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一、选择题1、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 )A.1351年 B.1368年 C.1636年 D.1644年2、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3、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是设置了( )A.丞相 B.内阁 C.行中书省 D.厂卫特务机构4、“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高迎祥 D.努尔哈赤5、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A.西夏 B.后金 C.契丹 D.清朝6、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发生在清朝前期的是( )①戚继光抗倭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雅克萨之战 ④虎门销烟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7、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9、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A.重新统一了蒙古 B.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稳定了西藏政局 D.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10、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逐了殖民势力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巩固了清朝海防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材料二: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材料三:湖南某镇,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明代的什么情况?(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什么样的新发展?(4)三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BDDBB 6-8 ACDBA二、材料分析题(1)原产南;19世纪传入中国;甘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所以被推广;农业上有新的品种被广泛种植。(2)明代棉纺织业发达。(3)明清江南商业繁荣、城市兴起、人口众多。(4)表明明清时江南经济发达,农业、棉纺织业发展推动了商业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