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生活中的变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 生活中的变化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9张PPT。  下面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为什么会这样称呼?
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新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轮船是人们最先看到的,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好奇 疑惧或疑惧 支持或反对人们接受新事物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为什么会有好奇、疑惧或疑惧这种反应?电车在中国 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在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自行车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许多地区都能通行。人们认为自行车迅速便利,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仔细砚察这张拍摄于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几种交通工具议一议新式交通工具来的影响?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议一议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信号旗驿站和民间信局转变邮政方式清末台湾率先,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议一议电报、电话传人中国的原因?早期电报机早期的电话机机西方列强为了传递军事政治情报和市场信息的需要将新式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带到中国。说一说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情况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电报总局开始时即在全国一些地方设立分局,并架设线路达2500公里。1884年,总局迁移到上海。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提示: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原因。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 议一议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那些影响?A. 方便、快捷,促进商品的流通。
B. 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人们视野。
C.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慈禧厉行节约
B.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 汽车售价昂贵
D. 中国不需要汽车B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B.使用无线电话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阅读<<申报>>B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 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 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 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D“凡有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岂特便商贾之载运而已哉。”铁路出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包括( )
①铁路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②铁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③铁路已经成为近代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④铁路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D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D生活中的变化交通方式的转变
通讯方式的转变轮船
火车电车
电报
电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