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课题 《北方的民族融合》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学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正确意识。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学法 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 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到,南方地区由于东晋、南朝政局变动情况,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是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也在不断地融合。 从民族也在不断地融合。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讲授新课 民族融合的表现时间:东汉、魏、晋时期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规模: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食物,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后来,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又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受欢迎的饮食。比如我们的坐姿、高脚凳、裤装等。旗袍以前是我国满族贵族的服饰,现在已成为我国服饰的典型代表。结合上述例子,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北魏建立时间:386年民族:鲜卑族(拓跋部)都城:平城(大同)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议一议: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评价孝文帝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促进作用,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且其自觉、主动、积极学习汉文化,因此是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 右图的服装具有明显的汉族服饰宽袍大袖的特点;左图的服饰为对襟、窄衣、小袖、袒胸的胡服。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北魏黄帝的谥号又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他以后的皇帝均已“孝”为谥号,说明北魏皇室已接收了儒家思想。影响: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⑶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北魏建立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 评价孝文帝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北魏黄帝的谥号又说明了什么? 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课堂小结 结合PPT,总结这课主要内容,列个提纲。 结合教师的提点,回顾重要知识点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查漏补缺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上节课学习到,南方地区由于东晋、南朝政局变动情况,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是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也在不断地融合。南方政局相对安定北方政局严重战乱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时间:东汉、魏、晋时期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融合的表现五 胡规模: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找一找: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民族逐渐融合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方凳胡床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融合的表现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教学目标新课讲解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饮食融合教学目标新课讲解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zhe教学目标新课讲解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服饰融合教学目标新课讲解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食物,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后来,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又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受欢迎的饮食。比如我们的坐姿、高脚凳、裤装等。旗袍以前是我国满族贵族的服饰,现在已成为我国服饰的典型代表。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结合上述例子,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十六国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十六国时期的战乱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时间:386年民族:鲜卑族(拓跋部)都城:平城(大同)北魏建立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拓跋圭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教学目标新课讲解背景: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孝文帝自主学习内容:1)孝文帝迁都平城洛阳议一议: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教学目标新课讲解(2)汉化措施穿汉服说汉语教学目标新课讲解改汉姓通汉婚教学目标新课讲解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学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教学目标新课讲解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⑥采用 的官制、律令;⑦学习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洛阳汉语鲜卑语汉族汉族汉族贵族汉族汉族改革措施教学目标新课讲解评价孝文帝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促进作用,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且其自觉、主动、积极学习汉文化,因此是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和政治家。教学目标新课讲解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右图的服装具有明显的汉族服饰宽袍大袖的特点;左图的服饰为对襟、窄衣、小袖、袒胸的胡服。21世纪教育网教学目标新课讲解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孝文帝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他以后的皇帝均已“孝”为谥号,说明北魏皇室已接收了儒家思想。北魏黄帝的谥号又说明了什么?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影响: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⑶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教学目标新课讲解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南北朝北魏的分裂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南北朝的对峙教学目标新课讲解557--581北朝:南朝: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386--534534--550550--557535--557420--479479--502502--557557--589的统一教学目标新课讲解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你能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更替迅速说出来吗?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短暂统一政权分立统一统一东晋南 朝北 朝教学目标巩固提升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B、洛阳C、许D、殷B教学目标巩固提升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⑧D.①②⑤⑥⑧C21世纪教育网教学目标巩固提升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C教学目标巩固提升“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 D.使用汉语D21世纪教育网教学目标巩固提升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C21世纪教育网教学目标课堂小结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统一: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孝文帝迁都: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1世纪教育网谢 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北方的民族融合》试卷一、选择题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A.魏主希望迁都平城 B.魏主希望以文治理天下C.魏主希望迁都洛阳 D.魏主希望以武治理天下21·cn·jy·com2.下列措施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奖励耕战 B.学习汉语C.和汉族人通婚 D.把都城迁到洛阳2·1·c·n·j·y3.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造成这一时期北方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淝水之战C.张骞通西域 D.隋朝的统一www-2-1-cnjy-com4.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这说明当时( )A.民族融合 B.外交频繁 C.经济繁荣 D.社会动荡2-1-c-n-j-y5.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来源:21cnj*y.co*m】6.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版权所有:21教育】7.下列示意图空格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大化改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8.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21*cnjy*com9.某个资料这样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民族融合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A.北魏孝文帝 B.秦始皇 C.商鞅 D.汉武帝10.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民族融合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1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 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来源:21·世纪·教育·网】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1·世纪*教育网13.如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1 禁胡语、胡服2 改鲜卑姓为汉姓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14.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齐桓公改革 D.戊戌变法21*cnjy*com15.从下列学习卡片上,我们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朝代:北魏 人物:孝文帝 事件: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朝代:西夏 人物:元昊 事件:西夏设太学,翻译汉文书籍 朝代:金 人物:阿骨打 事件:仿中原制度,改革女真军政体制A.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材料解析题1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民族交响--中国篇】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材料二 如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只填选项代号)①世袭制的推行 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 ③统治阶级的改革 ④设立管理机构 ⑤实行“和亲”政策 ⑥少数民族的内迁 ⑦海外贸易频繁 ⑧确立“册封”制度 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www.21-cn-jy.com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 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 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反映了这一事件中的哪些内容?以上内容的实行,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 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 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3)材料三中“魏主”指谁?根据材料概括“魏主”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 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18.阅读材料:材料一:“……(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什么改革法令?(2)请你说出孝文帝改革其他的措施。(3)结合材料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1cnjy.com《北方的民族融合》试卷答案1.C 2.A 3.A 4.A 5.B 6.A 7.C 8.B 9.A 10.A 11.D 12.C 13.B 14.B 15.A 16.(1)涿鹿之战;秦朝.(2)②③⑤⑥⑨.17.(1)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首霸中原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奖励耕织.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北魏孝文帝.说汉话.促进了民族融合.18.(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3)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民族融合. 21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doc 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 第四单元 第一课 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 同步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