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考点: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一轮)考点: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资源简介


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
○○○○○
1.世界城市化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所示:
2.世界城市化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不同。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大多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过程
阶段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城市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往更远的小城镇和乡村
 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
原因
 生产力发展,产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市与郊区之间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别逐步缩小
 大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改善
图示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1)C (2)C 
下表是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数据。完成1-2题。
2002年
2012年
年均增长
城镇化率(%)
30.09
52.57
3.01%
户籍人口比率(%)
27.89
35.29
2.38%
举家迁移比率(%)
22.38
20.66
-0.80%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25973
45565
5.78%
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即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我国
A.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
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1、B 2、C
【解析】
2、从表中数据看,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最快,几乎是其它最快的城镇化率的两倍,所以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城镇土地扩张过快。故选C。
下图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1998~2006年间,该市(  )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 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
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 D.建成区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
4.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3.B 4.C
【解析】 区别图例所表示的指标是解题的一个关键,在此基础上,判读四条曲线变化趋势。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水平、市区人口一直呈增长状态。第4题,该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口的变化幅度,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每道试题4分,共32分
 城市居民出行耗时多少与出行工具和路程有关。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出行方式耗时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  )
A.出行距离与耗时呈正相关 B.公交出行速度最快,耗时短
C.步行出行速度慢,耗时长 D.距离在4千米内最适宜骑自行车出行
2.为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该城市应(  )
A.快速发展地铁、轻轨等高速交通方式 B.优先保障城市公交线路畅通
C.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D.大力增设红绿灯等交通管理设施
【答案】1.A 2.C 
市区等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出行效率低的问题。
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3~4题。
国家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答案】3.C 4.D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甲、图乙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甲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低,中部高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6.图乙显示,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结合图例,从区域图可知,上海、南京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其次是苏州、无锡、常州等较高,都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部地区,而分别位于南北的湖州、嘉兴和南通、泰州最低。故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北低,中部高。第6题,每条射线表示要素,多边形的边表示坐标值,各种曲线与射线的交点就是该要素的坐标值。如苏州城市化的动力影响最大的是优惠政策(坐标值为0.7左右),动力最小的是区位交通(坐标值为0.3左右),其余城市以此类推。
海绵城市,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如下图),作为海绵体,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据此,回答7~8题。
7.“海绵城市”最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  )
A.径流 B.降水 C.下渗 D.蒸腾(蒸发)
8.“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C 8.A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代表居民区的是(  )
A.A B.B C.C D.D
10.TOD开发模式可以(  )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C.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D.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9.A 10.C 
堵,故C项正确;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就业机会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
“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甚至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车道灯的指示方向变化,控制主干道车道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大多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12.设置“潮汐车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答案】11.D 12.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