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9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6.血糖调节(Ⅱ)。【重点、难点剖析】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判断(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①过程: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②特点:双向传导。a.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产生与传递(如下图所示)①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后膜,受体―→动作电位 ②特点: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细胞膜内外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①静息电位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②动作电位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3.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详细分析如下:(1)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2)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3)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4)CD段——静息电位恢复;(5)DE段——静息电位。二、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应用1.人与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2.动物激素间的纵向关系——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如下图所示:注: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特别提醒】(1)在各类激素中,性腺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均为固醇类;垂体、胰岛、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均为蛋白质或多肽,肾上腺髓质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在探究实验时,三类激素注射均可以,但蛋白质或多肽类不能饲喂(口服)!(2)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进而影响体温;肾上腺素是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因此又有“应激激素”之称。(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和垂体分泌的相应促激素的影响,但要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调节。三、激素功能及其应用1.常见实验验证激素功能的方法激素方法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饲喂法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蝌蚪迅速发育成小青蛙摘除法手术摘除小狗甲状腺,小狗发育停止;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成年狗出现行动呆笨、精神萎靡、代谢中氧消耗量显著降低、产热量减少等现象生长激素切除法切除小狗的垂体后,小狗生长立即停滞注射法对其每天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可逐渐恢复生长性激素割除法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阉割后,会逐渐丧失各自的第二性征移植法把公鸡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体内,该母鸡就会逐渐长出公鸡的鸡冠和长的尾羽,并且具有公鸡那种好斗的特性胰岛素注射法给饥饿18~24 h后的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不久,小白鼠出现惊厥的低血糖症状,皮下注入50%的葡萄糖溶液抢救,可以恢复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给人工养殖的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的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2)让蝌蚪发育成一只小青蛙的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3)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易驯良,利育肥。(4)给牲畜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生长,缩短生长周期。【题型示例】题型一 神经系统的调节 例1. (2017年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答案】D 【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解析】选B。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故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故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故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故D项正确。【变式探究】(2016上海卷.7)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A. 灯光刺激+食物 B. 仅食物C. 声音刺激+食物D. 仅灯光刺激【答案】A【解析】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失。【举一反三】(2015·福建卷,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答案】 (1)缺氧时间(2)外 降低(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变式探究】(2014·安徽卷,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与,故A错。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故B错。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故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延髓,故D错。【答案】C【变式探究】(2014·海南卷,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C题型二 激素的调节例2. (2017年海南卷,11)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机体产热增加B.体重快速增加C.进食量明显增加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答案】B【解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变式探究】 (2016·高考全国甲卷)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变式探究】(2016·高考天津卷)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如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据图回答:(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信号的转变。(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图中反射弧可以看出,脑部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此过程中松果体属于效应器;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2)褪黑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在HPG轴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LH(一种促激素)。LH作用于睾丸可促进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HPG轴中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若血液中LH含量增多,LH会促进睾丸分泌雄激素,雄激素含量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所以血液中GnRH含量减少。【答案】(1)松果体 电 化学(2)体液(或激素) 垂体(3)降低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举一反三】(2015·浙江卷,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答案】D【变式探究】(2015·江苏卷,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答案】D【变式探究】(2015·海南卷,27)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 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2)Na+可与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识记,难度较小。(1)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同,红细胞放入其中之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量相等,所以细胞的形态不会改变。(3)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HCO HPO,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人体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4)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答案】(1)不会(2)HCO HPO 7.35~7.45(3) 内流 电位变化题型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例3. (2016江苏卷.26)(8分)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Na+/K+比接近。(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5) 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答案】(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3)传出神经、效应器(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解析】(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 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2)将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举一反三】(2015·北京卷,29)为了探究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作用于突触________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量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内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______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______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小段RNA用________(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________(多选,只填序号)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______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答案】(1)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单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次数减少(3)溶剂M acf 溶剂M、小RNA核苷酸的数量和种类【变式探究】(2014·浙江卷,31)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②洗去H2SO4,再用1% 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答案】(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思路预测结果结果的原因分析①是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②否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③是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④否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题型四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例4.(2015·重庆卷,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 mol·L-1)胰岛素1.75.0~20.0(m IU·L-1)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该个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用于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该个体胰岛素含量较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人,B、D错误。【答案】C【变式探究】(2015·天津卷,3)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离培养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答案】B【变式探究】(2014·海南卷,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解析】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A错误;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B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促进其对原尿中的水进行重吸收,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之间相互拮抗,D正确。【答案】A题型五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及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的应用例5.(2015·海南卷,17)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答案】B【变式探究】(2014·海南卷,1)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控,D正确。【答案】C【变式探究】(2015·安徽卷,30)右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1)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________关系。若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将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b的分泌。(2)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a促进细胞c分泌。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是将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3)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_______分化。【答案】(1)拮抗 促进 (2)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 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 (3)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4)T细胞题型六 动物激素调节相关生理实验例6.(2015·课标卷Ⅰ,30)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变式探究】(2015·四川卷,8)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________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________性。(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①胃泌素通过________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________。(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实验操作4小时胃液分泌量1假饲+++++++++2切除胃窦,再假饲+3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4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________调节的结果。②步骤3的目的是________。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________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________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答案】(1)非特异性 专一(2)①体液 反馈调节 ②神经递质(3)①神经 ②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③体液 ④神经-体液 大于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解析】选D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但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2.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没有发生物质的交换B.神经纤维上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是因为K+外流和Na+内流【解析】选C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物质交换一直进行,K+外流使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兴奋时,Na+内流使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一致,与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相反。3.下列有关健康人神经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年人能有意识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神经调节参与血糖调节时需要通过垂体C.婴儿尿床,但婴儿的脊髓骶部的排尿中枢正常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依赖膜蛋白4.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B.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C.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D.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解析】选C 人体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有的可作用于全身细胞,通过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相关信息,与神经调节比较,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促胰液素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可促进胰液分泌的重要激素。胸腺作为内分泌腺,分泌胸腺激素,作为免疫器官,与T细胞形成相关。5.如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C.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解析】选C 图甲电表测定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6.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1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效应器F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B.针刺手指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所以针刺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C.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一种递质,与②上的受体结合,可能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D.某人体内一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舒张,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7.下表是某患者血液中激素水平检验报告单的部分内容,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检验名称结果单位参考范围甲状腺激素98.5pmol/L9.01~19.5促甲状腺激素0.09pmol/L0. 35~4.94A.患者的细胞代谢速率高于正常水平B.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C.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D.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可能是缺碘造成的【解析】选D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垂体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去甲肾上腺素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C.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D.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9.大熊猫常被作为友好使者运送到国外。在被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皮质醇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B.激素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只有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含量先下降再恢复【解析】选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的过程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属于神经调节;图中M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属于体液调节;皮质醇可以作用于相应的组织细胞起作用,也可以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进行负反馈调节;大熊猫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10.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处理心率(次/min)正常情况90阻断副交感神经180阻断交感神经70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解析】选C 由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心脏搏动减慢;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心脏搏动加快。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而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幅度相对较小,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支配占优势。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阻断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可传递兴奋,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11.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的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B.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大鼠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惊恐,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12.下列关于高等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临床发现大脑S区受损伤,该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B.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均与人的生长发育有关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激素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解析】选A 人大脑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谈话。13.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B.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C.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膜内K+/Na+的值增大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相同【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可知,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损伤信号刺激神经干细胞,使神经干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Na+大量流入细胞内,则细胞内K+/Na+的值减小。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也是胞吐。14.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其他结构完好),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排尿量增加 B.体温维持恒定C.细胞代谢速率变慢 D.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解析】选B 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下丘脑被破坏后,尿量增加;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被破坏后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下丘脑被破坏后,体温不恒定,小鼠体内酶的活性也会受到影响,细胞内代谢速率会变慢;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有下丘脑和垂体两种途径,下丘脑被破坏后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15.有些鱼类体色调节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鱼的眼和松果体中分布有光感受器B.鱼类体色的变化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联系肾上腺细胞与黑色素细胞间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D.肾上腺素传送到体表黑色素细胞是通过体液运输的【解析】选C 肾上腺素属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黑色素细胞,不属于神经递质。16.如图是下丘脑参与的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下丘脑垂体性腺靶细胞A.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B.GnRH的特异性受体的本质是位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脂C.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D.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17.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B.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C.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D.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解析】选B 由题干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才导致突触前抑制现象,推测突触前抑制过程中释放的应是兴奋性递质。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了抑制性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突触后抑制过程中能正常释放递质,因此在突触间隙中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18.脑啡肽是脑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镇痛作用。如图表示a、b、c三个神经元之间构成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X处给予一定刺激,该处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a神经元传至结构①和②处会出现相同的信号转换C.c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脑啡肽与结构①上的特定受体结合,抑制③释放神经递质D.③中的物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19.如图1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2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分别刺激图1中的①、②,不会都引起肌肉收缩B.刺激图1中②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刺激图2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D.刺激图2中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解析】选C 刺激图1中的①时,神经纤维能将兴奋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直接刺激肌肉也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图1中的②时,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刺激图2中c点时,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向左传递,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而兴奋向右传导时,能引起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图2中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20.γ-氨基丁酸能导致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QX-314与辣椒素同时注射起到麻醉的作用(单独注射不会通过细胞膜,作用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A.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抑制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B.γ-氨基丁酸可能具有镇静神经、抗焦虑的作用C.QX-314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D.QX-314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相同21.如图是体育运动与蛋白质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_______。(2)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________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3)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________激素增多,促进________________重吸收水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4)下图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①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②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同时机体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途径加强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答案】(1)神经递质 表达(转录和翻译) (2)受体 减少 (3)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4)①增加 肝细胞 ②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2.人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多种激素的调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中午吃饭过咸,尿量减少,是因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使得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促进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2)肾上腺髓质细胞可分泌肾上腺素,其分泌活动受到内脏神经的支配,此过程为调节方式1,同时肾上腺髓质细胞还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此过程为调节方式2。调节方式1为________调节,肾上腺髓质属于______。这两种调节方式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生理效应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肾上腺素可与骨骼肌细胞、心脏细胞、肝细胞等多种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作用较广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通透性 神经—体液调节 (2)神经 效应器 不同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23.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实验组号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 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Ⅰ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Ⅱ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 min后6565Ⅲ10 min后5025Ⅳ15 min后400(1)第Ⅰ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75 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 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识别。(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作用。(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为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降糖药 B.麻醉药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答案】(1)低 胞吐 神经递质 物异性受体 (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 抑制 (3)b、c、d (4)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24.褪黑激素是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该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熟、抑制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松果体细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羟色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5-羟色胺,夜晚分泌褪黑激素。如图是褪黑激素在养鸭场提高母鸭产蛋量的应用。请回答:(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属于________。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含有的突触最多。(2)推测褪黑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3)若要促进母鸭性成熟,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动物实验的研究中表明,褪黑激素具有提高哺乳动物体内免疫细胞数量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褪黑激素可以抗肿瘤是因为其能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卫、________________功能。【解析】(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为效应器。在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含有的突触最多。(2)据题干信息可知,褪黑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因此推测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抑制。(3)据题干信息可知,黑暗条件下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多,抑制母鸭性成熟,因此要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人工延长对母鸭的光照时间,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促进卵巢的发育。(4)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答案】(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抑制 (3)对母鸭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促进卵巢的发育 (4)监控和清除25.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2)运动中的肌肉细胞所需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来提供的。如果这样还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则可通过________过程进行补充。后一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可在________内被还原成________,进而造成肌肉酸痛。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增加,使血糖含量快速升高。(3)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时,可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和汗液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4)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会使____________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5)长时间跑步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________。(6)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_______分化。【答案】(1)神经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ATP 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乳酸 肾上腺素 (3)舒张 下丘脑 (4)内环境(细胞外液)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5)大脑皮层 (6)T细胞26.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种神经元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图2是图1中丁部位的放大图。图3表示神经元某部位受刺激前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图1中,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甲神经元与乙神经元组成的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2)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乙神经元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的膜电位_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3)图2中A测量的电位是________,与图3中______点的电位对应,其产生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4)若抑制甲神经元膜的Ca2+通道,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是否能够测到如图3所示电位变化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兴奋 抑制 发生 (3)静息电位 C K+外流 (4)不能。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其神经递质不能释放,不会使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27.研究者发现,人体鼻腔中的嗅觉细胞(又称嗅觉神经元)产生了特化结构——纤毛,这些纤毛表面存在蛋白A,该蛋白能和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结合。(1)产生嗅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________。嗅觉神经元特化产生的纤毛是一种细胞突起,该种突起属于嗅觉神经元的________。为嗅觉神经元产生兴奋供能的细胞结构主要是________。(2)研究者只针对嗅觉细胞进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控制蛋白A的所有基因。这样做明显缩小了研究范围,因为嗅觉细胞已经发生________,控制蛋白A的基因会在这些细胞中________,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嗅觉细胞。(3)研究者发现人类能够辨别的气味约1万种,蛋白A却仅有1 000种,控制蛋白A的基因在每个嗅觉细胞只表达一种。由此推测,蛋白A作为细胞膜上的________可与挥发性有机物结合,它们需要______才能共同识别某一种气味,产生兴奋,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从而使人类对多种多样的气味形成不同的嗅觉。(4)嗅上皮是由嗅觉细胞组成的,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34倍,由此可知,狗比人类嗅觉灵敏度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感受器 树突 线粒体 (2)(细胞)分化 选择性表达 (3)受体 相互组合 (4)狗的嗅上皮面积大于人类;嗅觉细胞(或蛋白A、受体)数量和种类多,识别不同气味的受体组合方式多28.(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的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1)刺激强度与兴奋有何关系,现有两种假设:假设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假设2: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 图1 图2图3①在坐标图1中画出上述假设1、假设2相对应的实验结果。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2),分析实验结果你认为上述两种假设中符合事实的是________。(2)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图3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3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________。【答案】(1)①如图 ②假设2(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案.doc 热点难点突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