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根据资料说出宇宙中的天体类别。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运用相关资料,对地球和其他七大行星进行对比,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说出地球为什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据资料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学习重点】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学习难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自主先学】 阅读教材P6的正文部分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可见宇宙的半径约___________光年。 阅读教材P6-9的正文部分和图片,《地图册》P5“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与结构”,完成以下任务: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图1在图1的横线上分别写出宇宙中天体的类别。列举天体系统的类别。 【合作探究】活动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什么是光年?试计算一光年的距离是多少?2.“可见宇宙”的半径是多少?这个数字将来还会变化吗?试证明你的观点。活动二:天体的概念及类型想一想,在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星空,看到了哪些星星呢?看到的星星绝大多数属于哪种类型?活动三: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小时侯,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句话“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想一想,反映的含义是什么?2.天体系统的层次观察图2,回答问题图2(1)分别写出A—D四个天体系统的名称。用同心圆来表示四级天体系统的大小和关系。(3)绘制不同形式的天体系统层次图。【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可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B.宇宙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会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C.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D.各种天体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2.下列各组属于天体的是( )①太阳、月球、北斗七星 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 ③巨大岩石、飞机 ④待发射的火箭、航天飞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读图3,完成3~4题。3.图中天体M可能是( )①水星 ②火星 ③天王星 ④金星 ⑤木星 ⑥土星 ⑦海王星A. ②⑥ B. ④⑤ C. ③⑦ D. ①④4.图中箭头体现了( )图3A. 共面性 B. 同向性 C. 近圆性 D. 随意性5.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系—木星—冥王星 B.宇宙—银河系—太阳系C.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6.关于天体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天体间相互吸引和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B.星系是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C.银河系与河外星系规模相当、级别相同 D.目前,总星系的半径大约为140亿光年二、综合题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丢斯—波得定则,简称“波得定律”,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定则的主要内容是: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除以10,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许多行星就是利用这个定则推算后找到的。图4 图5材料二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1)该定则所用的单位是“天文单位”,该“天文单位”应该是 ( ) A.水星到太阳的距离 B.金星到太阳的距离 C.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D.火星到太阳的距离(2)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天文单位处出现了间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4中数据可知,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________,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入轨后,处于图5中哪一级天体系统__________,其他两个数字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宇宙中的地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课时【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8“图1-3太阳系示意”和P8-9阅读“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了解太阳系的概况,回答问题: ⒈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关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⑴写出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名称(按照距日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 ⑵八大行星的分类:①以地球的位置为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按照距日距离、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关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⑴__________是矮行星的代表。⑵小天体: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行星际物质。②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基本位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间。③哈雷彗星围绕太阳的运行周期约_____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就与________彗星有关。【合作探究】活动一: 阅读教材P11行星基本数据表,《地图册》P6太阳系八颗行星质量和体积的比较和P7八颗行星基本数据。 结合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活动二: 结合教材P10正文和教材P11活动,《地图册》P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⒈⑴如果日地距离太近或太远,情况会怎么样?⑵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了与日地距离有关外还有什么原因?⑶如果地球的体积、质量太大或太小,情况会怎样?⑷写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金锁链条件”(自身条件)和原因。⒉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有什么特点?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有什么影响?⒊写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和原因。【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成为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球既能自转,又能绕太阳公转运动B.地球上有大气C.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D.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图1表示“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运行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图12.比图中示意的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表面具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天体表面比地球表面温度高的是( )A.金星 B.火星 C.木星 D.土星 4.“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图2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图2A. 温度条件 B. 恒星质量 C. 行星体积 D. 大气成分2015年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讲述了登陆火星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遭遇到巨型风暴后留在火星,顽强求生的故事。据此读表1回答5~6题。表1行星距太阳(地球=1)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表面平均温度自转周期地球1.001.001.0022℃23小时56分火星1.520.110.15-23℃24小时37分5.当宇航员实现火星表面登陆时,下列他所处层级最低的天体系统是(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6. 据表分析,火星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的主要原因是( )A. 火星距离太阳更远,得到的太阳辐射少B. 火星自转周期短,昼夜更替时间短C. 火星体积质量小,引力小,大气稀薄D. 火星近日点和远日点差异大,与太阳间的距离变化大二、综合题7.读“太阳系示意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图3(1)地球相邻内侧的行星是_______(名称),相邻外侧的行星是_______(名称)。(2)图中C表示的天体名称是___________,B表示的天体名称是_________。(3)2008年,人类的探测器又一次成功登陆E(字母)星球,并发回高清晰照片,从而证实了该星球曾经存在大量________,并可能存在过________。(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习目标】⒈通过具体生活、生产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⒉说出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应的太阳大气层名称。⒊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⒋要能辩证地看待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习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学习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习过程】 【自主先学】 阅读教材p12-13的正文部分和地图册p8中间的图片,回答:⒈太阳辐射基本概况(1)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2)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光区? 阅读教材P13-15的正文及图片,地图册P8上下图,回答:⒈太阳大气层分层:由里到外分为层、层和层(P13图1-9)。⒉太阳活动的主要形式:黑子:形成于层,其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周期为年。耀斑:形成于层,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发生在层。太阳风:出现在层,是太阳粒子辐射流,是太阳辐射的组成部分。【合作探究】活动一:太阳辐射阅读“后羿射日”,回答有关问题。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想一想,假如天空中真的有十个太阳,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2.在神话故事中,后羿射到了九个太阳,为什么还要留下一个太阳呢?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呢??请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谈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活动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观察下面的几幅图,结合课本,总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活动三:太阳活动观察图1,回答图11.太阳大气的分层2.结合课本,完成表格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周期现象意义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活动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材料一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刊登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有关2012年太阳风暴的特别报告,报告中警告称,2012年太阳活动将进入新一轮活跃期,2012年9月地球将可能面临一场“超级太阳风暴”的袭击,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到时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以前只有在南北极才能看到的明亮极光,随后,地球的许多灯光都将熄灭,1小时之内,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电网都将被超级太阳风暴摧毁,随后,互联网将崩溃,没有任何信号的电视机也将形同废物,而收音机将只能听到一连串的静电噪音。材料二 在1988年,太阳活动极其活跃,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日本遭受冷夏的袭击,美国和欧洲却遭受酷暑和干旱的煎熬,意大利由于炎热而造成铁轨变形,导致列车脱轨……(1)太阳上不断地发生着各种活动和现象。材料一中提到的“超级太阳风暴”属于太阳活动中的________类型。如果2012年出现“活动高峰年”,那么上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年”大约是______年。(2)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离开太阳都无法生存。试分析证明太阳为什么会对亿万生灵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分析材料一中的电视机、收音机为什么会“形同废物”?结合材料二中的事实,分析若材料一中的描写成为现实,届时地球上的气候会有哪些变化?(4)为了预防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的主要能量来自于(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重力能 C.太阳辐射 D.万有引力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回答3~4题。3.太阳( )A.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它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B.吸引地球围绕其旋转,构成最低一级天体系统C.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季节D.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4.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B.耀斑爆发时,会发射强烈电磁波从而干扰大气电离层C.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动力来源D.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使全球可见极光2015年3月10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据此完成5~6题。5.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A.日珥和耀斑 B.黑子和日珥 C.耀斑和太阳风 D.太阳风和黑子6.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A.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 B.禁止室外的活动C.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 D.控制大型发电设施的发电量二、综合题7.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图2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图2材料二:新疆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1)读材料一,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材料二,简析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⒈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⒉能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⒊理解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出昼夜更替的周期。⒋说出晨昏线的概念,能在侧视光照图中绘制晨昏线,能在光照图中判断晨线、昏线。⒌说出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能在示意图中绘制地转偏向力。⒍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⒎知道黄赤交角,能在侧视图中标出黄赤交角。⒏理解太阳直射点,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⒐绘图表示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⒑根据光照图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⒒认识光照图中的昼弧和夜弧,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⒓分析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⒔绘制二分二至日的侧视光照图。【学习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学习难点】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先学】阅读课本16页第一段内容,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结合材料,在图1的三幅图恰当位置,加“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材料一 地轴是地球自转时,围绕其旋转的一条轴线。地轴的人类假想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材料二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有两个,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图1方向: 阅读教材P16正文部分、活动、图1-12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地图册》P9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填写表1。地球自转的角度时间太阳日24时0分恒星日360°表1 阅读教材P17正文部分、《地图册》P9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结合图2,填写表2。图2表2纬度0°30°60°90°线速度角速度 阅读课本18页第1、2段,结合实例说明受地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结合右图,总结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北半球偏转规律南半球偏转规律赤道上偏转规律【合作探究】活动一: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并总结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方向规律:周期规律:速度规律:活动二:利用手电筒、地球仪模拟昼和夜、昼夜交替。⒈为什么产生昼和夜?为什么产生昼夜交替?⒉昼和夜之间的分界线的名称叫晨昏线,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想一想: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图3 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这个周期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意义?活动三: 观察长江入海口图(图4),回答。⒈长江口岸冲刷明显,岸泥沙淤积明显。⒉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明岛可能与岸相连,为什么?图4活动四: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没有昼夜?有没有昼夜交替?如果地球只公转,有没有昼夜?有没有昼夜交替?如果地球只自转,有没有昼夜?有没有昼夜交替?自己动手演示。【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 D.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B.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等 C.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D.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3.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B.地转偏向力对气流和水流的作用明显 C.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影响不大 D.由赤道两侧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都向西偏转4.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为66°34′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90° C.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D.在日照图上(侧视图),晨昏圈平面与地表太阳光线垂直,但不通过地心5.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区时 D.昼夜长短的变化6.在一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海轮上,人们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是( )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太阳日短 D.比一个太阳日长二、综合题7.读图5,完成下列问题。(1)图5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20?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是几点( )图5 A.19时56分 B.7时56分 C.20时3分 D.8时3分(3)A、B、C、D四点的自转角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A、B、C、D四点的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球上相对地点的自转速度相比(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宇宙中的地球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自主先学】 阅读教材P20正文部分、P21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P21阅读“近日点和远日点”、《地图册》P10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完成以下任务。图11.在图1中二分二至日旁边标出日期,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标出近日点、远日点并标注时间。2.填表 内容项目地球公转定义旋转中心轨道面方向周期速度3.黄赤交角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并且方向均是自西向东。它们有各自的运行轨道,所以在运行时,产生了两个轨道面。读图2,完成下列内容:(1)在图2的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图2(2)用图3中的字母代表黄赤交角_______________,当前的黄赤交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活动一:讨论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中心吗?从今天起到寒假地球公转速度有何变化?活动二:运用黄赤交角的原理,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4)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图5),回答相关问题。图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5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1.在图4中,当地球位于A、B、C、D四个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有何不同。结合图5,试画图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度数之间有何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设计表格,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B.在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 C.地球公转角速度处处相等 D.地球公转线速度并非匀速2.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正圆,公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叫1恒星年 B.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比远日点小 C.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逆时针 D.地球在近日点时,黑龙江省正值夏季3.图6有①②③④四处中,与日历所示之日最接近的 ( )图6 A.① B.② C.③ D.④ 图7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4~6题。图7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甲段5.2014年1月31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6.自2014年1月1日至1月31日,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了 ( ) A.8° B.4° C.12° D.16°二、综合题7.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8),回答下列各题。图8(1)地球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2)地球运行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上,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3)地球位于图中________位置时最接近远日点,此时是________(日期)前后,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______上。(4)地球连续两次出现A状况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________秒。宇宙中的地球 1.3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自主先学】阅读课本23页第二段话的第1、2两句,结合图1,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甲 乙 丙图1 根据甲乙两图,试判断丙图中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为零的点是_________,太阳高度最大的点是_________。【合作探究】活动一: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阅读教材P23正文部分第三段、P22图1-16 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1-17 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1-18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地图册》P12二分二至时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变化、北京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 图21.分别说出图2中三幅图所代表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状况。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日期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春分至秋分(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夏至春分、秋分秋分至春分(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冬至 活动二: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 乙 丙图3 春秋二分日(图甲):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 夏至日(图乙):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降低。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图丙):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降低。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2.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冬至日达。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夏至日达。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根据教材P24的活动2,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H=90°-︱φ±δ︱活动三:四季和五带的形成1.四季的形成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是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一年中,我们把12个月划分为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________,太阳高度最________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________,太阳高度最________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然而,这样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一般把____________三个月划为春季;_____________三个月划为夏季;_____________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2.五带的划分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全球各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的热量因地因时而变化。分析图4,回答:图4⑴五带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温度带之间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若变小呢?【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读图5,完成1~3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图5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0°,60°E B.30°E,30°WC.0°,120°E D.0°,30°E2.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 )A.0°,180° B.0°,150°WC.150°W,180° D.日界线,本初子午线3.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 )A.12时,16时 B.14时,16时C.18时,18时 D.10时,12时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4~6题。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4.表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5.冬至日,四个城市中白昼最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6.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 )A.23米 B.28米 C.37米 D.40米二、综合题7.图6中,设EDF表示晨昏线,ED表示昏线。图6(1)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经度是__________。(2)这一天,A地是______(填 “极昼或极夜)。(3)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时。(4)这一天,B,C,E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_______。(5)这一天,B点的昼长是______时。8.读图7,完成下列各题。图7(1)图示的是北半球的(节气),此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点(近日点、远日点)附近。(2)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3)C点的昼长是时,此后的三个月,D点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2.绘制示意图表示地球的圈层,说出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学习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学习过程】【自主先学】 读教材P25正文部分、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图1-21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地图册》P13地震波状图、纵波与横波的性质,完成以下任务。 ⒈完成有关地震波的表格1。表格1分 类特 点共同点所通过介质性质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⒉完成有关地球内部圈层分界面的表格2。表格2名称深度(㎞)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分界意义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合作探究】活动一: 完成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表格3表3名 称不连续面深度(㎞)特 征大陆地壳⑴厚度变化的规律:⑵组成地壳的元素:大洋地壳⑴物质组成: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⑵软流层:_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⑶岩石圈的组成:⑴物质组成:⑵外核呈_______________状态, 内核呈___态。图1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活动二: 结合图1思考: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理清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三者关系。活动三:结合图2,列表总结地球的外部圈层(提示:可从外部圈层的名称、基本情况、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总结)。图2地球外部圈层示意 【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2.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图3)。回答3~6题。图3秀丽的黄果树景观3.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二、综合题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4),回答下列各题。图4(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B。(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不连续面。(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A,B。从而发现了D不连续面。(4)C面以上为,C面和D面之间为,D面以下为。(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 1.3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 1.3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 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