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答案】C【解析】由图中关系可知:酶1失活后与有活性时相比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不同是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B正确;从图中可知,酶1只催化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C错误;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D正确。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分子是在基因的指导下、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一种酶催化化学反应的种类与其空间结构有关C.经高温处理的酶,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不会出现紫色D.酶与无机催化剂都通过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起催化作用【答案】B3.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提供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B.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C.酶适宜于在最适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最高活性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答案】D【解析】酶不能提供能量,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使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在最适宜条件下酶活性最高,体现了酶的作用条件的特点,B错误;最适宜温度条件下长期保存酶,酶的活性会降低、甚至失活,长期保存酶应该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保存,C错误;酶本身会分解,当酶分解时,属于反应底物,D正确。4.如图表示的是在有酶催化和无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有酶催化的化学反应B.E表示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该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ATP的合成D.该结果表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答案】B5.如图1表示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在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B.pH=c时,e点为0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答案】C【解析】pH=a时,酶的活性减弱,酶促反应速率减慢,O2量最大值不会改变,但是需要的时间长了,即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pH=c时,酶变性失活,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错误;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正确;底物(H2O2)量增加时,O2的最大值增大,反应所需时间延长,即e点上移,d点右移,D错误。6.如图所示为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和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影响乙曲线的因素是温度,影响丙曲线的因素是pHB.甲曲线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C.乙曲线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D.丙曲线中,G点时对应因素升高,酶的活性不能到达H点【答案】C7.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催化某反应后,生成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若①②③表示温度,则一定是①>②>③B.若①②③表示酶的浓度,则一定是①>②>③C.若①②③表示pH,则一定是①>②>③D.若①②③表示底物浓度,则一定是①>②>③【答案】B8.下图为pH对作用于同一底物的两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在两种不同的pH条件下,酶1活性可能相同B.将酶2由pH=9转移到pH=6的环境中,活性上升C.与酶2相比较,酶1更耐受碱性环境D.在任何温度条件下,pH=5时,酶1的活性高于酶2【解析】当pH=9时,酶2失活,pH下降,活性不能恢复,B错误;酶充分发挥其活性除pH外,还受温度影响,当温度较低或较高时,酶1、酶2活性均被抑制或失活,D错误。【答案】AC9.将牛奶和姜汁混合,能使牛奶凝固。某同学用煮沸过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在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结果如下表:温度( ℃)20406080100结果15 min后仍未凝固14 min内完全凝固1 min内完全凝固1 min内完全凝固15 min后仍未凝固根据以上结果,判断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新鲜姜汁中含有能使可溶状态的牛奶凝固的酶B.进一步测定最适温度,可设置60 ℃、65 ℃、75 ℃、80 ℃四个温度梯度C.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D.该实验说明酶需要适宜的温度,100 ℃时未凝固,是因为酶的活性已经丧失【答案】B【解析】新鲜姜汁能使牛奶凝固,且凝固时间受温度影响,可能是由于新鲜姜汁中含有使牛奶凝固的酶,A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60 ℃、80 ℃牛奶凝固所需时间较短,但设置实验时,温度梯度差要相等,B错误;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应该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C正确;该实验说明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100 ℃时未凝固,是因为酶的活性已经丧失,D正确。10.下列关于“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设定实验温度属于控制实验的自变量B.淀粉与淀粉酶应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后再混合C.可选用碘液或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D.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答案】C1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不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A.①② B.④⑤⑧ C.③⑤⑧ D.①③⑤【解析】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①错、③正确;酶只能在细胞内合成,②错;酶的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④错、⑤正确;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作用,⑥⑦错、⑧正确。【答案】C12.下列有关酶与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只能在生物体内起作用B.有些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C.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D.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解析】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都能起作用,A错误;当酶的本质是RNA时,组成元素与ATP相同,B正确;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度和分解速度都加快,ATP和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ATP的合成速度和分解速度相等,D错误。【答案】B1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ATP含有核糖结构,酶一定不含该结构B.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经高尔基体加工而成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D.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ATP的速率增加【答案】D14.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1中A、B两点,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明显降低直至失活B.图2中A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不发生光合作用C.图3中引起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是不一致的D.图4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分生组织,b阶段细胞比例会减少【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的变化,着重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图1中的温度在A时酶分子结构不改变,只是酶的活性较低,而温度在B时酶分子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较低,故A错误;图2中A点有机物积累量为0,表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而不是植物叶肉细胞内不发生光合作用,B错误;图3中BC段的变化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引起的,但DE段的变化是光照强度过低引起的,C正确;图4中,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其中a、c为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分生组织进行有丝分裂的时候,染色体数量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就是图4中的b或d阶段,D错误。【答案】C1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过程中并不都伴随有[H]的生成B.细胞分裂时ATP水解和合成都加快C.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ATP均在膜上进行D.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答案】C16.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不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B.离开活细胞的酶可以有催化能力C.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D.酶使反应物分子活化的能值提高【解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的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RNA的酶是由核糖核苷酸组成的,A正确;离开活细胞的酶(如消化酶)可以有催化能力,B正确;酶的分子结构决定酶的功能,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C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实现其催化作用,酶不能使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的值提高,D错误。【答案】D17.关于酶的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C.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时,可用碘液进行鉴定D.在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时,温度、酸碱度、实验的次数等都是自变量【答案】C18.某科研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酶液对大豆根和叶片组织进行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酶解时间/h原生质体产量(105/每克鲜重)原生质体活力/%根叶根叶根叶621.069.660.579.21241.1417.459.270.31661.4616.959.171.21881.2215.352.168.620101.3110.250.150.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豆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使用的酶液中含有多种酶,其中必需含有纤维素酶、果胶酶B.大豆根的相对最佳酶解时间是16 h,理由是 16 h的酶解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都较高C.大豆原生质体的产量先升后降的原因是在一段时间内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原生质体产量提高,酶解时间过长导致较早分离出的原生质体重新形成了新的细胞壁D.影响大豆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因素除了酶解时间外,还有酶浓度、酶解温度等【解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制备原生质体可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A正确;由表中的数据可知,16 h的酶解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都较高,所以大豆根的相对最佳酶解时间是16 h,B正确;酶解时间过长会导致较早分离出的原生质体破裂了,C错误;影响大豆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因素除了酶解时间外,还有酶浓度、酶解温度等,D正确。学#科网【答案】C1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20.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3%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找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方法观察结果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少而小2常温下加入Fe3+氧气泡稍多而小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极多而大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少而小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的作用条件温和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解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根据题目给出的四种实验方法和现象,应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如下:①比较1、2和3可知,加Fe3+比自然情况下分解产生氧气泡稍多,而加入新鲜的肝脏提取液,氧气泡多而大,说明肝脏提取液中含有强烈催化作用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显然是酶,同时说明酶具有高效性。②酶的催化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所以酶的催化条件具有温和性。③比较1、3、4可知,煮沸的鲜肝提取液已失去催化作用,说明高温使酶失活,这进一步说明酶催化条件的温和性。④由本题实验中只有H2O2溶液这一种,无法知道提取液中的酶能否催化其他反应,即无法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符合题意。【答案】C21.下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B.酶量减少后,图示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C.升高温度后,图示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答案】B22.下图甲表示细胞中ATP反应链,图中a、b、c代表酶,A、B、C代表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B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神经细胞吸收K+时,a催化的反应加速,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C.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可以选择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D.图乙中温度为m时比n时酶活性低,但温度为m时更有利于酶的保存【解析】图甲中A代表ATP,B代表ADP,C代表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DP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神经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而细胞中ATP与ADP之间是不断相互转化的,a催化的反应加速,c催化的反应也加速。由于H2O2不稳定,随着温度升高,H2O2分解加快,在研究酶活性与温度关系时,不能选择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答案】D23.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点麦芽糖酶的利用率相同B.若温度上升5 ℃,B点向下方移动C.减少麦芽糖量,C点的催化速率一定下降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解析】本题考查外界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还原糖的鉴定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识图能力。A点时由于底物麦芽糖量较低,所以酶利用率较B点低,A错误;图示为最适温度下的曲线图,所以再升高温度麦芽糖酶的活性将降低,B点向下方移动,B正确;一定范围内减少麦芽糖量,C点的催化速率可以不变,C错误;麦芽糖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二者都是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D错误。【答案】B24.下列生理过程中,会使ATP中高能磷酸键断裂的是( )A.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 B.线粒体内膜上水的合成C.细胞膜上水的渗透 D.核糖体上水的生成【答案】D25.为了探究Cl-、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实验步骤 12341%NaCl溶液/mL11%CuSO4溶液/mL11%X溶液/mL1蒸馏水/mL1pH 6.8缓冲液/mL11111%淀粉溶液/mL1111唾液淀粉酶溶液/mL1111A.3号试管加入的X物质是Na2SO4B.本实验结果可用斐林试剂鉴定C.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该酶的最适pHD.4支试管需在37 ℃恒温水浴一段时间【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和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3号试管加入的X物质是Na2SO4,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Na+、SO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斐林试剂中的Cu2+对本实验有干扰,B错误;加入pH 6.8缓冲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该酶的最适pH,C正确;4支试管需在37 ℃恒温水浴一段时间,目的是在最适宜温度下让反应有充足的反应时间,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正确。【答案】B26.细胞代谢中某种酶1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等C.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答案】A27.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A.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的气体速度加快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解析】气体量不再增加可能是H2O2被完全分解了。【答案】C28.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他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一(乳糖浓度为10%)酶浓度/%01245相对反应速率02550100200实验二(酶浓度为2%)乳糖浓度/%05102030相对反应速率025506565A.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B.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C.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D.实验二若温度升高10 ℃,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答案】B29.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分子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B.细胞缺氧时细胞质基质中不能合成ATPC.细胞代谢加快时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加快D.细胞中需要能量的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解析】ATP分子中的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T表示有3个磷酸基团,因此ATP是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A错误;细胞缺氧时,可通过无氧呼吸合成ATP,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细胞代谢加快时ATP与ADP之间的转化也加快,C正确;细胞中需要能量的活动,绝大多数是由ATP直接提供,D错误。【答案】C30.乳糖酶可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实验中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一(乳糖浓度为10%)酶浓度01%2%3%4%相对反应速率02550100200实验二(酶浓度为2%)乳糖浓度05%10%15%20%相对反应速率025506565A.实验一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B.实验一若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C.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D.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5℃,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答案】C31.谷物中淀粉酶活性是影响啤酒发酵产酒的重要因素。某科研小组为寻找啤酒发酵的优良原料,比较了小麦、谷子、绿豆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分析回答:①谷物的萌发:称取等量小麦、谷子、绿豆三种谷物的干种子,都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浸泡2.5 h,放入25 ℃恒温培养箱,至长出芽体为止。②酶提取液的制备:将三种谷物的干种子和萌发种子分别置于研钵中,加入石英砂和等量蒸馏水研磨、离心,制备酶提取液。③反应进程的控制:分别取②制备的酶提取液1 mL置于不同的试管中,加入1 mL1%的淀粉溶液,25 ℃保温5 min后,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保温5 min。④吸光度的测定:在试管中加入 、摇匀、加热,当溶液由蓝色变为砖红色后,用分光光度计依次测定各试管的吸光度。⑤酶活性的计算:将测定值与标准麦芽糖溶液吸光度比对,计算出淀粉酶活性,结果如下:名称小麦谷子绿豆未萌发谷物的淀粉酶活性/(U·g-1)0.02890.00940.0074萌发谷物的淀粉酶活性/(U·g-1)51.76450.0395(1)本研究的自变量是 、 。(2)步骤②中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 ;步骤③中立即将试管在沸水浴中保温5 min的作用是 。避免因吸光度测定先后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歩骤④“?”加入的试剂是 。(3)实验结果表明,谷物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 ,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实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应优先选择 作为啤酒发酵的原料。【答案】(1)谷物种类 谷物是否萌发(2)使研磨更加充分 使酶失活,使反应同时终止 斐林试剂(3)升高 使淀粉水解,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4)萌发的小麦种子32.萌发的小麦种子中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较耐热,但在pH为3.6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 ℃条件下15 min后失活。实验材料和用具:萌发的小麦种子、麦芽糖标准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水浴锅等。实验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梯度液。取7支干净的试管,编号,按表加入试剂后60 ℃水浴加热2 min。试剂试管号1234567麦芽糖标准液/mL00.20.61.01.41.62.0蒸馏水/mL2.01.81.41.0XYZ斐林试剂/mL2.02.02.02.02.02.02.0二:用萌发的小麦种子制备淀粉酶溶液。三: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70 ℃水浴15 min后迅速冷却。四:另取4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 mL 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各加2 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其中含有的少量麦芽糖)和蒸馏水,将4支试管40 ℃水浴10 min。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40 ℃水浴10 min。五: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 mL分别加入E、F试管,然后向E、F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结果分析:将E试管中颜色与步骤一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液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请分析回答:(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麦种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mL)。(3)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具体作用是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___________。(4)若要测定另一种淀粉酶的活性,则需在第________步骤进行改变。【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向E、F试管分别加入的是2 mL斐林试剂,并在60 ℃水浴条件下加热2 min。(1)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 ℃条件下15 min后失活,而本实验的步骤三中,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 ℃水浴中15 min,这样β-淀粉酶已经失活,但α-淀粉酶较耐热,仍具有生物活性,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2)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个试管中液体的总量要相等,则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0.6 mL、0.4 mL、0 mL。(3)实验中B试管起对照作用,具体作用是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4)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 ℃条件下15 min后失活。因此要测定另一种淀粉酶的活性,则需在步骤三进行改变,即排除α-淀粉酶的干扰。【答案】2 mL斐林试剂, 60 ℃水浴加热2 min后 (1)α-淀粉酶催化效率 (2)0.6 0.4 0 (3)是否存在还原糖 (4)三3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测定人参愈伤组织中ATP的含量,以研究人参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实验原理:荧光素在荧光素酶、ATP等物质参与下,进行反应发出荧光;用分光光度计可测定发光强度;当荧光素和荧光素酶都足量时,在一定范围时,ATP的含量与发光强度成正比。实验步骤:一、ATP的提取:称取一定量的人参愈伤组织,研磨后沸水浴10 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取上清液。二、ATP的测定:吸取一定量的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并注入适量的所需物质,在有氧等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ATP含量。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步骤一中的沸水浴处理,使酶的______被破坏而失活。(2)步骤二注入的物质中,属于反应物的是________;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能量转换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荧光素酶价格昂贵,为能准确测定出ATP的含量,又能节省酶的用量,学习小组探究了“测定ATP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实验结果如图。①学习小组配制了1×10-8 mol/L ATP标准液、70 mg/L荧光素溶液(过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进行实验。②结果表明: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E、F、G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不同,但发光强度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4)ATP测定对食品卫生监控有重要意义。食品卫生检验人员利用上述生物发光法测定某熟食品样品中细菌的ATP总含量,测算出了细菌的数量,从而判断食品污染程度。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的含量________。【答案】(1)空间结构(2)荧光素 化学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3)①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 mg/L荧光素酶②E ATP全部水解(或ATP数量限制)(4)大致相同(且相对稳定)34.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原理: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麦芽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因此可测出物质的相对含量。实验材料: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相同浓度的淀粉酶A和淀粉酶B溶液、水浴缸、温度计等。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组别 步骤 12345678Ⅰ、设置水浴缸温度/℃2030405020304050Ⅱ、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 min1010101010101010Ⅲ、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 min酶A酶A酶A酶A酶B酶B酶B酶BⅣ、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 min。 实验结果: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无关变量有 (至少写出2种)。(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酶A在20oC条件时活性较高B.酶A的活性小于酶B的活性C.酶B在40oC条件时活性较高D.大于50oC条件时,酶A部分失活(3)此实验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底物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温度、酶的种类 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2)C(3)不能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反应体系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4)在30~50℃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