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检测八 碳和碳的化合物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纸张
B.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2.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C.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D.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小明同学参加盐城市2018年中考化学实验考查,来到实验室,发现实验桌上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他抽到的实验考签是
A.氧气的制取 B.二氧化碳的制取
C.配制50g5%的NaCl溶液 D.探究某种盐的性质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推理合理的是
A.二氧化碳溶于水后,部分和水反应,所以常温常压下能在水中无限溶解
B.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要除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D.二氧化碳能和碱溶液反应,所以能和碱溶液反应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5.对如图实验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该实验说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加热
D.该实验可以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6.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A. B.
C. D.
7.C、CO2和CO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关于C、CO2和CO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②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
③通过化学反应,三者可以按C→CO2?CO的方向转化;
④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所以一氧化碳可用做燃料;
⑥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性。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操作方法
A
氧气(二氧化碳)
木炭
通过灼热的木炭
B
氯化铜溶液(氯化锌)
金属铜
过滤
C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
D
铜粉(氧化铜粉末)
稀盐酸
过滤、干燥
9.学家在制备C60和碳纳米管时得到一种副产物,其外观类似泡沫、质地轻盈,由许多碳的原子团簇构成,被称为碳纳米泡沫(如图所示)。它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碳素材料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纳米泡沫是一种单质
B.碳纳米泡沫和碳纳米管属于同种物质
C.碳纳米泡沫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D.碳纳米泡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铜
10.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产物持续通入下列装置。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①、②装置可以互换
B.若③中停止加热,④中液体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
C.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D.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变成氧化铜
二、填空题(共30分)
11.(16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图中A、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某种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验满方法是 。
(2)实验室通常利用图中 装置的组合制取二氧化碳(选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如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②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二氧化碳过量,二氧化碳又会与碳酸钙、水反应生成易溶的碳酸氢钙[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含有氢氧化钙14.8 g的石灰水里缓缓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若生成10g沉淀,则通入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能为 (选填字母).
A.4.4g B.8.8g C.13.2g D.17.6g.
12.(8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开始后,关闭2、打开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 ;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待蜡烛熄灭后,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是 。
(3)实验开始后,关闭1和3,打开2,观察E中现象,然后打开3,再观察E中现象,其不同之处是 。(注:D瓶溶液能吸收CO2)
13.(6分)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③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已知浓硫酸可以干燥气体,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酸性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 ;
(2)由③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 (不包括过量氧气);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
E、F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后
158.4g
361.2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
专题检测八 碳和碳的化合物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纸张
B.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答案】C
2.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C.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D.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故A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要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高200多倍,所以会导致人体缺氧而中毒,故C说法正确;学/
D、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异,故D说法正确。故选A。
3.小明同学参加盐城市2018年中考化学实验考查,来到实验室,发现实验桌上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他抽到的实验考签是
A.氧气的制取 B.二氧化碳的制取
C.配制50g5%的NaCl溶液 D.探究某种盐的性质
【答案】B
【解析】给定的药品稀盐酸和大理石及仪器,小明同学抽到的考签应该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故选B。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推理合理的是
A.二氧化碳溶于水后,部分和水反应,所以常温常压下能在水中无限溶解
B.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要除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D.二氧化碳能和碱溶液反应,所以能和碱溶液反应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答案】C
5.对如图实验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该实验说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加热
D.该实验可以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答案】B
【解析】A、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实验无法证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装置中酒精灯加热,说明反应条件为加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尾气通到酒精灯处点燃,可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燃烧产生的热量充分利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6.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A. B.
C. D.
【答案】D
7.C、CO2和CO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关于C、CO2和CO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②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
③通过化学反应,三者可以按C→CO2?CO的方向转化;
④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所以一氧化碳可用做燃料;
⑥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性。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8.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操作方法
A
氧气(二氧化碳)
木炭
通过灼热的木炭
B
氯化铜溶液(氯化锌)
金属铜
过滤
C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
D
铜粉(氧化铜粉末)
稀盐酸
过滤、干燥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木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一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金属铜不能与氯化锌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氧化铜粉末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D。
9.学家在制备C60和碳纳米管时得到一种副产物,其外观类似泡沫、质地轻盈,由许多碳的原子团簇构成,被称为碳纳米泡沫(如图所示)。它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碳素材料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纳米泡沫是一种单质
B.碳纳米泡沫和碳纳米管属于同种物质
C.碳纳米泡沫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D.碳纳米泡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铜
【答案】B
10.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产物持续通入下列装置。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①、②装置可以互换 -
B.若③中停止加热,④中液体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
C.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D.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变成氧化铜
【答案】D
【解析】A、①、②装置互换后,对水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所以该实验中①、②装置不可以互换,故错误;
B、若③中停止加热,一氧化碳没有停止,④中液体不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故错误;
C、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是铜,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D、氧气不会进入装置,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被氧化,故正确。故选:D。
二、填空题(共30分)
11.(16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图中A、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某种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验满方法是 。
(2)实验室通常利用图中 装置的组合制取二氧化碳(选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如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②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二氧化碳过量,二氧化碳又会与碳酸钙、水反应生成易溶的碳酸氢钙[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含有氢氧化钙14.8 g的石灰水里缓缓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若生成10g沉淀,则通入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能为 (选填字母).
A.4.4g B.8.8g C.13.2g D.17.6g.
【答案】(16分,每空2分)
(1)2ClO32Cl+3O2↑(或2MnO42MnO4+MnO2+O2↑)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复燃,证明已收集满氧气
(2)BC CaCO3+2HClCaCl2+CO2↑+H2O
①C ②CO2+Ca(OH)2CaCO3↓+H2O CO2+CaCO3+H2OCa(HCO3)2 AC
12.(8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开始后,关闭2、打开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 ;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待蜡烛熄灭后,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是 。
(3)实验开始后,关闭1和3,打开2,观察E中现象,然后打开3,再观察E中现象,其不同之处是 。(注:D瓶溶液能吸收CO2)
【答案】(8分,每空2分)
(2)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热量
(3)关闭3时E中无现象,打开3时E中溶液变浑浊
13.(6分)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③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已知浓硫酸可以干燥气体,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酸性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 ;
(2)由③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 (不包括过量氧气);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
E、F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后
158.4g
361.2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
【答案】(6分)
(1)二氧化碳(1分)
(2)氮气(1分)
(3)氮气(2分)
(4)甲烷、一氧化碳、氮气(2分)
则CH4+2O2CO2+2H2O
44 18×2
x 1.8
x=2.2 g
但现在EF装置共增重4.4 g,所以C装置中有甲烷、一氧化碳两种气体燃烧。
所以该混合气体中有甲烷、一氧化碳、氮气。
你有什么收获,总结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