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9 人口与地理环境【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题型解读考纲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1.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2.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3.根据资料分析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4.运用图表说明人口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5.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4.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人口问题及其对策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2.认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3.结合人口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解决不同人口问题的对策4.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剖析】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利弊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现代型(低低低模式)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压力减小,就业机会较多,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特别提醒】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2.5%)高(>1.5%)低(<1.0%)传统型高(>2.0%)低(<1.0%)高(>1.0%)现代型低(<2.0%)低(<1.0%)低(<1.0%)2. 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很快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影响加大对资源、环境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在增加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人口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2)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产力水平提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属现代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较低,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年增加人口总数仍较多,与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不同的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仍存在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但我国属“未富先老”,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有很大的区别,故今后应加强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贫困人口较多等,也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二、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用;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迁出积极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地区消极人才流失其他效应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和人种基因交流【拓展提升】我国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原因项目内容迁移规模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方向总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主要迁出地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主要迁入地广东、上海、北京等主要方式以自发流动为主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主要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题型示例】题型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例1、(2016?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5题。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答案】D【举一反三】(2015·福建文综,7~8)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答案 1.D 2.B【变式探究】(2014·江苏地理)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答案 1.B 2.C故A错;生育政策不变,则出生人口数量会持续下降,但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规模就不会下降,故B错;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与目前相比,开始有小幅上涨,且在2022年后出生人口数与目前相比少,这说明人口出生率并没有持续上升,故D错;而放开单独二孩与生育政策不变情况相比,出生人口数有所增加,故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所以C正确。【举一反三】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D (2)C题型2、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例2、?【2017江苏地理卷】?图7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14.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答案】13.A 14.B【解析】【举一反三】【2017江苏地理卷】?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图1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A.京→冀?B.闽→川?C.桂→黔?D.粤→湘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A.要素综合性?B.环境复杂性?C.空间邻近性?D.条件相似性【答案】1.D2.C【解析】【变式探究】(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3、4题。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答案】3.D 4.C 【举一反三】 (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1题。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错误;重庆市的人口迁出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答案 C【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5)下图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答案 B【举一反三】(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3~4题。3.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4.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答案 3.A 4.C【能力突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例1、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答案 (1)B (2)B【规律方法】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横坐标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该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在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形状,是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所属模式,性别比例,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2)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3)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泰国答案 (1)D (2)D (3)C专题09 人口与地理环境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读图完成1~3题。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答案】A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 B.放开二胎C.出生率持续较低 D.城市化水平提高【解析】图示东北老龄化系数2010年较2000年明显升高,说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以外的人口减少;结合选项可判断C正确,即出生率下降所致。【答案】C3.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解析】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一般表明该区域劳动力人口比重会增加;因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故B正确。【答案】B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完成4~5题。4.若我国人口进入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 )A.2010~2015年 B.2015~2020年C.2025~2030年 D.2030~2035年【解析】根据图示目前阶段6~10岁人口比重较高,则下一个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位于15~20年后,所以B正确。【答案】B5.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 )A.2020年 B.2028年C.2035年 D.2040年【答案】B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6~7题。6.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解析】我国流动人口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外出务工收益甚微,即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故回流至农村的乡镇企业,所以D正确。【答案】D7.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答案】B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8.有关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B.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C.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D.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解析】从图中读不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T2时期人口迁入率增加,因迁入的以青年人为主,因此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正确;T1时期人口迁出率大于迁入率,总量不断减少;T2时期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差值加大,机械增长加快。【答案】B9.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B.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C.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D.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答案】C人口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读“2010年浙江省衢州、丽水、金华、温州四市人口年龄中位数示意图”,完成10~11题。10.温州市人口年龄中位数远低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偏高 B.人口流动C.老年人口总数少 D.产业升级11.近年来,温州市大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的对外快速运输大通道,这将最先影响温州市的( )A.城市等级 B.服务范围C.产业结构 D.行政范围答案 10.B 11.B解析 第10题,据题干中信息可知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城市中只有温州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低于30岁,说明温州市人口趋于年轻化,说明外来青年务工人口迁入较多。第11题,城市等级与城市的人口规模有关,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比例关系,行政范围与国家规划有关,A、C、D项都与题意关系不大;而城市的服务范围会随着交通的发展而扩大,故B项正确。12.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体之一。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所以我国部分居民迁移到澳大利亚。推测我国的进城务工人员和迁移到澳大利亚的我国居民在下图中分别为(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③答案 C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下面“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3~14题。1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C.③D.⑥14.近年来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C.④D.⑤答案 13.C 14.D解析 第13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人们的生活水平高,所以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因此属于经济因素。第14题,近年来叙利亚因内战冲突,导致人口大量外迁。15.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压力小的农村,人口迁出使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人口迁入地区得到发展,综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D.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环境的影响更广泛答案 B16.读“某市市内跨区人口迁移流向分布示意图(下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迁移量大小)”,该市跨区人口迁移可能促使( )A.全市总人口减少B.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C.远郊区人口密度增大D.城市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答案 D解析 图示人口迁移仅限市内迁移,全市总人口没有减少,A错;近郊区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近郊区人口密度增大,B错;远郊区人口迁出大于迁入,人口密度减小,C错;该市跨区人口迁移可能使城市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D对。下图为“2009年中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17~18题。17.下列有关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10岁少年儿童人口的迁移量中国与美国相当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和子女团聚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为自南部向东北部D.我国人口迁移率峰值出现得比美国的早与农村早婚有关18.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C.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答案 17.D 18.A读图,回答19~20题。19.下列关于该城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C.该城市的人口迁入改变了当地产业结构D.迁入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这与该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关20.人口迁入对该城市的负面影响可能有( )①减轻了该城市的就业压力 ②制约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加剧了该城市的环境问题 ④加重了该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 19.A 20.D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这被称作“短板效应”,如图所示。若要使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回答21~22题。21.下列关于“木桶”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A.依据“木桶原理”,地球环境承载量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其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22.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其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B.其他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答案 21.B 22.C读表,回答23~24题。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地区年生物量(104t)可承载人口(104人)最大人口密度(人/km2)东北地区10510023000229长江中下游地区8860022000395台湾岛、海南岛224005600486西北地区85600850032青海、西藏100001000423.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某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24.表中“最大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A.警戒性 B.相对性C.差异性 D.临界性答案 23.B 24.A解析 第23题,表中信息反映的年生物量(资源)与可承载人口呈正相关,所以自然资源是影响某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主导因素。第24题,表中“最大人口密度”是一个警戒值,体现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25.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使社会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B.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C.促使人均GDP快速增长D.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答案 D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材料二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某教授称,十八大报告没有再提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要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表明中国不再只控制人口数量,而是同时关注人口素质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2006~201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示意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出生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人口的现状。(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该是什么?试说明你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答案 (1)我国人口总数多,人口增长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2)观点一: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理由: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社会负担、资源负担重。观点二: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理由: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观点三: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由: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不高,且老龄化现象严重。(3)特点:2008年之前呈上升趋势,2008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则会危及社会稳定。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主要从人口总数、人口增长情况、人口问题等角度分析。第(2)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是先增后减。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对社会稳定有较大的影响。2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甲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人口自然增长最慢的是________。(2)图示各省、市、自治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一般呈________(正/负)相关的关系,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________(正/负)相关的关系。答案 (1)上海 宁夏 上海 (2)江苏 人口基数(较其他省市)大 (3)上海老年人口偏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人口死亡率较高 (4)负 负28.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答案 (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疏。(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4)机械增长。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两点即可)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4)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分有利和不利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定的环境、社会问题。29.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下表为2010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情况和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流出流入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流动人口城乡构成乡村75.6%22.8%城市24.4%77.2%材料二 某年我国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1)概括我国目前人口流动呈现出的主要特点。(2)分析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地区带来的影响。答案 (1)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以青壮年男女为主(流动人口男性比重高于女性)。(2)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不利影响: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社会治安变差;流动人口管理困难;就业困难;环境问题突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案.doc 热点难点突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