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考点:水资源问题及其措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一轮)考点:水资源问题及其措施

资源简介


水资源问题及其措施
★★★★
○○○○
1.水资源相关问题的分析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 ,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紧张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供水紧张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针对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图中甲乙两图为我国两地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根据图示资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我国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大的是哪个图示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甲图上相距较近的A、B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
(3)分析乙图中阴影地区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小的原因。
(4)依据甲图信息,推断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
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 C.污染严重 D.浪费严重
(5)根据甲图分析,解决该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
【答案】(1)较大的是甲图所在的华北地区。原因: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雨季来的晚、退的早,雨季短,降水集中。(2)B地位于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几率大,降水量多;A地位于太行山背风坡,降水几率小,降水量少。(3)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水少。(4)A
(5)加强水资源管理,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来源构成统计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地区
2.7、8月份该区域调水量相对较小,原因是(  )
①江淮地区伏旱 ②华北地区春旱 ③江淮地区梅雨
④华北地区夏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B 2.C 
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认为,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合理开发限度为40%。关于河西走廊和海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河西走廊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A.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高于世界平均值
B.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是因为开发技术水平高
C.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主要是开发河流水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其利用效率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河西走廊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了40%,说明这两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因为这两地区地表水资源较少,水资源短缺,故解决水资源问题主要是要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每道试题4分,共40分
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的水源地常年冰雪覆盖,地下水经过50年的过滤和矿化,形成珍贵的雪山矿泉水。目前,当地政府在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实行全天候水源保护。读图回答1~2题。
1.矿泉水形成过程中(  )
A.依次经过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增加矿物质含量,实现物质迁移
C.地下径流的流向仅受到地势的影响 D.水源的出露得益于独特的向斜构造
2.对水源地的保护说明(  )
A.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不连续 B.水资源是不可循环和再生的自然资源
C.水体污染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 D.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冰川需加强保护
【答案】1.B 2.D 
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3~5题。
3.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
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 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
4.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
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
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 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
5.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
①海水淡化 ②从珠江调水 ③修建水库 ④大力开采地下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B 4.D 5.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部分年份供水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注:应急供水指在非常情况下,城市常规供水不足或受阻中断时,快速启用的城市安全供水方式。
6.据图可知,该城市(  )
A.水资源总量丰富 B.地表径流量大
C.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D.生产用水为总用水量主体
7.该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最易产生的问题是(  )
A.湖面缩小 B.耕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答案】6.C 7.D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8~10题。
8.“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9.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8.C 9.A 10.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