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度一、知识点:1、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公式式中的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表示密度。要点诠释: (1)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随着增大几倍,而比值是不变的。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2)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3)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 V一定时,=;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3.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g/cm3=103kg/m3。物理意义:铝的密度为2.7×103kg/m3,,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为2.7×103kg。4.密度的应用由密度公式 变形可得m=ρV和V= 两个公式。这三个公式代表密度知识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计算物体的质量:m=ρV(2)计算物体的体积:V=(3)鉴别物质:(4)密度计算一般要做到“四有”: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公式、有运算过程、有单位。密度计算的一般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并统一各物理量的单位;②分析未知量所对应的条件;③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5.固体密度的测量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的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算出石块的密度。6.液体密度的测量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记下体积V;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二、习题例1:密度的概念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 )A.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C.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 D.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练1:一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的半桶汽油( )A.密度减为原来一半 B.密度增为原来2倍C.密度不变 D.质量不变练2:小明家的煤气罐某天晚上漏了一部分煤气,小明猜测以下物理量正确的是哪个( )A.煤气密度不变 B.煤气质量不变 C.煤气体积不变 D.罐内压强不变例2:单位的换算1克/厘米3=__________ ??1kg/m3=___________练1:2.7×103kg/m3=____________例3:比值问题分别由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体积之比V甲:V乙=2:1,密度之比ρ甲:ρ乙=1:3,则甲、乙的质量之比,m甲:m乙为( )A、6:1 B、3:2 C、2:3 D、1:6练1:有两个实心球甲和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3:4,体积之比为4:3它们的质量之比m甲:m乙( )A、3:4 B、4:3 C、1:1 D、16:9练2:一容器装满水后,容器和水总质量为m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2;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和一质量也为m的小金属块B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3,则金属块A和金属块B的密度之比为( )A.m2:m3B.(m2-m1):(m3-m1)C.(m3-m2):(m2-m1)D.(m2+m-m3):(m1+m-m2)练3:甲乙两物体是材料不同的均匀实心长方体,其体积之比为1:3,质量之比为2:1,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________,现分别将两物体加工成质量相同的两实心小球,则两小球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___。 例4:合金密度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由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A.(ρ甲+ρ乙) /2B.ρ甲ρ乙/ (ρ甲+ρ乙)C.2ρ甲ρ乙/ (ρ甲+ρ乙)D.无法确定练1: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制成合金,则合金密度为( )例5:固体密度的测量小明郊游时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石头.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明称出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 分别为0.56kg、2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2.36kg。(石头吸水不计,g取10N/kg)求:(1)石头的体积;(2)石头的密度;(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练1: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是250g,往该杯中放入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杯中水与石块总质量是300g。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这时杯与水的总质量为200g。求:石块的密度。练2:小乐在长白山天池游玩期间,拾到了一种能浮在水上的石头,当地人把它称为“浮石”。小乐对此非常感兴趣,对它展开了研究:(1)小乐通过观察发现,“浮石”(如图所示)呈灰黑色,有气孔构造。据此,“浮石”应属于下列哪类岩石________。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2)小乐选取了一小块“浮石”,来测定它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得“浮石”的质量:在调节天平的平衡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移,右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移。如果操作正确,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则“浮石”的质量m1为________g。 ②在量筒中倒入V1为60ml的水,将绑有细线的石块用细铁丝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V2为68ml。③用天平测一空烧杯的质量m2为40.5g。④将上述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擦干石块的表面,将其放入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m3为54.1g。则浮石的密度为________g/ cm3。例6:液体密度的测量某玻璃瓶,装满水时总质量为550g,装满酒精时总质量为460g,装满某液体时总质量为720g,则该玻璃瓶的质量为 g ;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千克/ 3。(已知水的密度为1克/厘米3,酒精的密度为0.8克/厘米3)练1: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1)调节天平。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3)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4)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g/cm3;练2:小明通过实验测量植物油的密度。(1)小明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前左右不停地摆动,摆动幅度如图甲所示,则可判定他下一步应该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2)小明将天平调节平衡后,就按乙、丙、丁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植物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克,该植物油的密度为 千克/米3 。(3)小明按上述步骤进行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密度值比实际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明为了减小误差,对实验进行了改进。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植物油的总质量m1;②将待测植物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一部分植物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植物油的体积V。以上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正确顺序应是: (填字母代号),计算植物油密度的表达式:ρ= 。(4)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毫克,用这架天平称量某物体时,当在右盘中加入36.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1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入100毫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则向右端偏1.5小格,那么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克。例7:看图像求密度右图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丙>ρ乙C、ρ丙>ρ乙>ρ甲 D、ρ乙>ρ甲>ρ丙(V-m图像)练1: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图象。分别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实心球,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球一定能沉入水底B.乙球一定会漂浮在水面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球系在一起,一定能沉入在水面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球系在一起,一定能沉入在水面练2: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 )A.a物质的密度最小B. 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 b物质的密度是1000kg/m3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例8:密度的计算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据推测,1c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1.5×109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 )A.1.5×1012kg/m3B.1.5×1015 kg/m3C.1.5×1018 kg/m3D.1.5×1021 kg/m3练1:一木块放入装满酒精的容器中溢出酒精的质量为4克,当把该木块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则溢出水的质量是(ρ水=103kg/m3;ρ木=0.6×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A、大于4克 B、小于4克 C、等于4克 D、无法确定例9:空心球问题用质量相同的铁、铜、铝制成的体积相同的金属球,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如果铜球是实心的,那么铁球一定是实心的B.如果铁球是实心的,那么铜球和铝球一定是空心的C.如果铝球是实心的,那么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D.三个球都是空心的,且空心部分体积V铝>V铜>V铁练1:已知ρ铝=2.7×103千克/米3,ρ铜=8.9×103千克/米3,若用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制成相同体积的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铜球不可能是实心的B、铝球可能是空心的,铜球不可能是空心的C、若两球都是空心的,则铝球的空心体积比铜球的空心体积大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练2:密度为2.7×103千克/米3的铝,制成质量为270克的空心铝球,其体积为270厘米3,铝球中间的空心体积应是( )A.170厘米3 B.270厘米3 C.459厘米3 D.729厘米3比热一、知识点要点一 、热量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热,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2、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符号是Q。3、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kJ。要点诠释:1、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所以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即没有温度差)为止。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3、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的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要点二、比热定义: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也不相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科学上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容的大小: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的,比热容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少的,比热容较小。要点诠释: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改变无关。(2)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注意: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这几个因素有关。二、习题例1: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物体所含的热量多 B.低温物体所含的热量少C.热量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 D.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练1:关于热量,正确的说法是( )A.热量总是从热量多的物体传向热量少的物体B.并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会有热量的传递C.比热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有热量的传递D.温度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有热量的传递练2: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等的两块钢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例2:比热下列有关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B.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容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C.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容相同 D.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容也必减半练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练3:将比热容不同的物体同时放入冰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B.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C.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D.无法确定谁放出的热量多练4:两个相同的烧杯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吸收的热量多 B.水上升的温度较高C.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它们上升的温度相同练5:某同学拧开一瓶矿泉水,喝了几口后,瓶内矿泉水发生变化的是( )A.密度 B.质量 C.沸点 D.比热容练6:某学生用两个相同的热源分别对质量为m1,比热为c1的甲物质和质量为m2、比热为c2的乙物质加热,并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画出甲、乙两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情况,作出如下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若m1=m2,则c1c2;(C)若c1=c2,则m1c2,则m1例3:实验探究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刚和几个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相同的加热器给它们加热。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且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和煤油吸收。下表是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ρ煤油=0.8×103kg/m3,ρ水=1.0×103kg/m3) 液体(杯号)体积初温加热时间末温水(1)480mL20℃10min50℃煤油(2)600mL20℃10min80℃水 (3)480mL20℃10min50℃煤油(4)600mL20℃5min50℃ ⑴分析比较_________号两个烧杯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比较1、2、3、4号烧杯的实验数据,结合(1)中的结论,归纳后可得出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这几个因素有关。练1: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所有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烧杯号液体质量/g初温/℃末温/℃加热时间/min1水3002030122水150203063煤油300203064煤油30020253(1)分析比较 烧杯的实验记录(选填烧杯号),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2)分析比较③④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在本次实验中用同样的加热器的目的是 ;(4)实验中如果没有计时器测量时间,我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 而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练2: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物质质量/g初始温度/℃加热时间/min最后温度/℃水6020645食用油6020668(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 (选填“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表明, (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