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化学(课标版)二轮复习 考前抢分策略Ⅰ 考前知识要点回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年高考化学(课标版)二轮复习 考前抢分策略Ⅰ 考前知识要点回扣

资源简介

Ⅰ.考前知识要点回扣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1.硫酸盐类
(1)重晶石(钡餐):BaSO4
(2)明矾:KAl(SO4)2·12H2O
(3)蓝矾(胆矾):CuSO4·5H2O
(4)绿矾:FeSO4·7H2O
(5)芒硝:Na2SO4·10H2O
2.矿石类
(1)石英:SiO2
(2)赤铁矿石:Fe2O3
(3)磁铁矿石:Fe3O4
(4)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3.气体类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CH4
(3)高炉煤气:CO、CO2、N2等气体的混合物
(4)焦炉气:H2、CH4等气体的混合物
4.其他类
(1)苏打(纯碱):Na2CO3
(2)小苏打:NaHCO3
(3)泡花碱:Na2SiO3;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
(4)铝热剂:Al和金属氧化物
(5)漂白液:主要成分为NaClO和NaCl
(6)漂白粉: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
(7)碱石灰:主要成分为CaO、NaOH
二、物质的状态和颜色
1.固体物质
(1)淡黄色:S、Na2O2、AgBr
(2)黑色:CuO、MnO2、Fe3O4、FeO、FeS
(3)蓝色:Cu(OH)2、CuSO4·5H2O
(4)红褐色:Fe(OH)3
2.液体物质
(1)蓝色:Cu2+、遇I2的淀粉溶液
(2)黄色:Fe3+、碘的水溶液
(3)浅绿色:Fe2+
(4)紫红色:Mn、碘的CCl4溶液
(5)红色:Fe(SCN)3
(6)深红棕色:液溴
(7)橙红色:溴的CCl4溶液
3.气体物质
(1)黄绿色:Cl2
(2)红棕色:NO2、溴蒸气
(3)无色:NH3、NO、SO2、H2S、CH4等
三、二十五个实验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粉末生成。
2.硫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大量白雾生成。
5.H2、CH4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点燃它们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
6.新制氯水中加石蕊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
7.湿润的KI淀粉试纸遇氯气:试纸变蓝。
8.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9.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为橙(紫)红色。
10.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11.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12.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白烟产生。
14.新制氯水光照:有气泡(O2)逸出。
15.加热NH4Cl:试管底部固体消失,管口内壁有白色晶体产生。
16.打开装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
17.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剧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8.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泡,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19.向含Fe2+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出现,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沉淀。
20.向含Fe3+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21.向沸水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有红褐色液体生成。
22.乙烯通入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溶液褪色。
23.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共热:有银镜出现。
24.葡萄糖与新制Cu(OH)2共热:有红色沉淀生成。
25.淀粉溶液遇I2:变蓝。
四、常见的必记18组离子或化学方程式
1.2Na2O2+2H2O4NaOH+O2↑
2.2Na2O2+2CO22Na2CO3+O2
3.(1)NaHCO3(少)与Ca(OH)2:
HC+Ca2++OH-CaCO3↓+H2O
(2)NaHCO3+Ca(OH)2(少):
Ca2++2OH-+2HCCaCO3↓+C+2H2O
4.2NaHCO3Na2CO3+CO2↑+H2O
5.Al(OH)3的制取:
(1)Al3++3NH3·H2OAl(OH)3↓+3N
(2)2Al+CO2(少)+3H2O2Al(OH)3↓+C
Al+CO2(多)+2H2OAl(OH)3↓+HC
(3)Al3++3Al+6H2O4Al(OH)3↓
6.3Fe+4H2O(g)Fe3O4+4H2
7.(1)3Fe(足)+8H++2N3Fe2++2NO↑+4H2O
(2)Fe(少)+4H++NFe3++NO↑+2H2O
8.(1)4Fe(OH)2+O2+2H2O4Fe(OH)3
(2)8Al+3Fe3O49Fe+4Al2O3
9.2Mg+CO22MgO+C
10.2C+SiO2Si+2CO↑
11.(1)MnO2+4H++2Cl-Mn2++Cl2↑+2H2O
(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12.C+2H2SO4(浓)CO2↑+2SO2↑+2H2O
13.(1)Cu+4H++2NCu2++2NO2↑+2H2O
(2)3Cu+8H++2N3Cu2++2NO↑+4H2O
14.(1)C+H2O(g)CO+H2
(2)N2+3H22NH3
(3)2SO2+O22SO3
(4)2Cl-+2H2O2OH-+H2↑+Cl2↑
15.(1)4NH3+5O24NO+6H2O
(2)2NO+O22NO2
(3)3NO2+H2O2H++2N+NO
16.(1)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CH3CH2OHCH2CH2↑+H2O
(3)2CH3CH2OH+O22CH3CHO+2H2O
17.Fe3+的氧化性:2Fe3++Cu2Fe2++Cu2+
2Fe3++Fe3Fe2+
2Fe3++2I-2Fe2++I2
Fe2+的还原性:2Fe2++Cl22Fe3++2Cl-
2Fe2++Br22Fe3++2Br-
3Fe2++4H++N(稀)3Fe3++NO↑+2H2O
18.硝酸
4HNO34NO2↑+O2↑+2H2O
Cu+4HNO3(浓)Cu(NO3)2+2H2O+2NO2↑
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
C+4HNO3(浓)CO2↑+4NO2↑+2H2O
五、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理解基本概念
2.多种方法判断强弱
(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3)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同周期,从左至右,随核电荷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从上至下,随核电荷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4)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六、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常见的有
分子:Ne、HF、H2O、NH3、CH4
阳离子:Na+、Mg2+、Al3+、N、H3O+
阴离子:F-、O2-、N3-、OH-、N
2.核外电子数为18的微粒常见的有
分子:Ar、HCl、H2S、PH3、SiH4、H2O2、N2H4、C2H6
阳离子:K+、Ca2+
阴离子:Cl-、S2-、HS-、
3.半径比较:先看层数后看质子数再看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r(S2-)>r(Cl-)>r(K+)>r(Ca2+)。
4.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共有7个周期,要记住前六周期每个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
5.Fe是26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Fe在第8列,第8、9、10三列称为第Ⅷ族)。
6.超铀元素:指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元素。
7.过渡金属包括第ⅢB族到第ⅡB族10个纵行中的所有元素,全部都是金属元素,且最外层都是1~2个电子。
8.镧系元素在第六周期、锕系元素在第七周期,它们都在第3列(即第ⅢB族)。
9.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所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0.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越强。
11.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性  质 同周期(从左→右) 同主族(从上→下)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零族除外) 逐渐增大
电子层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逐渐增强) 逐渐增强(逐渐减弱)
金属性(非金属性) 逐渐减弱(逐渐增强) 逐渐增强(逐渐减弱)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1→+7(ⅠA→ⅦA)(第二周期+1→+5) 最高正价=族序数(O、F除外)
还原性与氧化性 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还原性增强,氧化性减弱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由弱到强 稳定性由强到弱
七、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应用
化学平衡常数可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K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当K>105时,可以认为该反应已经进行完全。虽然转化率也能表示反应进行的限度,但转化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起始条件有关。K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无关。
1.不要把反应体系中纯固体、纯液体以及稀水溶液中水的浓度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
CaCO3(s)CaO(s)+CO2(g) K=c(CO2)
Cr2(aq)+H2O(l)2Cr(aq)+2H+(aq)
K=
但在非水溶液中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此时水的浓度不可视为常数,应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
C2H5OH(l)+CH3COOH(l)CH3COOC2H5(l)+H2O(l) K=
2.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不同,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数值亦不同。如:
N2O4(g)2NO2(g) K=
N2O4(g)NO2(g) K'= K=K'2
2NO2(g)N2O4(g) K″=
3.可逆反应进行到某时刻(包括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称为浓度商(Q)。则当Q=K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QK时说明反应在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八、电解质溶液
1.常见弱电解质
NH3·H2O、Cu(OH)2、Mg(OH)2、Fe(OH)3、Al(OH)3、Fe(OH)2、AgOH(难溶碱都是弱碱);HF、HClO、H2S、H2SO3、H2CO3、H2SiO3、H4SiO4、H3PO4、HNO2、有机酸、水等。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未电离的分子浓度和已电离成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电离平衡的特征:
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不完全电离)。
动:达平衡时,v电离=v结合≠0。
定:外界条件一定,溶液中分子、离子浓度一定。
变:影响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平衡发生移动。
3.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H2OH++OH-(简写)
(2)水的离子积:
KW=c(H+)·c(OH-)=1×10-14
(3)常温时,溶液的酸碱性:
中性溶液中,c(H+)=c(OH-),pH=7;
酸性溶液中,c(H+)>c(OH-),pH<7;
碱性溶液中,c(H+)7。
4.盐类水解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1)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呈酸性;
(2)强碱弱酸盐水解,溶液呈碱性;
(3)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
【口诀】“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5.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类型小结
(1)单一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逐级减弱。如H3PO4溶液中:c(H+)>c(H2P)>c(HP)>c(P)。
②多元弱酸的正盐溶液: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水解程度逐级减弱。如在Na2CO3溶液中:c(Na+)>c(C)>c(OH-)>c(HC)。
③多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取决于弱酸根离子水解和电离程度的比较。如NaHCO3溶液中:c(Na+)>c(HC)>c(OH-)>c(H+)>c(C)。
④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且水的电离能力远远小于一般弱酸和弱碱的电离能力。如在稀醋酸溶液中:CH3COOHCH3COO-+H+,H2OOH-+H+,溶液中粒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CH3COOH)>c(H+)>c(CH3COO-)>c(OH-)。
⑤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一般是很微弱的。如在稀NH4Cl溶液中:NH4ClN+Cl-,N+H2ONH3·H2O+H+,H2OOH-+H+,溶液中微粒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Cl-)>c(N)>c(H+)>c(NH3·H2O)>c(OH-)。
(2)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综合分析电离、水解等因素。如0.1 mol·L-1 NH4Cl溶液和0.1 mol·L-1 氨水的混合溶液呈碱性,各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N)>c(Cl-)>c(OH-)>c(H+)。
(3)酸、碱中和型离子浓度的关系:
(4)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
该类情况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该离子的影响。如25 ℃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a.NH4Cl、b.CH3COONH4、c.NH4HSO4、d.(NH4)2SO4、e.(NH4)2Fe(SO4)2,c(N)由大到小的顺序为e>d>c>a>b。
先按化学式中N的数目分组:a、b、c为一组,d、e为一组。对于a、b、c组:b相当于在a的基础上促进N水解,c相当于在a的基础上抑制N水解;d、e组:e相当于在d的基础上抑制N水解。
九、电化学原理
1.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
(1)由化学方程式设计原电池、电解池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
原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
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一些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电解池。
(2)从装置图的角度分析
原电池: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定。
电解池: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池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时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电极的判断
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采取口诀的方法记忆:
原电池,正负极;电解池,阴阳极;
失去电子负(原电池)阳(电解池)极,发生氧化定无疑。
还可以用谐音帮助记忆:
阴得(阴德)阳失;阳氧(痒痒)阴还。
3.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4.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镀:待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阳离子溶液作电镀液。
(2)电解精炼铜:纯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5.金属(以铁为例)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吸氧腐蚀电极反应:
负极:Fe-2e-Fe2+;
正极:O2+4e-+2H2O4OH-。
(2)防护方法:
①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与较活泼的金属相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正极;
②电解池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的金属与电源负极相连,形成电解池,作阴极。
十、基本实验操作
1.顺序上的先后
(1)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2)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再点燃。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管后再撤酒精灯。
(4)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用pH试纸测溶液pH不能先润湿)。
(5)中和滴定实验:洗净后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润洗,再装入相应的溶液;观察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判定终点;读数时,先等片刻,后读数。
(6)焰色反应实验中:每做一次,铂丝应先蘸上稀盐酸灼烧至无色,再做下一次实验。
(7)定容操作:先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下1~2 cm后,再用胶头滴管定容。
(8)主体实验加热前一般应先通原料气赶走空气再加热,目的有的是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有的是保证产品的纯度,如氮气与镁反应制氮化镁;有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影响实验测量的准确性,如用燃烧法测氨基酸的组成;用CO加热还原氧化铜时,实验结束后,先取出末端浸在液体中的导管,待玻璃管冷却后才能停止通入CO。
(9)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的X-时,需先用HNO3酸化(中和碱),再加AgNO3溶液;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再加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用I2检验淀粉时,溶液中不能有碱。
(10)检验S时,先向待检验溶液中加稀盐酸酸化,后加入BaCl2溶液、观察。实验室制Cl2时先加热容器中的MnO2,后滴加浓盐酸。
2.实验中上下有区别
(1)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
(2)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面出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用水冷凝气体时:冷凝管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4)判断萃取后液体分层的位置:密度小的液体在上层,密度大的液体在下层。
3.实验操作中的“不能”
(1)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能腐蚀橡胶的溶液)。
(2)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溶液;不能贮存溶液,配制好即转移到试剂瓶中。
(3)量筒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中溶解或稀释溶液。
(4)中和滴定的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或标准液)润洗。
(5)加热后的坩埚、蒸发皿不能直接用手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6)化学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能用鼻子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绝不能品尝药品。
4.试纸的使用方法及用途
试纸不可伸入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防止污染试剂;除pH试纸外,其他试纸在检验气体时必须用蒸馏水润湿,切记pH试纸不能润湿,如果用润湿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可能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十一、有机化学
1.有机物的分类
类别 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典型代表物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烃 烷烃 — 甲烷 CH4
烯烃 双键 乙烯 CH2CH2
炔烃 —C≡C— 三键 乙炔 CH≡CH
芳香烃 — 苯 
烃的衍生物 卤代烃 —X 卤素原子 溴乙烷 CH3CH2Br
醇 —OH 羟基 乙醇 CH3CH2OH
醚 C—O—C 醚键 乙醚 CH3CH2—O—CH2CH3
酚 —OH 羟基 苯酚
醛  醛基 乙醛 
酮  羰基 丙酮 
羧酸  羧基 乙酸 
酯 酯基 乙酸乙酯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
(1)根据分子式书写同分异构体时,首先判断该有机物是否有官能团异构。
(2)写出每一类物质官能团的位置异构体。
(3)碳链异构体按“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简到繁,位置由心到边”的规律书写。
(4)检查是否有书写重复或遗漏,根据“碳四价”原则检查书写是否有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