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一轮)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资源简介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
○○○○○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和条件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劣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不明显(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较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较高
影响
 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满足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存在
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较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益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2)题。
(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答案】(1)B (2)C
二战后日本本土的重工业策略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致使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到20世纪60年代该区已成为全日本污染最严重的“七色烟城”。到80年代后,受无法再从中国大陆进口铁矿石(被迫进口澳大利亚等国铁矿石)和日本石油能源政策双重打击,北九州工业区开始衰落。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二战后促进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的主要因素是(  )
①基础设施先进,劳动力素质高 ②战争对钢铁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 ③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优惠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除了“双重打击”,北九州工业区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  )
A.人口大量迁出,劳动力短缺
B.原料成本上升,污染严重
C.产业发展,单位产值能耗增大
D.产业结构过于复杂,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二战后的日本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日本以山地为主;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促进了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第2题,人口大量迁出是因为工业区的衰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距离日本较近,铁矿石价格低廉,无法从中国大陆进口使得日本原料成本上升;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单位产值能耗量减少;该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容易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3.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 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2)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答案】(1)D (2)A
每道试题4分,共40分
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2.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A 
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国际贸易,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特别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早期波士顿工业开始衰落,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的经济又恢复了繁荣。21世纪初,波士顿已经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中心。读“波士顿主要交通线路和部分工业园分布图”,回答3~4题。
3.国际贸易曾是波士顿的经济支柱,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农业 B.先进的科技
C.优良的海港 D.宜人的气候
4.进入20世纪波士顿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因气候变暖,出口农产品锐减
B.环境污染加剧,工厂大量关闭
C.煤炭资源枯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D.技术、设备陈旧,劳动力价格上涨
【答案】3.C 4.D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6.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5.B 6.A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读“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
注: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上述图文资料表明(  )
A.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快速融入了城市社会
B.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受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C.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D.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减轻,有利于社会稳定
8.下列措施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不相符合的是(  )
A.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B.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C.大幅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
D.各城市大力发展地铁,可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答案】7.C 8.D 
读“某年广东内部区域经济指标增速表(单位:%)”,回答9~10题。
指标
珠三角
东翼
西翼
山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1.3
20.0
14.8
19.5
固定资产投资
14.5
29.7
35.6
2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7
18.7
17.7
16.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1.8
25.6
30.2
24.4
9.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
A.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很大差异
B.国家给予这四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差异
C.四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差异
D.四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条件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
10.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
D.全国著名的侨乡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广东省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省内气候条件并无明显差异。第10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