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读四种能力要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读四种能力要求

资源简介


与2017年比,2018年的考试大纲生物部分在“考试目标与要求”方面没有任何变化,体现了考纲制定的稳定性。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预计2018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在知识广度和能力深度考查方面会继续充分体现考试目标和要求,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生物学实践和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理解能力
近几年高考命题,强化了以“知识为主体,能力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理解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最基本要求。理解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考生掌握知识,要在理解基础上加强记忆和运用。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是要通过知识体现出来的。考生还必须理解知识的各种表达方式。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该能力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概括出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能够对所学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主要生物学事实进行理解,并能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该能力要求考生能理解对知识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文字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此外,模式图、图解、表解、坐标图等都是生物学中重要的表达形式。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该能力要求考生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分析和解释有关生物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问题做出判断。
1.下列生理活动中体现了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B.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C.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D.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答案】C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结构中均可以发生A-U配对现象
B.a、b、d上进行的生理活动都需要c提供能量
C.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b、c的参与
D.a、c、d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答案】C
3.将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量(mol/min)
1.2
1.0
1.3
1.6
3.0
O2的消耗量(mol/min)
0
0.5
0.7
1.2
3.0
A.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6 mol/min
C.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b时,较适宜苹果的储藏
【答案】C
【解析】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氧浓度为c时,两种呼吸方式并存,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与酒精的量均为0.6 mol/min;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CO2产生量分别为1.2 mol/min和0.4 mol/min,消耗葡萄糖之比为1∶1,即有1/2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CO2释放量最少的氧浓度点是储藏苹果的最佳氧浓度点。
4.可遗传变异有三种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关于这三种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可遗传变异产生的变异个体都是可育的
B.黑藻和颤藻都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
C.在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中可遗传变异的三种类型都可能发生
D.果蝇的缺刻翅是染色体部分重复
【答案】C
2.实验与探究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考纲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从四个方面以递增方式对考生提出了要求,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中另一核心要素。《考试大纲》从四个不同层次作出了全面的要求:
一、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对考纲所列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能的要求以及方法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要求。
二、验证实验的要求。对简单的生物学事实进行验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三、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四、对实验评价能力的考查。这是最高能力层次的要求。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实验方案,也可以是其他方面,评价和修改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试题目标来进行。
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B
【解析】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加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较易观察到的是紫色的大液泡,由于此时液泡占整个细胞体积的比例较大,因此观察到的无色的细胞质基质区域应较小,A错误。第二次观察时已经通过引流法使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发现首先从细胞的角隅处开始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或清水,使溶液浸润整个标本,C错误。第一次显微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现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进行前后对照,因此不能省略,D错误。
6.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
B.色素提取过程中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
C.叶绿素a为黄绿色,叶绿素b是蓝绿色
D.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中,便于色素的溶解
【答案】A
7.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时的两套实验装置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为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完全吸收,可在B瓶前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B.实验中发现C瓶先变混浊后又澄清了,说明实验不成功
C.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E瓶中物质会出现灰绿色
D.D瓶封口后应立即接通E瓶,防止D瓶中的培养液被分解完
【答案】A
【解析】由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因此可以在B瓶前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若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混浊,则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A瓶完全吸收,A项正确;实验中发现C瓶先变混浊后又澄清了,说明B瓶中的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B项错误;酸性的重铬酸钾遇酒精变成灰绿色,而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存在于D瓶中,C项错误;D瓶封口后应先让实验进行一段时间,等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消耗完瓶中的氧气后再接通E瓶,D项错误。
8.某转基因作物有很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开展了对该转基因作物光合作用强度测试的研究课题,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请你利用这些装置完成光合作用强度的测试实验,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先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方法步骤如下:
①甲、乙两装置的D中都放入______________,装置乙作为对照。
②将甲、乙装置的玻璃钟罩进行________处理,放在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中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方法步骤如下:
①甲、乙两装置的D中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甲、乙装置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中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3)实验进行30分钟后,记录的甲、乙装置中红墨水滴移动情况如下表:
实验30分钟后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测定植物呼
吸作用强度
甲装置
______(填“左”或“右”)移1.5 cm
乙装置
右移0.5 cm
测定植物净光
合作用强度
甲装置
________(填“左”或“右”)移4.5 cm
乙装置
右移0.5 cm
(4)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1 cm,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 g,那么该植物的呼吸速率是__________g/h;白天光照15 h,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__________g(不考虑昼夜温差的影响)。
【答案】(1)①NaOH溶液  ②遮光 
(2)①NaHCO3溶液,装置乙作为对照  ②光照充足、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3)左  右 
(4)4  84
【解析】(1)要测光合作用强度必须先测呼吸作用强度,在测呼吸作用强度时一定要将实验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使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用NaOH溶液除去玻璃钟罩内的CO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一定量的O2,释放等量的CO2,而CO2被NaOH溶液吸收,根据一定时间内玻璃钟罩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即可计算出呼吸作用强度。(2)在测定净光合作用强度时要满足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充足的光照、一定浓度的CO2(由NaHCO3溶液提供),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一定量CO2,产生等量O2,而NaHCO3溶液可保证装置内CO2浓度的恒定,因此,玻璃钟罩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只受O2释放量的影响,而不受CO2气体减少量的影响。(3)若该装置测定细胞呼吸作用强度,液滴的移动就来自氧气的吸收量,液滴向左移动;若该装置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液滴的移动就来自氧气的释放量,液滴向右移动。(4)对照实验装置乙中红墨水滴右移是环境因素(如气压等)对实验产生影响的结果。实验装置甲同样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O2量等于玻璃钟罩内气体体积的改变量,即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为1.5+0.5=2(g/半小时);净光合速率为4.5﹣0.5=4(g/半小时),白天光照15 h的净光合作用量是(4×2)×15=120(g),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15 h的光合作用实际生产量减去24 h的呼吸作用消耗量,等同于15 h的净光合作用量减去9 h的呼吸作用消耗量,即120﹣4×9=84(g)。
3.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收集信息、鉴别和选择信息、转化和运用信息的一种能力。在日常的生物学习中考生注重对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获取信息能力是培养考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能在这些相关材料中获取有效生物学信息,才能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考生培养获取信息能力的实质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考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生物科学素养。?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等方面。《考试大纲》列举的获取信息能力包括:
一、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二、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后者则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善于用学科的眼光搜寻有用的重大信息。两点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链接,引导学生提高获取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广泛存在于高考生物的各类试题中,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9.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 min进入了细胞,15 min之后不再进入
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
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会一直缩短
【答案】C
10.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Ⅳ-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1
D.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答案】C
【解析】图中的Ⅰ-2的基因型为XAbY,其女儿Ⅱ-3不患病,儿子Ⅱ-2患病,故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A正确;Ⅱ-3不患病,其父亲传给她XAb,则母亲应能传给她XaB,B正确;Ⅳ-1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Ⅲ-3,Ⅲ-3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可以来自Ⅰ-1,也可来自Ⅰ-2,C错误;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无论Ⅱ-2 的基因型为XaBY还是XabY,Ⅱ-1与Ⅱ-2(基因型为XaBY或XabY)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均为1/2×1/2=1/4,D正确。
11.兴奋在传导过程中,会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表示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酰胆碱和Gly均表示神经递质
B.A处b点时膜内为正电位
C.离子通道甲表示钠离子通道
D.抑制Gly释放将阻断兴奋由A到B的传导
【答案】D
4.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是对生物科学素养的总体要求,其包括范围最广。前三项能力要求更多强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本项能力则要求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其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近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学生得分较低的题大多是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12.科研人员探究温度对密闭罐中水蜜桃果肉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 h内,果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B.50 h后,30 ℃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2,密闭罐中CO2浓度会增加
C.50 h后,30 ℃的有氧呼吸速率比2 ℃和15 ℃慢,是因为温度高使酶活性降低
D.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越高,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越大
【答案】B
13.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两亲本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香味性状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
B.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C.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0
D.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32
【答案】D
14.某人对某一湖泊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NP =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GP
NP
R

15.91
2.81
13.10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该营养级的粪便中
【答案】D
【解析】根据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同化量逐级递减,可判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A项正确;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0.88/15.91×100%≈5.5%,B项正确;①②③④⑤的NP均为正值,说明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C项正确;④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D项错误。
15.如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在光照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成正比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__________,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
(3)图乙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______________;出现CD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图甲中绘制50 ℃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曲线。
(5)根据图甲,在图乙中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1)光照强度  光反应
(2)温度  暗反应
(3)最适温度  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如图1
(5)如图2
16.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1)这两组杂交实验中,白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第1组F2的所有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组F2中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F2中的红花个体与粉红花个体随机杂交,后代开白花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2组F2中取一红花植株,请你设计实验,用最简便的方法来鉴定该植株的基因型。(简要写出设计思路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ABB、aaBB
(2)红花∶粉红花∶白花=3∶2∶3
(3)AAbb或Aabb 1/9
(4)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
【解析】由题意可知,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粉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_ _BB、aa_ _。(1)第1组中,纯合白花(AABB或aaBB或aabb)×纯合红花(AAbb)→粉红色花(A_Bb),F1自交后代出现1∶2∶1的分离比,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第2组中,纯合白花(AABB或aaBB或aabb)×纯合红花(AAbb)→粉红色花(A_Bb),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6∶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2)第1组的F1(AABb)自交所得F2为AABB(白花)∶AABb(粉红花)∶AAbb(红花)=1∶2∶1,其中1/4AABB和1/4AAbb能稳定遗传,1/2AAB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1/4AABB、1/2AABb、1/4AAbb),所以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4+1/2×1/4)∶(1/2×1/2)∶(1/4+1/2×1/4)=3∶2∶3。(3)第2组的F1为AaBb,自交所得F2红花为1/3Aabb、2/3Aabb;粉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则红花个体与粉红花个体随机杂交,后代开白花(aaBb或aabb)的个体占2/3×2/3×1/4=1/9。(4)第2组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鉴定其基因型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
一、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1.扎实抓好一轮复习,使考生能准确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反应式、生命活动过程等,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主干知识加以展开和延伸,适当增加难度。
2.通过专题形式,进行归类复习。从多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组合,提高考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教材中基木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生理过程等;
4.对于文字表达的试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内容,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等,找出关键词,再联系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5.对于用图解、图表表达的生物学试题,关键是读图(表),切实理解图(表)的含义,把握关键点解题。
6.熟练掌握教材中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学会解释、判断相关生物学问题。
7.对一些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如农作物增产问题、人体健康问题、遗传病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等),积累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技巧。
以上能力可通过复习过程中,对典型例题和高考真题的分析理解并进行练习训练逐渐获得。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高考在全国各省逐步实施,生物试题所体现的课外信息量越来越多。以能力考查为主的生物高考不再拘泥于教材,试题往往以某一生物学相关事件为背景,从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生产实践,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生物新技术、新进展等方面衍生出对考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能力考查,其中首要能力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它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并能结合生物学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1.考生除了落实教材中的必做实验,还要关注课本内容中的实验素材,如课本科学史中有很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经典实验,还有许多知识点本身就是实验结论,这类实验特别是科学家的实验方法也要重视起来。需加强对实验设计原则、实验方案评价、对照实验设置、单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确认等的归纳与整合,从中把握规律,掌握方法。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实行两步走策略。
第一步:训练学生从课外材料、生物学新进展、生物科学发展史等信息中筛选、提取有效生物学信息。
第二步,根据提取到的有效信息,结合和运用生物学相关知识、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高考生物试题中,除了对生物基本知识的直接考查外,在高考试题中还有许多需要考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有效信息进行作答。其中信息给予题就是典型考查获取信息能力的题型之一。
信息给予题的解题策略主要有:
①阅读理解发现信息
认真阅读题干,能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景中的新知识。
②提炼信息发现规律
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③运用规律联想迁移
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知识相联系,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④类比推理解答问题
运用比较、归纳、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