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三课 第1课时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三课 第1课时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教案
课题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北宋建立后所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了解王安石变化的背景、目的及其失败的原因。
重点 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学法 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 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朝代?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从这是什么朝代?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 北宋的建立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历史事件:陈桥兵变都城:东京(开封)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P98阅读卡《杯酒释兵权》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的措施: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积极影响:加强皇帝的权力。消极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为什么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这造成了什么后果?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后果: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集中财权:政府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积极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财政困难经济上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样的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集中行政权措施:崇文抑武,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积极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重文轻武的时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想一想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说说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情况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说一说宋朝发展科举制带来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议一议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君臣礼仪变迁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一。艺祖(赵匡胤)即位之一日,宰执范执等尤坐,艺祖曰:“吾自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命密史去其坐矣。遂为故事。(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君臣礼仪的变化,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利:解除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弊:①增设机构,导致官僚机构膨胀②大量养兵,但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内乱藩镇割据 呢?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为什么封建国家却很贫穷呢?北宋拥有百万军队,为什么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遭受“靖康之辱”呢?北宋王安石变法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目的:实现富国强兵时间:1069年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失败的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杯酒释兵权》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集中军权的措施: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为什么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这造成了什么后果?。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两次起义的失败又给我们什么教训呢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 这样的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集中行政权措施:崇文抑武,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情况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宋朝发展科举制带来的影响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内乱藩镇割据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 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课堂小结 结合PPT,总结这课主要内容,列个提纲。 结合教师的提点,回顾重要知识点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查漏补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第三课 宋元
第1课时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什么朝代?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历史事件:
都城:
960年
(宋太祖)
东京(开封)
赵匡胤
陈桥兵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相关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P98阅读卡《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中军权的措施: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积极影响:加强皇帝的权力。
消极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为什么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这造成了什么后果?
后果: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集中财权:政府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积极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上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样的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集中行政权措施:崇文抑武,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积极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重文轻武的时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想一想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说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情况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人科举考试图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一说宋朝发展科举制带来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议一议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君臣礼仪变迁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一。艺祖(赵匡胤)即位之一日,宰执范执等尤坐,艺祖曰:“吾自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命密史去其坐矣。遂为故事。(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
君臣礼仪的变化,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利:
解除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
①增设机构,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②大量养兵,但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
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内乱藩镇割据 呢?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为什么封建国家却很贫穷呢?北宋拥有百万军队,为什么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遭受“靖康之辱”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北宋王安石变法
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
富国
积贫
变法核心
积弱
强兵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时间:1069年
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名称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失败的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在“陈桥兵变”中做皇帝的是( )
A.赵匡胤
B.赵匡义
C.朱元璋
D.李世民
A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D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B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在北宋的军事部署中,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
A.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B.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与地方
D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从集中军权开始,其原因不包括( )
A.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B.他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的借鉴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D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960年陈桥兵兵建立北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除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069年王安石变法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试卷
选择题
1.清朝钱彩的《说岳全传》中说:“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这里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
A.宋高宗 B.宋真宗 C.宋太祖 D.宋钦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北宋初年的中央机构中掌管财政的是(  )
A.枢密院 B.三司 C.中书省 D.门下省21教育网
3.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www.21-cn-jy.com
4.宋初,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在地方设(  )
A.门下省 B.刺史 C.通判 D.转运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北宋的都城东京是今天的(  )
A.杭州 B.北京 C.开封 D.南京
6.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北宋对峙的契丹族政权是(  )
A.辽 B.夏 C.金 D.元21·cn·jy·com
7.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21·世纪*教育网
8.“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www-2-1-cnjy-com
9.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  )
A.杨坚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松赞干布2-1-c-n-j-y
10.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这次兵变事件的地点在当时的(  )
A.广州 B.陈桥驿 C.澶州 D.上京21*cnjy*com
11.小强想写关于北宋内容的论文,下面哪个论文题目不能用?(  )
A.澶渊之盟 B.杯酒释兵权
C.都市临安的繁荣 D.交子的使用【出处:21教育名师】
12.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来源:21cnj*y.co*m】
13.北宋皇权的空前强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皇权得到巩固 ②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政府工作效率提高 ④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版权所有:21教育】
14.《宋史 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玄武门事变 C.黄巢起义 D.陈桥驿兵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5.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  )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
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2·1·c·n·j·y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17.材料一: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1)材料一的“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材料二反映宋朝统治者推行一种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统治者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1cnjy.com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试卷答案
1.C 2.B 3.D 4.D 5.C 6.A 7.C 8.D 9.B 10.B 11.C 12.A 13.D 14.D 15.D
16.(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2)重文轻武的国策.
17.(1)赵匡胤(宋太祖);960年.
(2)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吸取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的历史教训.
(3)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18.(1)960年;陈桥驿.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