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撬动数学的那根“杠杆”文:黑骑士??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动地球”。这里的杠杆作为阿基米德“征服”地球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在通往成功的途中,选对工具非常重要。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可以帮助我们的“杠杆”呢?别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细数从古至今,那些撬动数学的“杠杆”——计算工具(计算工具是指从事计算时所用的器具或辅助计算的实物,包括计数工具和计算工具,不包括计算机软件类的数学工具)。?简单方便的“掐指”算人类初期的数学应用主要 是计数。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人们的计数方法是简单而形象化的,计算工具也要唾手可得。手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因此,指算就这样出现 了。指算,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进行计算,是一种原始的计算方法,也是一种使用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方法。直到现在,我们刚开始学习算术的时候,也总是 先扳动手指头,当需要表示数目时,也常常会伸出手指。我国古代有“掐指一算”的说法,影视作品中的算命先生也经常会说“掐指一算”,“掐指一算”真的能算出什么吗?其实,在数学领域,“掐指一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指算,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算能算出什么吧。???????? 手掌上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不用背,结果照样算出来。现在,伸出你的双手,我们试着让乘法口诀在手指上“跳动”。1.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手指张开,从左到右,给每根手指依次编号为1~10(左手大拇指为1,食指为2,依次类推)。2.根据算式,把表示乘数的手指抬高,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就是乘积的十位数字,右边的数字就是乘积的个位数字。例如:3×9将第3根手指(左手中指)弯曲。中指左边是编号为1和2的这两根手指,记为2,得到乘积的十位数;中指右边是编号为4~10的七根手指,记为7,得到乘积的个位数。综合起来,乘积是27。(此方法只适用于因数从左至右递增的乘法算式中,即第一个因数要小于第二个因数,“3×9”可以用这个方法,“9×3”就不行了。)????????? “掐指一算”百以内数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 仓库管理员,你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点货物,为了不出错,你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码头正运来的每一样货物,可是恰巧你今天忘记带纸和笔,怎么办呢?别忘 了,你还有一样随身携带的计算工具——手。当然,十件以内的货物,你用十个手指就可以记下了,可是如果更多呢?下面我就教你一个新的方法。这个掐指计数法的灵感来源于算命先生的掐指算命。它的具体方法是:如图将双手相应部位标记相应的数字,当拇指的指甲掐在左手无名指末节时(如图一左手的1号位置), 记为数字1。然后逐一按图一所示的位置计数,当左手拇指移动到图一中数字10的位置时,右手拇指定位在图二中10的位置。之后,左手重新计数。当左手拇指 再循环一次时,右手按图二所示,移动到20的位置。依次类推,100以内的计数都可以用一双手解决,怎么样?试一下吧。用来计算的“身外之物”当指算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时,人类开始探索新的计算工具,结绳计数因此诞生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计算工具(除手之外),就是结绳计数了,它的出现早于任何文字。因此,它的发明时间和发明地点都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很久以前,在亚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的某地,有人利用藤条、树枝或野草之类的物品,系了第一个绳结。其实,那个时候的绳结可以看作一种记录数据的文字,每一个绳结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加里·默顿最近对古印加人遗留下来的一种复杂的绳结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原来被科学家视作装饰的绳结中包含有7段二进制码,能同时表达1500多个信息。之后,古人学会用自制工具在骨片、木片或竹片上刻上痕迹,一次性表示数目的多少,契刻计数就这样诞生了。公元前3000~前 2000年,中国、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地开始摆放沙盘和石子作为记事和计数方法。后来这些国家有了自己的文字,便开始用文字来计数。商周时期,或许更 早,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系统和文字计数系统。中国在商代就可以记录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了。古往今来,各个文明发源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计数方式(想了解更多的计数方式,请看2015年1月《智力课堂》的《蝉都懂的数学知识》),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算筹。?算筹算筹又称策、筹策,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和占卜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了几千年之久,直到明代以后才被算盘取代,退出历史舞台。算筹最早起源于用木头或树枝计数,从这些木头或树枝中产生了“算木”。“算木”是算筹传到日本后的名称,其实,在中国它被称为“算”或者“筹”。算筹计数法是以纵、横两种摆放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如图三)。1~5通过纵向或横向排列相应数量的算筹来表示,如4记作“4条横杠”或“4条竖杠”,6~9则用横杠或竖杠以一当五,余下的部分再用相应数量的算筹表示,且两部分方向不相同。如9可以利用4条竖杠上面1条横杠或4条横杠上面1条竖杠来表示。按照中国古代的算筹规则,算筹计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向摆放方式,十位用横向摆放方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如此纵横相间,遇到零就跳过,继续表示下面的数。这种记数方法,逢十进一,遵循十进制。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依次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小的自然数了。由于算筹位与位之间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这种算筹计数法与我们现在通行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完全一致的。筹算在古代,筹算是一种相当先进的计算方法,它是以算筹为工具来计数、列式和进行各种计算的方法。中国古代的筹算不仅可以演算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而且还可以演算各种特定算式。筹算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为:先将位值对齐,即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从左至右,由高位算起。用算筹进行乘法运算,分三层:上位是被乘数,中位是积,下位是乘数。与现在的乘法计算不同,筹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至右,先由乘数的最大一位去乘被乘数,乘完后去掉这位的算筹,再用第二位数去乘,将两次乘积相同位上的结果相加。?下面我就借助49×36这个乘法算式,给同学们讲一下如何使用算筹。?别看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很复杂,但是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小菜一碟”。因为他们熟记这些规则,通过摆弄木棒就能得出结果。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快找几个木棒尝试计算一下32×27。想知道筹算的其他运算方法吗?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相关知识。?算盘说到算筹,就不得不说一下算盘了。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是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中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算盘并不是中国独有 的,古今中外的算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沙盘类、算板类和穿珠算盘类。日本和俄罗斯都有与中国相类似的穿珠算盘。相比之下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更简单,价格 更便宜。中国的算盘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定论,但是在明代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运算中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情了。珠算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计算方法,珠算的发明和使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珠算是中国古代继筹算之后又一大发明。在元、明两代,筹算已经被珠算取代。珠算的四则运算有口诀指导,这样大大加快了运算的速度。想知道珠算的运算口诀吗?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神奇的数学表在数学计算中,我们常常 会用到一些数学表:平方表,对数表,三角函数表……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数学表中直接查询数值,既简单,又节省时间。这些数学表都是经过数学家长期的探索 才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在靠近幼发拉底河的古巴比伦庙宇图书馆遗址,曾挖掘出大量的泥板,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其中就有各种数学表,如乘法 表、倒数表、平方和立方表、平方根和立方根表,这些都是人类最古老的数学表,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在人类数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那些神奇的数学表。?九九乘法表一提到数学表,就不得不 提影响深远的“九九乘法表”。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数学表,中国敦煌等地出土的西汉竹简上就记载着不完整的“九九乘法表”。现在人们可以用电子计算器进行 快速运算,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在使用九九乘法表,因为它很方便。九九歌诀是背诵“九九乘法表”的一种特别的口诀。九九歌诀是中国独创的,体现了中国语 言的优越性。??? 豆游戏利用乘法口诀联想作图将下面表格的下边当作坐标轴的横坐标,左边当作坐标轴的纵坐标。将下列乘法算式的第一个因数当作横坐标的数字,第二个因数当作纵坐标的数字,将结果定位在表格中。如(1)题中的4×1,结果为图中红点位置。将所有结果定位后,连接这几个点进行联想作画,看看两列不同的算式,能画出什么图画。?下面展示了两幅糖豆的作品,你也来试一下吧。看看你的有没有他们的好看。当然,你也可以给自己出一些算式题,然后联想画图。?九章算术乘法表九章算术乘法表比乘法口诀出现得晚,它是九九乘法表的“进化版”,可以用来计算超大位数的乘法。方法是:两个因数纵横排列,将纵横格各个坐标上的数单独相乘,乘得结果十位写在斜格上方,个位写在斜格下方,从右下角开始,将斜格中的数字相加,逢十向下一个斜格相加之和进位,最后,将所得结果组合,即为乘积。?纳皮尔筹17世 纪,计算工具在西方发展较为迅速。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在他的著作里介绍了一种新工具,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皮尔筹”的器具。纳皮尔筹又叫“纳皮尔计算尺”。 它是由十根木条组成的,每根木条上都刻有数码,右边第一根木条是固定的,其余的都可根据计算的需要进行拼合或调换位置。这种简单的计算器在当时很受欢迎, 流行了许多年。在清代,它与笔算、比例规算法等一起传入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还藏有纳皮尔筹。纳皮尔筹与中国的算筹在 原理上大相径庭,它已经显露出对数计算方法的特征。纳皮尔筹的计算原理是“格子”乘法,类似于我国的九章算式乘法表,与之不同的是,纳皮尔筹把格子的工作 事先做好,需要哪几个数字时,就将刻有这些数字的木条按格子乘法的形式拼合在一起,也很方便。例如,要计算934×314,就将9,3,4和3,1,4摆 成如下图所示,然后将每个数单独相乘,乘得结果十位写在斜格上方,个位写在斜格下方。从右下角开始,将每行斜格的数字相加,逢十向前一位斜格的和进位,所得数字组合,就得到所要求的结果293276。??无“规矩”不成方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它和我们要说的计算工具有什么联系呢??“规”和“矩”的产生一说到“规”和“矩”, 其实大家都不陌生,他们是古人用来测量、画圆形和方形的工具。“规”就是我们常说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规”和“矩”发明于中 国,但发明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不过在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规、矩这两个字了。用“规”和“矩”,可以画出方和圆两种图形。古人常说“不以规 矩,无以成方圆”,就来源于此。有的同学也许会问,难道 “规”和“矩”也是计算工具?回答是肯定的。“规”和“矩”除了能帮助我们画圆、画角外,在古代还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这符合我们之前对 计算工具的定位。司马迁记载,夏禹治水时就曾利用“规”和“矩”进行测量,规划出了治水方案。这也说明“规”和“矩”这两种工具至少在夏禹治水的年代就开 始使用了。另外,战国时期的墨子也曾说“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也是在说当时的工匠都在使用“规”和“矩”了。?多种多样的“规”同学们最常见的“规”要数“圆规”了,作为画圆的工具,圆规在现代的数学学习中也是常用的,但是还有一种“规”,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这就是“步规”。过去丈量土地用“步”,“步”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古代的“步”非现代的步。《孙子算经》里有记载:1里=1800尺=300步,当时1尺=23.1厘米。因此,从周代到汉代,1步是6尺,也就是138.6厘米。到了唐代,“步”的尺寸有了变化,1步=5尺。根据“步”,人们创造出了“步规”。这种“规”,在山东民间有的地方叫“叉尺”(如下图所示),有的地方叫“五尺杆子”。它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为五尺,也就是“1步”。使用的时候两脚轮流着地,转动起来很快。?万能的“矩”矩是一种曲尺,是画方形 的工具,可是除了画方形,它还有很多用途。《周髀算经》中叙述了周公与商高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商高:“数学真是了不起啊!请问怎样使用‘矩’呢?”商高答 道:“把矩放平了,可以测定水平和垂直方向;把矩立起来,可以测量高度;把矩反过来倒置,可以测量深度;把矩卧于地面,可以测定水平距离;将矩环转一周, 可以得到圆形;将两矩合起来,可以得到长方形。”?圆规在古希腊的应用古希腊几何学的成就达到惊人的高度。古希腊人建立了一座严密的几何大厦,而建设起这座大厦的数学工具就是圆规和直尺。不过他们的直尺和中国古代的矩有所不同,这种直尺没有刻度,只能用于画直线,而不适用于测量。古希腊人利用“规”和“尺”解决了很多几何问题,当然,他们也制造出了著名的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们看似简单,但操作困难。这三道题要 求作图时只能使用圆规和无刻度的直尺,而且只能有限次地使用直尺和圆规。直尺和圆规所能作的基本图形只有: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作圆、作两条直线的交点、作 两圆的交点、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交点。在数学里“某个图形是可作的”是指从若干点出发,可以通过有限个上述基本图形复合得到。经过2000多年的艰苦探 索,数学家们终于弄清楚了这三道难题是“不可能用尺规完成的作图题”。想知道古希腊三大几何难题是什么吗?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同学们试着研究一下这几个问题,如果你们能找到答案的话,说不定就改写了数学历史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