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探究专题讲与练3(含答案)【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实验目的: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二.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乙醇等能提取色素。2.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叶绿体色素随层析法在滤纸上的扩散面分离开来。www-2-1-cnjy-com三、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细胞中富含有叶绿体色素,且易研磨)四、实验步骤:步 骤 注 意 问 题 分 析1.提取色素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SiO2、CaCO3,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研磨。(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 加SiO2加CaCO3加无水乙醇迅速 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叶绿体色素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减少研磨过程叶绿素的分解,减少酒精挥发。2.收集滤液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布,研磨液倒入漏斗内挤压,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尼龙布起过滤作用。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了防止酒精挥发。3.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一端剪去二个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划一铅笔线。 干燥顺着纸纹剪成长条一端剪去二个角 可吸收更多的滤液。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可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4.划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划出细、齐、直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滤液细线越细、越齐越好。重复三次。 防止色素带之间部分重叠。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显。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将3mL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纸条。烧杯要盖培养皿盖。 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防止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6.观察实验结果 扩散最快是胡萝卜素,扩散最慢是叶绿素b,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 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实验结果:在滤纸上,自上而下依次出现国条色素带:胡萝卜色(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记忆口诀:胡爷(叶)爱(a)币(b)。五:实验讨论: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21cnjy.com练习:右图是“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装置,请这个装置的三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2.(7分)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处理 A B CSiO2(少量) + + +CaCO3(少量) - + +95%乙醇(10毫升) + - +蒸馏水(10毫升) - +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试回答: (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练习答案:1.层析液没及滤液,原因:色素会溶于层析液中;烧杯上无加盖培养皿盖,原因:层析液会挥发;滤液线太粗,原因:会造成色素带重叠。www.21-cn-jy.com2. (1)A 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B 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3)c 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3.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一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请解释原因.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月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1)因为通风不良会引起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使用权糖转化为酒精。(2)色素带从4条逐渐变为2条,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条带消失。叶绿素不如类胡萝卜素稳定,在果实成熟的过程中先降解。2·1·c·n·j·y【实验】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二.实验原理:1.在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细胞的体积与细胞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2.用琼脂块模拟细胞。3.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4.NaOH在大小不同的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相同,在相同时间内,NaOH扩散的深度(或琼脂块变紫红的体积)与琼脂块的总体积的比值,可以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的关系。21*cnjy*com三.操作步骤: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用塑料餐刀将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将3块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NaOH溶液,将琼脂块淹没,浸泡10min。用塑料勺不时翻动琼脂块。 不要用勺子将琼脂块切开或挖动其表面 避免干扰实验结果戴上手套,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NaOH溶液中取出。用纸巾把它们吸干,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仔细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变成红色的部分代表NaOH扩散的深度,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后着色的深度。记录测量结果 应避免NaOH与皮肤和眼睛等接触。如泼洒出来,应立即用水冲洗泼洒处。每两次操作之间必须把刀擦干 NaOH有腐蚀性避免干扰实验结果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中实验结果(某一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琼脂块的边长/cm 表面积/cm2 体积/cm3 比值(表面积/体积) NaOH扩散的深度/cm 比值(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3 54 27 2:1 0.5 19:27=0.702 24 8 3:1 0.5 7:8=0.881 6 1 6:1 0.5 1:1=1.0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胞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来源:21cnj*y.co*m】四.课后讨论题答案:1.当NaOH与含酚酞的琼脂块相遇时,其中的酚酞变成紫红色。所以,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扩散有多深;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出处:21教育名师】2.根据球体的体积公式V=4/3πr3,表面积公式S=4πr2,计算结果如下表。细胞直径(μm) 表面积(μm2) 体积(μm3) 比值(表面积/体积)20 1 256 4 187 0.3030 2 826 14 130 0.203.细胞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所以多细胞生物体是由许多细胞而不是由少数体积更大的细胞构成的。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一.实验目的: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二、实验材料:洋葱根尖。理由: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三、实验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版权所有:21教育】三、实验步骤: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一、根尖的培养实验前3~4天,将洋葱放在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清水。根长1cm~5cm时可用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二、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根尖2 ~3毫米,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培养皿中,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将根尖置于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约10分钟。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1%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分钟。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散开。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这一时段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期的较多。解离的目的: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目的: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呈云雾状。三、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装片放在低倍镜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2、高倍镜观察: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如果是这样,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讨论: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练习: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应选择下列哪种植物作为最佳实验材料?( )植物种别(选项) 细胞周期时间(小时)分裂间期 分裂期 合计A.物种 10.6 0.4 11B.物种 18 0.5 18.5C.物种 18.5 2.5 21D.物种 10.4 2.3 12.72. 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C.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使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口腔上皮细胞D.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为观察液泡的变化,用龙胆紫对其进行染色。3.以下哪一组实验材料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在生活状态下: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⑤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4.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能看到的现象有:A.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B.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处于分裂期C.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D.分裂后期的细胞着丝点已分裂,同源染色体已分离21教育网5、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comA. 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C.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D. 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6、在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将细胞分散开可以进行 等操作才能实现;装片中的细胞处于期的细胞最多,原因是 ,在该实验中,若只跟踪分生区的一个特定细胞则无法同时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其原因是 。当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染色体时,若要提高视野的亮度,应调节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和 。如欲把右图中的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操作是 。在实验中通过什么处理,在右图中会观察到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较正常多一倍?。练习题参考答案1、D;2、D;3、C;4、B;5、C;6、解离、捣碎、压片(写出任意一项即可) 间期 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较长 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光圈 反光镜 把装片向前移动 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实验材料(或把实验装置放在低温环境下培养)【实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三、方法步骤:1、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2、高倍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3、绘图: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四.课后讨论题:1.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是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答: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未期呢?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3.你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这一做法能够成立的逻辑前提是什么?答: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五、练习:1.右图是一个哺乳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它属于A.精巢中的细胞 B.受精卵C.骨髓干细胞 D.雄配子2.下列四个细胞图中,属于二倍体生物精子细胞的是3.下图表示某动物的某个器官中的一些细胞图像。 请据图回答:(1)综合分析可以断定,该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2)A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个DNA分子。(3)D细胞处在________________期,B细胞正在进行__________分裂。(4)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5)图中细胞分裂所需要的能量由________________提供,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6)请绘出E细胞处于中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中心体、纺锤体的图像。(7)在图中B细胞的下一分裂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期,并且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8)若图示的细胞是由A细胞经连续的变化得到的:那么图中所示的细胞分裂可能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出细胞连续变化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练习答案:1.A 2.D 3.(1)4 (2)8 (3)有丝分裂 中 减数第二次 (4)A、C、D(5)ATP线粒体 (6)同B图(4分) (7)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精子细胞 (8)精巢A→D→C→B→E【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一.实验目的: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二.实验原理:1.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三.方法步骤:四、实验中各种液体的作用①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状;②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冼附着在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③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④清水: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⑤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行为。五.课后讨论题答案:两者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1-c-n-j-y练习:1.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2.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是A.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3.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理:低温诱导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细胞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4.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B.模拟尿糖的检测C.低温或化学物质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D.土壤中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练习答案:1.C 2.C 3.C 4.C【实验】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一.实验目的: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1·世纪*教育网2.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21*cnjy*com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三.方法步骤: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500mL)中 ,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2.检测CO2的产生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3.检测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混浊;通入空气的滤液变灰绿色,另一滤液仍为橙色。思考题:实验前B瓶封口后应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是为什么?答:让酵母菌耗去B瓶内的氧气,创设无氧环境,确认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是无氧呼吸产生的。练习:1.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室为你提供了如下图所示两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分别装有新鲜的含酵母菌的培养液、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另有无菌注射器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液备用。(1)根据要探究的问题,确定装置甲可探究酵母酵的 呼吸,A、B、C三个锥形瓶中依次盛有 ;装置乙可探究酵母菌的 呼吸,D、E锥形瓶中依次盛有 。实验前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与E瓶连接,其目的是。(2)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3)实验结果甲、乙二装置的石灰水均变浑浊,但一同学认为使甲装置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有可能是在通入空气时带来的,而不是酵母菌产生的,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力,你认为上图的甲装置可作怎样的改进 (材料用具可增删)练习答案:1.(1)有氧 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澄清的石灰水 无氧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澄清的石灰水 耗去D瓶内的氧气,创设无氧环境(2)用无菌注射器适时、适量向酵母菌培养液中注入葡萄糖液。(3)用玻璃导管在A瓶和B瓶之间再连接上一瓶澄清石灰水,以检验空气中的CO2是完全被A瓶的NaOH溶液吸收(2分)。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