表的使用、焊接操作工艺、逻辑关系与逻辑门、电路的分析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面重点考查了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电阻、传感器等元器件;逻辑关系与逻辑门方面重点考查了逻辑关系与真值表,逻辑电路的分析,逻辑门的选用;电路的分析方面重点考查了传感器、三极管、触发器在电路中的工作特性。选择题基本涵盖了《电子控制技术》的相关重点内容,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照顾了大多数考生,符合新高考的要求。2.三视图的补缺线难度增大在以往高考中,三视图的补缺线题,都提供该形体的立体图,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新高考选考卷第16题三视图的补缺线,拿掉了传统命题中形体的立体图,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要拿这3分不容易。不提供形体的立体图进行补缺线,是新高考的一种趋势,也是增加选考题难度和区分度的具体体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题综合性强选考最后一道压轴题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题,综合性强。2015年10月第17题以声光控开关实验电路为载体,考查了逻辑门、光敏电阻的特性、CC4011集成电路分析、补画电路图;2016年4月第17题以温度报警装置部分电路为例,考查了热敏电阻的特性、补画电路图与电路调试;2016年10月第17题以水位控制系统为载体,考查了555集成电路的管脚识别、电路调试与补画电路图;2017年4月第17题以设计一个遮光、通风控制系统为载体,考查了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的特性、控制电路分析与调试、补画电路图。形式上可分为从输入部分、控制部分与输出部分进行考查。复习策略通用技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考试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发,并且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加试题部分重点落实电子控制技术知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方面体现明显,所以建议在加试题复习中采取以下策略:1.紧扣考试大纲选考加试题没有偏题与怪题,涉及的都是通用技术的核心知识点。选择题重点考查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选用、多用电表的使用、逻辑关系与逻辑门、电路的分析等。主观题中也重点考查三视图的补缺线,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2017年4月新增的考题三极管的放大状态与焊接操作工艺,也都在考纲的要求范围之内。考试所选用的考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考题变考点不变。如在考查三极管的工作状态时,2015年10月第11题从三极管的基本特性角度来考查,2017年4月第11题从三极管的工作电路来考查;又如在考查逻辑关系时,2015年10月第12题通过真值表的形式来考查,2016年10月第13题放在逻辑电路中进行考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教学与复习中只注重以往的考试题型研究,对考试大纲研究不够深入与透彻,如在2017年4月的复习中,三极管的放大状态与焊接操作工艺这两部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复习不全面,导致失分。紧扣考试大纲,全面落实考点是复习的主旋律。首先,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严格按照《高中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说明》,对加试题考点内容逐一梳理与总结,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其次,在第二轮复习中,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对教辅上的题目进行筛选,有能力的教师要进行创编新题。再次,在临考前阶段,除了进行仿真试题练习外,还要进行查漏补缺,对容易忽视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对以往做过的经典练习可以“放电影”式地过一遍。2.重视三视图教学第16题的三视图补缺线,由于不提供该形体的立体图,难度增加不少。在今后的三视图教学中要增加难度,努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题目提供的三视图构建出形体的立体图,架起补缺线的桥梁,再从形体的立体图去补缺线,实现“图—形—线”的转变,难点在于第一步的“图—形”的转变。破解“图—形”转变的教学难点,可以从以下三种方法入手:其一是采用画正等轴测图法。正等轴测图是一种可以表现物体三维结构特征的图形,采用正等轴测图法补缺线步骤如下:先根据三视图画出正等轴测图,再根据正等轴测图画出三视图上所缺的线。此法的难点在于根据三视图画出正等轴测图,采用的是逆向思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如以图1为例采用画正等轴测图法补缺线。通过分析如图1的三视图可知,该形体是在长方体的基础上,在左前方切去一个三角块,再在前面中间部位切去一个凹槽。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坐标,XYZ三轴间隔120度,画出基本形体长方体,在左前方切去一个三角块,再在前面中间部位切去一个凹槽,擦去多余线条,加粗轮廓线,即成为如图2的轴测图。根据如图2的轴测图在主视图补上两条竖线,在俯视图上补上一条虚线,如图3所示。其二是采用切割模型法。切割模型法是在对形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切割模型的方法,具体模型可就地取材,如采用橡皮泥、泡沫、萝卜等易切割、价廉的物品。切割模型法的解题步骤:先分析形体,再切割模型,最后补画所缺的线。下面分析如图4示例:基本形体为一个长方体,先在长方体的左侧切去一块三棱柱,再在长方体的左上方切去一个四棱柱。通过切割模型得到如图5所示的立体图,通过立体图可知,在三个视图上各缺一条线,主视图下面的底板上(与俯视图转角长对正处)缺一条竖线,在俯视图上由铅垂面积聚形成的一条斜线,在左视图上由下底板的上表面积聚形成一条水平线,完整的三视图如图6所示。其三是采用形体分析法。根据视图的特点、基本形体的投影特征,把物体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形体,分析出组合形式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一般顺序:先看主要部分,后看次要部分;先看容易确定部分,后看难以确定部分;先看某一组成部分的整体形状,后看其细节部分形状。形体一般有两种基本组成形式,即“叠加类”与“切割类”。现在以图7叠加类形体为例加以说明,通过分析可知,该形体是由圆柱与长方体组成,圆柱叠加在长方体的上面,具体的形体如图8所示,主、俯视图均为完整的视图,在俯视图上的中间部位少一条横线,如图9所示。还要加强学生补缺线题的解题规范性指导。第16题的三视图补缺线题,一般补三条线,每条线位置、线型正确得1分,且不能画多余的线,超过一条线倒扣1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画图须用尺子,有些同学徒手画图,使线条不符合要求而导致扣分,同时辅助线要擦去以免失分。3.提高综合运用电子控制技术的能力第17题主要考查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内容包括《电子控制技术》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单一的某个知识点,如电子元器件、逻辑门、传感器、触发器、继电器、电路分析等,更重要的是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平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完善电子实验室的建设,配备好专业的教师,开足开好实践操作课,对电子元器件的原理及使用、电路的安装、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必须熟练掌握。在复习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使学生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真正做到考学结合,高效学习。第17题的解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选择填空题与补画电路图,在补画电路图时,有很多学生连线很随意,即便正确,也会因为连线凌乱导致失分,故要加强解题的规范性教学。同时要提醒学生,连线也要描黑,如果不描黑,扫描后根本看不清楚连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