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1)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资源简介


大气的受热过程
★★★
○○○○
1.大气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B (2)B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D
【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时成为露。
2.“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说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放射性元素衰变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见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由此可见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
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完成下题。
3.“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强地面辐射
C.增强大气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D
【解析】题文“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在白天太阳辐射最强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变弱时,薄膜把吸收的热量以逆辐射的方式又还给水桶,提高了水的温度,D正确。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在市场上买来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玻璃箱,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把两个玻璃箱同时放到太阳光下,二十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甲箱的温度比乙箱高了4℃。据此回答下面1~2题。
1. 此次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 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1.D 2.B
【解析】
1.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是“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温度不同说明是有土与无土不同引起的,当然是因为下垫面不同形成的温度不同,有土的温度比无土的高,说明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D对;每一个玻璃箱内的温度都会比外的温度高,这是温室效应,与有无土无关,A错;看不到大气热力反动,B错;大气相同吸收能力相同,C错。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是因为有土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较无土强,土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以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被大气吸收升温,大气相同,温度差异是地面辐射不同引起的,B对;同一地区太阳辐射相同,A错;同样的大气,大气吸收能力相同不大,C错;同样大气,辐射能力相差不大(温度高的还强一些),D错。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减弱了地面辐射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5.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4.B  5.A
【解析】第4题,地膜覆盖类似温室效应,允许太阳光透射,将热量保存在地面附近,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补偿给地面,从而有效提高地温。故选B。第5题,地膜可以反射部分太阳辐射,能增加光效;也允许太阳光透射,会增加地温;地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地温的高低;夏季不需要增加地温。故选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