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实验探究讲与练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18】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实验探究讲与练1(含答案)

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探究专题
讲与练1(含答案)
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有关实验中涉及的染色剂列表比较
试剂 染色对象 产生的颜色 目的
斐林 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砖红色 检测
双缩脲 蛋白质 紫色 检测
苏丹Ⅲ 脂肪 橘黄色 检测
苏丹Ⅳ 脂肪 红色 检测
碘液 淀粉 变蓝 检测
甲基绿 DNA 绿色 观察分布
吡罗红 RNA 红色 观察分布
健那绿 线粒体 蓝绿色 活体染色观察
溴麝香草酚蓝 CO2 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
石灰水 CO2 变浑浊 检测
橙色的重铬酸钾 酒精 灰绿色 检测
酚酞 NaOH 紫红色 观察NaOH扩散浓度
龙胆紫 染色体 深蓝色 观察染色体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染色体 红色 观察染色体
紫色洋葱 液泡呈紫色 观察质壁分离
用菠菜提取叶绿体色 层析液 滤纸条从上到下:(口诀—“胡爷爱币”)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提取和分离色素
【实验】 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 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停止下降。左眼注视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21教育网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5.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21cnjy.com
四、注意事项:
1.取镜姿势: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着镜座,轻取轻放。
2.保护好目镜和物镜。镜头玻璃要先用绸布擦拭,再用擦镜纸轻轻擦拭,不能用手和衣物擦镜头。
3.调整焦距时应使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4.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21·cn·jy·com
5.换高倍镜时,要转动转换器,不可直接用手推动物镜。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7.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出处:21教育名师】
8.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由于高倍镜的的工作距离小于载玻片的厚度,故装片不能反放,否则换上高倍镜后看不到物像。
9.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要注意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10.对光完成后,不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显微镜对光后,如移动显微镜会造成射入光线发生改变,导致无法观察到清晰的物像,故对光后不能移动显微镜。
练习:
1.按下列提供的的序号内容,调整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
A.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量适当 B.装上目镜和物镜
C.在注视目镜的同时,向上调镜筒,直到物像清晰可见为止
D.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从侧面注视使物镜靠近标本
E.调整反光镜的角度,使光线通过透镜
正确顺序是: 。
2.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什么字母? 。要将偏于视野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 方移动。2-1-c-n-j-y
3.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则此异物可能存在于21*cnjy*com
A.物镜上 B.目镜上 C.实验材料中 D.反光镜上
4.将制作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细胞的透明度较大,为便于观察,应采取下列何种措施
A.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B.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D.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5.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6.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子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可能的原因是(多选题)
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 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未换目镜
答案:1.BEADC 2.q 上 3.B 4.A 5.D 6.A 7.ABC
【实验】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方法步骤:
步 骤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1.使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物,用细准焦将物像调整清晰。 先用低倍镜观察 不直接用高倍镜观察的原因是:高倍镜能观察到的范围较小,不易找到观察物。
2.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3.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仔细观察各种细胞的结构。 只准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换上高倍镜时,只允许使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的原因是:高倍镜工作距离小,调节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幅度大,极易引起物镜与玻片碰撞而导致玻片和物镜镜头损坏,
教材讨论题答案 :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21·世纪*教育网
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答:观察到的动植物、真菌等细胞,其结构的共同点是: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差异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显著的液泡;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
3.下图是一个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大肠杆菌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大肠杆菌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
【实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
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豆浆、鲜肝提取液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1. 制备组织样液。(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 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二)脂肪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 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制备组织样液。(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练习:
1.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A.肽键 B.氨基酸 C.羧基 D.氨基
2.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21*cnjy*com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3.检验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碘液 B苏丹Ⅲ染料 C双缩脲试剂 D斐林试剂
4.在碱性环境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紫色物质的是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核酸
5.为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下列①—⑧中较理想的材料及试剂分别是
①苹果或梨;②番茄;③菠菜;④大豆种子;⑤苏丹Ⅲ溶液;⑥双缩脲试剂;⑦斐林试剂;⑧龙胆紫溶液
A.②⑤ B.①⑦ C.③⑥ D.④⑧
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7.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① DNA 甲基绿 红色
②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③ 淀粉 斐林试剂 蓝色
④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 ①③ B. ② ③ C. ①④ D. ②④
8.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肉中存在还原性糖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还原性糖发生作用,形成____________色沉淀,因此,可用该试剂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www.21-cn-jy.com
(2)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____________,用其染色时,要用 来冲洗浮色。【版权所有:21教育】
(3)使用双缩脲试剂应先加试剂0.1g/mlNaOH,造成 环境,再加试剂0.01g/mlCuSO4。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练习答案:
1.A 2.B 3.D 4.C 5.B 6.B 7.D
8.(1)斐林试剂 砖红 ⑵苏丹Ⅲ染液 酒精 ⑶ 碱性
【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实验材料: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代替)。
步 骤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把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液滴中; 用酒精灯将载玻片烘干。 洁净0.9%的NaCl消毒漱净要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来回移动 防止污迹影响观察效果;保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感染及其他微生物的影响;防止污物影响观察效果防止载玻片因受热不均而破裂;烘干能使细胞吸附到玻片上;破坏溶酶体内的酶,防止核酸被降解。
2.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冲洗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蒸馏水缓水流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
4.染色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为避免过多的水影响吡罗红甲绿染色剂的PH,进而影响染色效果。为避免影响观察效果
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先用低倍镜观察,易找到有上皮细胞且染色适度的区域;这样选择能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现象:绿色主要在细胞核呈现;红色主要在细胞质区域呈现。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思考题:
1.可以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作实验材料吗?为什么?
答:不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会影响实验观察;
2.配制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时,所用的乙酸钠和乙酸溶液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是一对缓冲物质,使所配溶液PH为4.8。
3.如果用大肠杆菌代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请你依据所学内容,预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分别是怎样的?www-2-1-cnjy-com
答:细胞拟核区域呈现绿色;细胞质区域呈现红色。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来源:21cnj*y.co*m】
练习:
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2·1·c·n·j·y
A.使细胞中的DNA解旋成脱氧核苷酸单链
B.使细胞中蛋白质全部水解,DNA能游离出来
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
2.下列各项中,依次为实验试剂、作用或实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A.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观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B.吡罗红,把DNA染成红色,观察DNA的分布
C.健那绿,活细胞染料,把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CO2,溶液由蓝→绿→黄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顺序是
①取细胞制片 ②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 ③水解 ④盖盖玻片 ⑤冲洗涂片
A.①③②④⑤ B.⑤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⑤ D.①③⑤②④
练习答案:1.C 2.B 3.D
加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