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 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 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第(3)单元第(1)课第(1)课时
主备人: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湄南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导入新课
2.水稻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阅读《水稻小知识》获取
1.你描述我来猜:大米
板块一:
【讲授】稻作生产
承接:今天我们将前往有着“东南亚粮仓”之称的湄公河平原感受当地稻作文化的印记。
师:那么湄公河平原真的适合水稻种植吗?
2.师总结: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决定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纬度位置图等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纬度位置:地处低纬,光照充足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水文: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板块二:
【讲授】稻作印记
承接:湄公河平原是有着稻作文化印记的地方,这说明湄公河平原的特色和水稻生产紧密相联。
1.师生一同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师:通过对水稻生产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精耕细作
师:同时我们感受到粮食真如我们从小就学习的古诗描述的一样……
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每一粒米豆凝结着劳动者的汗水。希望同学从今天做起,珍惜我们的粮食。
学生活动:
找出生活中带有稻作印记的商品、特产、美食等等……
板块三:
【活动】稻作印记
教师追问:为什么房屋要悬空架设?
生:(摆放农具,水稻生产的需要有利于通风,抵御蛇虫猛兽)
师:这说明房屋的建造不仅是水稻生产的需要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房屋建造上还有那些能体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师:一个地域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根据自己的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体现了怎样的区域发展原则?
生:因地制宜
[合作探究]
结合水稻生产的特点,描述湄公河平原由于稻作生产形成了哪些独特的社会环境。
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长记录并发言:
传统习俗:御耕节、水上木偶戏
邻里关系: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民居特色:沿河流或稻田居住(方便管理水稻)
干栏式房屋
人口稠密:水稻生产需要人力完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主食:以米饭为主
还有随处可见的米市
小结
【测试】课堂延伸
我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我们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水稻。结合图片思考:我们和湄公河平原地区有哪些异同?
课堂作业
P21.1-4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件17张PPT。 家住平原水稻小知识 水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高温潮湿。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水稻的生长除了充足的水分和高温以保证其生长外,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方便的灌溉。 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水稻一年可种1-3次。在家畜中,水牛是唯一适应水田农作的牲畜.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水稻的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湄公河平原地跨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发源于青藏高原,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多雨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湄公河平原地处低纬
阳光充足热带季风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灌溉方便冲积平原
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结论:自然环境决定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收割晒谷播种水稻是这样种出来的!插秧育秧田间管理湄公河平原的民居人们的食物以大米为主。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水上木偶戏御耕节是柬埔寨传统节日。节日的前两天傍晚要在圣田周围举行祭火仪式。王宫的国师一边烧火,一边念咒语。御耕节仪式的男女主持人分别称为马克王和梅霍。正式仪式开始时,马克王和梅霍先要参拜湿婆像,然后由马克王扶犁在前,梅霍在后播种。耕完3圈后把马克王的牛牵到国王的观礼台前,如果牛吃摆在桌上的庄稼,就表示丰收;牛喝水表示风调雨顺;牛喝酒则预示将发生不幸的事。 物质生活:聚落景观(民居)、商品贸易、
饮食习惯
精神生活:文化活动、信仰稻作生产的影响稻作生产的影响1.人们日常饮食不仅以米饭为主,还有各种米制食品。
2.人们的很多文化活动也有稻作生产的印记。
3.稻作生产时的集体劳动影响着平原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影响着平原上的聚落特色,如特色民居高脚屋
每年五月初在泰国举行的由国王亲自主持的祭拜神灵、祁求丰收的宫廷大典,这一天也是一年开始耕种水稻的标志。人工劳作人口分布密集粮食丰收满足需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充足的水分(水渠和河流)民居绕稻田或河流悬空架设帮助和协作劳动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精耕细作以人工劳动为主的水稻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