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实验操作不当一般情况下不能达到预期结果,但有的实验或调查若能及时调整也能完成。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提取光合作用色素实验中,如发现滤液颜色太浅,可往滤液中再添加适量CaCO3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时,如发现试管中溶液pH为0.9时,可调至中性C.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如发现样本太少,可扩大调查范围,已获得原始数据不能再用D.鉴定蛋清中蛋白质时,发现只有斐林试剂的甲、乙液,可减少滴加斐林试剂乙液的量【答案】D【解析】CaCO3可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滤液中再添加无效,A错误;唾液淀粉酶在pH为0.9强酸下会不可逆地变性失活,再调回中性也不能恢复,B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扩大调查范围后,原来的数据可以继续用,C错误;鉴定蛋清中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都是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但是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较低一些,故D正确。2.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藻细胞中的带状叶绿体 ②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③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④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作用相同 ⑤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的蓝色反应,不需加热⑥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 D.③④⑥【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B.观察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活动程序包括低温诱导、解离固定、漂洗、染色、制片等C.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D.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时,琼脂块体积是自变量,NaOH扩散速度是因变量【答案】B【解析】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中并未证明引起弯曲生长的是生长素,A错误;观察根尖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实验中,首先进行低温诱导,然后再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是分离色素的原理,C错误;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时,NaOH扩散的深度为因变量,D错误。4.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B.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答案】C 5.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CO2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B.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答案】A【解析】小鼠吸入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O2,所以呼出的CO2会含有18O,同时H218O还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A错误。6.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同位素标记法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模型建构法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⑤分离各种细胞器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而不是差速离心法,⑤错误。7.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 B.A>B>CC.A>C>B D.无法确定 8.下列有关验证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探究实验题目实验设计思路A验证渗透作用发生需要半透膜B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C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D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发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的染料分别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结果:两种细胞融合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解析】选D 选项A,验证渗透作用发生需要半透膜,则实验变量是有无半透膜,所以对照组使用纱布封口,实验组使用半透膜封口,看液面是否上升。选项B,利用质壁分离及复原来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是将待测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看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为活细胞。选项C,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相应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底物是否被分解,对照组添加等量的蒸馏水。选项D,实验设计思路是验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易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①蛋白质鉴定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后再加入到样液②还原糖鉴定时,需要进行水浴加热③淀粉鉴定时,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④鉴定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可直接将重铬酸钾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 蛋白质的鉴定需要双缩脲试剂,该试剂在使用时要先加NaOH溶液然后加CuSO4溶液,①错误;还原糖的鉴定要用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能看到砖红色沉淀,②正确;淀粉的鉴定要用碘液,不需要加热,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③正确;鉴定酒精需要使用酸性的重铬酸钾,④错误。10.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NAA进行如下实验:分组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枝条10个,带芽10个,带芽10个,带芽10个,无芽浸泡下端5×10-5 g/mL的NAA溶液10 min5×10-1 g/mL的NAA溶液10 min清水10 min清水10 min扦插扦插于潮湿的沙土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生根较多几乎不生根生根较少几乎不生根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丙组的芽能产生NAA促进扦插枝条生少量的根B.丁组由于缺少激素来源,故扦插枝条几乎不生根C.由本实验可看出高浓度的NAA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由本实验不能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 11.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解析】选C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将实验植物作饥饿处理,避免植物自身原有的有机物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将每一组温度都控制在37 ℃,是控制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影响;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这是设置自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淀粉的量也影响实验的结果,属于无关变量,需要控制,即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12.下列实验中不是依据对照原理设计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解析】选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的是数学模型的方法。13.甲研究小组利用小鼠做胰岛素功能验证实验,乙小组做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根影响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小组应将小鼠分为两组,分别注射胰岛素和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症状即可B.甲小组除将小鼠分为两组外,在分别注射胰岛素和生理盐水前应分别观察两组小鼠生理状况并测定血糖浓度C.乙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时,可以省去用蒸馏水处理这一组D.乙小组设计的不同浓度生长素为自变量,其他变量如温度应相同且保持在5 ℃ 14.某研究小组对“紫外线辐射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结果如下表:培养皿编号12345紫外线辐射剂量(J/m2)0.20.8X2.02.6实验后的酵母菌数量(×106个/mL)272614106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表中X的值应为1.4,各实验组的紫外线辐射剂量应保持相同的剂量梯度B.该实验中1号培养皿是对照组,2~5号培养皿是实验组C.在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紫外线辐射剂量、紫外线辐射时间等D.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紫外线主要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的【解析】选A 该实验通过相同剂量梯度的紫外线处理实现了相互对照;紫外线辐射剂量是自变量;本实验没有说明酵母菌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故通过本实验不能获得“紫外线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的”这一结论。15.如图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图解,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淀粉遇碘液变蓝,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加热B.B组是对照组,A、B两组对照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C.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分解者,其分解能力强弱与温度有关系D.若A1与B1试管均出现蓝色,原因可能是土壤浸出液与淀粉糊混合处理时间过长 16.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大鼠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如下:若干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2组。对甲组大鼠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滴注等量的0.9% NaCl溶液,从滴注开始测定2 h内大鼠的耗氧量并记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预计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为甲>乙B.实验时甲组应选用雌性大鼠,乙组应选用雄性大鼠C.实验设计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D.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脉注射【解析】选B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因此,甲组大鼠的耗氧量应大于乙组;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是无关变量,在控制无关变量时,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甲乙两组的无关变量应控制在同一水平,因此,甲乙两组大鼠的性别应相同;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因此,也可以用饲喂法进行实验。17.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培养基中的添加物MRSA菌1100 μg/mL蛋白质H生长正常220 μg/mL青霉素生长正常3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质H死亡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的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18.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下列对该实验的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与结论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实验步骤预期结果与结论①取两只健康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③把甲鼠置于0 ℃环境中,把乙鼠置于25 ℃环境中作为对照④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A.步骤①取材不当,应取若干只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同的成年小白鼠B.步骤②还应测量小白鼠的初始体温,以便和步骤④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C.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将两组小白鼠均置于25 ℃环境中进行实验D.预期结果与结论和实验目的不对应,应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进行描述【解析】选C 一般情况下,用活体做实验时,为避免因个体死亡或个体差异等情况而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或出现误差),常选取多个相同状况的个体进行研究;本实验的观测指标为小白鼠体温的变化,所以,在实验开始时要测量小白鼠的初始体温,以进行比较分析;本实验的单一变量应为下丘脑是否破坏,由步骤③可知,本实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但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实验应在0 ℃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唯一,应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和结论进行分项描述,本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而题中结果和结论的描述方式为验证性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描述方式。19.以三组形态、大小、长势相似的豌豆幼苗为材料,用设施相同的塑料薄膜温室、供气的CO2钢瓶若干等进行实验,以研究不同浓度CO2对豌豆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实验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避免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的变量设置应相同且适宜B.A组幼苗可直接放在大气中,B、C组必须放在塑料薄膜温室中以控制CO2浓度C.随着CO2浓度升高,豌豆幼苗还原糖和Rubisco酶的含量也有所增加D.据图可知,有利于豌豆幼苗度过干旱环境的条件是较高CO2浓度 20.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提取分离出对细菌X免疫过的小鼠甲和未对细菌X免疫过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分别注入四组未接触细菌X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注入等量的细菌X,得到如下实验结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Ⅲ组和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出小鼠对细菌X的免疫为细胞免疫C.Ⅱ组与Ⅳ组相比,可知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D.由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说明细菌X生活在小鼠的内环境中【解析】选D 由题干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经过细菌X的免疫,因变量是处理后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4组实验中,没有经过细菌X免疫处理的Ⅲ、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图示结果可知,经过细菌X免疫的甲鼠中的T细胞能够有效消灭细菌,而经过免疫的血清中的抗体和没有经过免疫的血清都不能有效地抑制脾脏中细菌的繁殖,由此推知,细菌X生活在脾脏细胞内,小鼠对细菌X的免疫为细胞免疫。21.实验人员以水蚤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酒精对心率影响的相关实验,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水蚤的心率是指心跳次数/10 s,所选用的水蚤在清水中每10 s心跳47次左右)。方法步骤:取若干个凹面载玻片,加入少许脱脂棉,分别加入10%、15%、20%的等量酒精,每个浓度的酒精中放入①________作为观察样本。在滴加酒精后0.5 min、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6 min、7 min、8 min观察水蚤心率一次,②________,结果如图。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补充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应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一致,如放养水蚤的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在滴加酒精0.5 min时观察,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其他各组相比,20%的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随时间变化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多个数目相等的水蚤 记录数据并取平均值 (3)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 (4)①水蚤心率加快,并且随酒精浓度的升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②心率上升快、心率下降也快22.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气孔关闭。某蚕豆品种有矮化特性,于上午9:00采摘生长状况相同的该种蚕豆植株叶片,分别做相应处理。然后撕取下表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闭情况。结果如表所示:组号叶片处理完全开放气孔数(%)半开放气孔数(%)关闭气孔数(%)①黑暗条件下处理4 h0.02 g/mL NaHCO3溶液01783②0.03 g/mL NaHCO3溶液00100③光照条件下处理4 h0.02 g/mL NaHCO3溶液503614④0.03 g/mL NaHCO3溶液80146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达到实验目的,上述实验还应增加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表中数据用柱形图表示光照条件下NaHCO3溶液对气孔开闭影响的实验结果。 【答案】(1)探究NaHCO3溶液、光照对蚕豆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 (2)光照、黑暗条件下在清水中处理叶片 (3)如图所示 23.低温和高温均会导致植物细胞受伤害,为了探究高温和低温对小麦的伤害,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原理:不良条件如高温、低温等常能伤害植物细胞的结构而使膜的通透性增大,结果细胞内容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温度及各种杂质都会影响测量结果),膜的通透性变化愈大,表示受伤愈重,抗逆性愈弱。(2)实验材料:小麦幼苗30株。(3)仪器与药品:电导仪、冰水、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等。(4)分析变量,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5)实验步骤:第一步:取小麦幼苗30株,去除残留胚乳,用________对小麦幼苗反复冲洗三次;第二次: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20 mL蒸馏水,编号为1、2、3;第三步:将30株小麦幼苗均等置于1、2、3号小烧杯中;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步:40分钟后取出,并去除小烧杯中的幼苗;第六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分析:①实验第一步中处理幼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空气中的CO2会溶于蒸馏水中,从而给实验带来误差。为了校正这种因素带来的误差,请利用现有材料对实验进行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预期实验结果: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低温和高温会对小麦细胞造成伤害;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低温和高温不会对小麦细胞造成伤害。 【答案】(4)温度 膜的通透性(或外界溶液的电导度) (5)第一步:蒸馏水 第四步:将1、2、3号小烧杯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中(或将1号小烧杯置于冰水水浴中,2号小烧杯置于室温下,3号小烧杯置于45 ℃的恒温水浴中) 第六步:使小烧杯中的溶液恢复至室温,用电导仪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6)①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②设计不放小麦幼苗的空白对照组,并编为4号,然后在室温中放置一段时间,其他条件相同 (7)①低温和高温组的电导度大于常温组 ②低温组、高温组、常温组电导度相当24.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有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问题: (1)经图1操作后,在显微镜下可见液泡变________,颜色________。如果将图1中蔗糖溶液换成比细胞液浓度适当大一些的氯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2所示),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__________。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__________。(3)图4是在图3的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和具体名称)部位观察到的。图4中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________上,________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1)小 加深 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 (2)深 高 (3)③分生区 赤道板 乙25.模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回答有关问题: (1)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________(填“自”或“因”)变量。(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的实验中,提供的试剂有清水、10%的蔗糖溶液、30%的蔗糖溶液三种,试剂瓶上没有标签,制成的渗透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则烧杯与漏斗中的液体可能分别是清水与30%的蔗糖溶液,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模拟实验说明细胞膜是一种________膜。(3)豌豆豆荚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请分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若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模拟其遗传方式时,选购小球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用有色的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应准备________种颜色的小球。用A桶来代表雄性个体,用a桶来代表雌性个体。在A、a两桶内各放入代表Y(黄色)、y(绿色)的小球,其中两种小球的数目应________。③取球的过程中,要闭上眼睛,同时取球,其目的是要保证________________。④如果某同学按照正常方法取球,但是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差异较大,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从理论上推测,实验最后的结果中Y配子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1)自 (2)清水与10%的蔗糖溶液、10%的蔗糖溶液与30%的蔗糖溶液 半透(答“选择透过性”错误) (3)①小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 只有这样,用手抓球时才具有随机性,更能表示配子结合时的随机性,尽量避免人为误差 ②2 相同 ③实验的随机性 ④实验重复的次数少(桶内小球没有充分混合或抓取后的小球未放回桶内) ⑤1/226.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检测因变量的指标。(2)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于是活动小组又进行________(填“对照”“对比”或“重复”)实验,得到与上图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查阅资料后发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分解的。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pH 单位时间(1 h)淀粉剩余量 (2)重复 淀粉酶 盐酸 小于 pH为3条件下,盐酸也能催化淀粉水解 (3)1 h后,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27.研究人员用同种小鼠进行了某种药制剂、四环素对肝脏脂肪含量影响的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分析回答:组别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进行如下处理在第11天测量并计算每组小鼠肝脏脂肪的平均含量/(mmol·L-1)连续11天每天喂下列试剂同时第8天至第11天每天腹腔注射下列物质甲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等体积生理盐水0.49乙组等体积生理盐水0.025 mmol四环素6.51丙组中药制剂(0.05 g)0.025 mmol四环素4.74丁组中药制剂(0.10 g)0.025 mmol四环素4.52戊组中药制剂(0.15 g)0.025 mmol四环素4.10(1)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________染液染色后加以判断。(2)请拟定实验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组和乙组对照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表实验结果可得出中药制剂对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增加量有________作用。(4)研究人员认为,还需要观察中药制剂单独使用时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请完善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①步骤一:按上表所示的实验设计的要求增加3组小鼠,并编号。②步骤二:这3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0.05 g、0.10 g、0.15 g的中药制剂共11天。同时在第8至11天注射________,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③步骤三:测量并统计实验结果,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上表的________组的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解析】(1)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橘红色,因此,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2)根据题干文字信息可知本实验题目。 (4)②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独使用中药制剂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所以还要增加3组小鼠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0.05 g、0.10 g、0.15 g的中药制剂,共11天。同时在第8至11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②步骤二中需要“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其原因是保持单一变量,避免无关变量不适宜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③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甲组(只注射生理盐水)做对照,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2)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3)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 降低(或抑制)(4)②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③甲28.下面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相关问题:组别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目的A杨树根的永久装片高倍镜的使用B新鲜的菠菜叶片无水乙醇(丙酮)、SiO2、层析液观察叶绿体中的色素C糖尿病的尿液斐林试剂观察特定颜色D洋葱根尖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A组实验中用同一个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细准焦螺旋,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视野最暗的是________。 (2)B组实验中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表示B组实验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离结果示意图。其中色素带c是________,呈现为________色。 (3)C组实验观察到特定的颜色是________,用正常人的尿液重复实验观察到的颜色是________。(4)做D实验时,主要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呈________形;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模式图,下列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1)D (2)CaCO3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叶绿素a 蓝绿色 (3)砖红色 蓝色 (4)正方 ADBC29.下图是探究pH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肝脏研磨液可以用__________来代替。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外,本实验哪些是无关变量(答出主要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验证酶的高效性,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应如何改进(请写出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3)能否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温度影响酶的活性?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4)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答案】(1)H2O2酶 H2O2溶液的量、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反应时间等 (2)增加对照组,将肝脏研磨液换成FeCl3溶液 (3)不能 H2O2在高温下本身能分解 (4)蛋白质或RNA 3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中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甲 乙(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3个)。(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步骤]①将________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的变化。[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答案】(1)有无氧气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任意写出其中3个即可)(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3)[实验步骤]①等量 ②(两侧)液面[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①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②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③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 1.实验操作不当一般情况下不能达到预期结果,但有的实验或调查若能及时调整也能完成。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提取光合作用色素实验中,如发现滤液颜色太浅,可往滤液中再添加适量CaCO3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时,如发现试管中溶液pH为0.9时,可调至中性C.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如发现样本太少,可扩大调查范围,已获得原始数据不能再用D.鉴定蛋清中蛋白质时,发现只有斐林试剂的甲、乙液,可减少滴加斐林试剂乙液的量【答案】D【解析】CaCO3可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滤液中再添加无效,A错误;唾液淀粉酶在pH为0.9强酸下会不可逆地变性失活,再调回中性也不能恢复,B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扩大调查范围后,原来的数据可以继续用,C错误;鉴定蛋清中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都是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但是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较低一些,故D正确。2.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藻细胞中的带状叶绿体 ②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③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④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作用相同 ⑤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的蓝色反应,不需加热⑥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 D.③④⑥【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B.观察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活动程序包括低温诱导、解离固定、漂洗、染色、制片等C.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D.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时,琼脂块体积是自变量,NaOH扩散速度是因变量【答案】B【解析】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中并未证明引起弯曲生长的是生长素,A错误;观察根尖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实验中,首先进行低温诱导,然后再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是分离色素的原理,C错误;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时,NaOH扩散的深度为因变量,D错误。4.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B.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答案】C 5.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CO2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B.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答案】A【解析】小鼠吸入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O2,所以呼出的CO2会含有18O,同时H218O还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A错误。6.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同位素标记法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模型建构法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⑤分离各种细胞器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而不是差速离心法,⑤错误。7.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 B.A>B>CC.A>C>B D.无法确定 8.下列有关验证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探究实验题目实验设计思路A验证渗透作用发生需要半透膜B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C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D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发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的染料分别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结果:两种细胞融合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解析】选D 选项A,验证渗透作用发生需要半透膜,则实验变量是有无半透膜,所以对照组使用纱布封口,实验组使用半透膜封口,看液面是否上升。选项B,利用质壁分离及复原来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是将待测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看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为活细胞。选项C,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相应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底物是否被分解,对照组添加等量的蒸馏水。选项D,实验设计思路是验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易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①蛋白质鉴定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后再加入到样液②还原糖鉴定时,需要进行水浴加热③淀粉鉴定时,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④鉴定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可直接将重铬酸钾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 蛋白质的鉴定需要双缩脲试剂,该试剂在使用时要先加NaOH溶液然后加CuSO4溶液,①错误;还原糖的鉴定要用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能看到砖红色沉淀,②正确;淀粉的鉴定要用碘液,不需要加热,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③正确;鉴定酒精需要使用酸性的重铬酸钾,④错误。10.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NAA进行如下实验:分组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枝条10个,带芽10个,带芽10个,带芽10个,无芽浸泡下端5×10-5 g/mL的NAA溶液10 min5×10-1 g/mL的NAA溶液10 min清水10 min清水10 min扦插扦插于潮湿的沙土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生根较多几乎不生根生根较少几乎不生根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丙组的芽能产生NAA促进扦插枝条生少量的根B.丁组由于缺少激素来源,故扦插枝条几乎不生根C.由本实验可看出高浓度的NAA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由本实验不能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 11.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解析】选C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将实验植物作饥饿处理,避免植物自身原有的有机物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将每一组温度都控制在37 ℃,是控制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影响;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这是设置自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淀粉的量也影响实验的结果,属于无关变量,需要控制,即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12.下列实验中不是依据对照原理设计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解析】选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的是数学模型的方法。13.甲研究小组利用小鼠做胰岛素功能验证实验,乙小组做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根影响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小组应将小鼠分为两组,分别注射胰岛素和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症状即可B.甲小组除将小鼠分为两组外,在分别注射胰岛素和生理盐水前应分别观察两组小鼠生理状况并测定血糖浓度C.乙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时,可以省去用蒸馏水处理这一组D.乙小组设计的不同浓度生长素为自变量,其他变量如温度应相同且保持在5 ℃ 14.某研究小组对“紫外线辐射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结果如下表:培养皿编号12345紫外线辐射剂量(J/m2)0.20.8X2.02.6实验后的酵母菌数量(×106个/mL)272614106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表中X的值应为1.4,各实验组的紫外线辐射剂量应保持相同的剂量梯度B.该实验中1号培养皿是对照组,2~5号培养皿是实验组C.在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紫外线辐射剂量、紫外线辐射时间等D.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紫外线主要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的【解析】选A 该实验通过相同剂量梯度的紫外线处理实现了相互对照;紫外线辐射剂量是自变量;本实验没有说明酵母菌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故通过本实验不能获得“紫外线是通过诱发基因突变,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的”这一结论。15.如图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图解,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淀粉遇碘液变蓝,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加热B.B组是对照组,A、B两组对照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C.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分解者,其分解能力强弱与温度有关系D.若A1与B1试管均出现蓝色,原因可能是土壤浸出液与淀粉糊混合处理时间过长 16.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大鼠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如下:若干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2组。对甲组大鼠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滴注等量的0.9% NaCl溶液,从滴注开始测定2 h内大鼠的耗氧量并记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预计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为甲>乙B.实验时甲组应选用雌性大鼠,乙组应选用雄性大鼠C.实验设计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D.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脉注射【解析】选B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因此,甲组大鼠的耗氧量应大于乙组;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是无关变量,在控制无关变量时,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甲乙两组的无关变量应控制在同一水平,因此,甲乙两组大鼠的性别应相同;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因此,也可以用饲喂法进行实验。17.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培养基中的添加物MRSA菌1100 μg/mL蛋白质H生长正常220 μg/mL青霉素生长正常3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质H死亡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的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18.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下列对该实验的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与结论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实验步骤预期结果与结论①取两只健康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③把甲鼠置于0 ℃环境中,把乙鼠置于25 ℃环境中作为对照④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A.步骤①取材不当,应取若干只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同的成年小白鼠B.步骤②还应测量小白鼠的初始体温,以便和步骤④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C.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将两组小白鼠均置于25 ℃环境中进行实验D.预期结果与结论和实验目的不对应,应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进行描述【解析】选C 一般情况下,用活体做实验时,为避免因个体死亡或个体差异等情况而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或出现误差),常选取多个相同状况的个体进行研究;本实验的观测指标为小白鼠体温的变化,所以,在实验开始时要测量小白鼠的初始体温,以进行比较分析;本实验的单一变量应为下丘脑是否破坏,由步骤③可知,本实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但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实验应在0 ℃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唯一,应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和结论进行分项描述,本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而题中结果和结论的描述方式为验证性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描述方式。19.以三组形态、大小、长势相似的豌豆幼苗为材料,用设施相同的塑料薄膜温室、供气的CO2钢瓶若干等进行实验,以研究不同浓度CO2对豌豆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实验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避免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的变量设置应相同且适宜B.A组幼苗可直接放在大气中,B、C组必须放在塑料薄膜温室中以控制CO2浓度C.随着CO2浓度升高,豌豆幼苗还原糖和Rubisco酶的含量也有所增加D.据图可知,有利于豌豆幼苗度过干旱环境的条件是较高CO2浓度 20.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提取分离出对细菌X免疫过的小鼠甲和未对细菌X免疫过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分别注入四组未接触细菌X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注入等量的细菌X,得到如下实验结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Ⅲ组和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出小鼠对细菌X的免疫为细胞免疫C.Ⅱ组与Ⅳ组相比,可知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D.由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说明细菌X生活在小鼠的内环境中【解析】选D 由题干的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经过细菌X的免疫,因变量是处理后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4组实验中,没有经过细菌X免疫处理的Ⅲ、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图示结果可知,经过细菌X免疫的甲鼠中的T细胞能够有效消灭细菌,而经过免疫的血清中的抗体和没有经过免疫的血清都不能有效地抑制脾脏中细菌的繁殖,由此推知,细菌X生活在脾脏细胞内,小鼠对细菌X的免疫为细胞免疫。21.实验人员以水蚤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酒精对心率影响的相关实验,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水蚤的心率是指心跳次数/10 s,所选用的水蚤在清水中每10 s心跳47次左右)。方法步骤:取若干个凹面载玻片,加入少许脱脂棉,分别加入10%、15%、20%的等量酒精,每个浓度的酒精中放入①________作为观察样本。在滴加酒精后0.5 min、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6 min、7 min、8 min观察水蚤心率一次,②________,结果如图。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补充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应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一致,如放养水蚤的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在滴加酒精0.5 min时观察,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其他各组相比,20%的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随时间变化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多个数目相等的水蚤 记录数据并取平均值 (3)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 (4)①水蚤心率加快,并且随酒精浓度的升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②心率上升快、心率下降也快22.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气孔关闭。某蚕豆品种有矮化特性,于上午9:00采摘生长状况相同的该种蚕豆植株叶片,分别做相应处理。然后撕取下表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闭情况。结果如表所示:组号叶片处理完全开放气孔数(%)半开放气孔数(%)关闭气孔数(%)①黑暗条件下处理4 h0.02 g/mL NaHCO3溶液01783②0.03 g/mL NaHCO3溶液00100③光照条件下处理4 h0.02 g/mL NaHCO3溶液503614④0.03 g/mL NaHCO3溶液80146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达到实验目的,上述实验还应增加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表中数据用柱形图表示光照条件下NaHCO3溶液对气孔开闭影响的实验结果。 【答案】(1)探究NaHCO3溶液、光照对蚕豆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 (2)光照、黑暗条件下在清水中处理叶片 (3)如图所示 23.低温和高温均会导致植物细胞受伤害,为了探究高温和低温对小麦的伤害,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原理:不良条件如高温、低温等常能伤害植物细胞的结构而使膜的通透性增大,结果细胞内容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温度及各种杂质都会影响测量结果),膜的通透性变化愈大,表示受伤愈重,抗逆性愈弱。(2)实验材料:小麦幼苗30株。(3)仪器与药品:电导仪、冰水、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等。(4)分析变量,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5)实验步骤:第一步:取小麦幼苗30株,去除残留胚乳,用________对小麦幼苗反复冲洗三次;第二次: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20 mL蒸馏水,编号为1、2、3;第三步:将30株小麦幼苗均等置于1、2、3号小烧杯中;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步:40分钟后取出,并去除小烧杯中的幼苗;第六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分析:①实验第一步中处理幼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空气中的CO2会溶于蒸馏水中,从而给实验带来误差。为了校正这种因素带来的误差,请利用现有材料对实验进行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预期实验结果: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低温和高温会对小麦细胞造成伤害;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低温和高温不会对小麦细胞造成伤害。 【答案】(4)温度 膜的通透性(或外界溶液的电导度) (5)第一步:蒸馏水 第四步:将1、2、3号小烧杯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中(或将1号小烧杯置于冰水水浴中,2号小烧杯置于室温下,3号小烧杯置于45 ℃的恒温水浴中) 第六步:使小烧杯中的溶液恢复至室温,用电导仪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6)①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②设计不放小麦幼苗的空白对照组,并编为4号,然后在室温中放置一段时间,其他条件相同 (7)①低温和高温组的电导度大于常温组 ②低温组、高温组、常温组电导度相当24.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有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问题: (1)经图1操作后,在显微镜下可见液泡变________,颜色________。如果将图1中蔗糖溶液换成比细胞液浓度适当大一些的氯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2所示),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__________。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__________。(3)图4是在图3的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和具体名称)部位观察到的。图4中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________上,________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1)小 加深 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 (2)深 高 (3)③分生区 赤道板 乙25.模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回答有关问题: (1)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________(填“自”或“因”)变量。(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的实验中,提供的试剂有清水、10%的蔗糖溶液、30%的蔗糖溶液三种,试剂瓶上没有标签,制成的渗透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则烧杯与漏斗中的液体可能分别是清水与30%的蔗糖溶液,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模拟实验说明细胞膜是一种________膜。(3)豌豆豆荚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请分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若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模拟其遗传方式时,选购小球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用有色的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应准备________种颜色的小球。用A桶来代表雄性个体,用a桶来代表雌性个体。在A、a两桶内各放入代表Y(黄色)、y(绿色)的小球,其中两种小球的数目应________。③取球的过程中,要闭上眼睛,同时取球,其目的是要保证________________。④如果某同学按照正常方法取球,但是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差异较大,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从理论上推测,实验最后的结果中Y配子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1)自 (2)清水与10%的蔗糖溶液、10%的蔗糖溶液与30%的蔗糖溶液 半透(答“选择透过性”错误) (3)①小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 只有这样,用手抓球时才具有随机性,更能表示配子结合时的随机性,尽量避免人为误差 ②2 相同 ③实验的随机性 ④实验重复的次数少(桶内小球没有充分混合或抓取后的小球未放回桶内) ⑤1/226.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检测因变量的指标。(2)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于是活动小组又进行________(填“对照”“对比”或“重复”)实验,得到与上图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查阅资料后发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分解的。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pH 单位时间(1 h)淀粉剩余量 (2)重复 淀粉酶 盐酸 小于 pH为3条件下,盐酸也能催化淀粉水解 (3)1 h后,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27.研究人员用同种小鼠进行了某种药制剂、四环素对肝脏脂肪含量影响的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分析回答:组别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进行如下处理在第11天测量并计算每组小鼠肝脏脂肪的平均含量/(mmol·L-1)连续11天每天喂下列试剂同时第8天至第11天每天腹腔注射下列物质甲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等体积生理盐水0.49乙组等体积生理盐水0.025 mmol四环素6.51丙组中药制剂(0.05 g)0.025 mmol四环素4.74丁组中药制剂(0.10 g)0.025 mmol四环素4.52戊组中药制剂(0.15 g)0.025 mmol四环素4.10(1)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________染液染色后加以判断。(2)请拟定实验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组和乙组对照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表实验结果可得出中药制剂对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增加量有________作用。(4)研究人员认为,还需要观察中药制剂单独使用时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请完善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①步骤一:按上表所示的实验设计的要求增加3组小鼠,并编号。②步骤二:这3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0.05 g、0.10 g、0.15 g的中药制剂共11天。同时在第8至11天注射________,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③步骤三:测量并统计实验结果,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上表的________组的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解析】(1)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橘红色,因此,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2)根据题干文字信息可知本实验题目。 (4)②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独使用中药制剂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所以还要增加3组小鼠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0.05 g、0.10 g、0.15 g的中药制剂,共11天。同时在第8至11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②步骤二中需要“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其原因是保持单一变量,避免无关变量不适宜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③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甲组(只注射生理盐水)做对照,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2)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3)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 降低(或抑制)(4)②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③甲28.下面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相关问题:组别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目的A杨树根的永久装片高倍镜的使用B新鲜的菠菜叶片无水乙醇(丙酮)、SiO2、层析液观察叶绿体中的色素C糖尿病的尿液斐林试剂观察特定颜色D洋葱根尖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A组实验中用同一个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细准焦螺旋,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视野最暗的是________。 (2)B组实验中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表示B组实验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离结果示意图。其中色素带c是________,呈现为________色。 (3)C组实验观察到特定的颜色是________,用正常人的尿液重复实验观察到的颜色是________。(4)做D实验时,主要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呈________形;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模式图,下列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1)D (2)CaCO3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叶绿素a 蓝绿色 (3)砖红色 蓝色 (4)正方 ADBC29.下图是探究pH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肝脏研磨液可以用__________来代替。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外,本实验哪些是无关变量(答出主要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验证酶的高效性,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应如何改进(请写出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3)能否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温度影响酶的活性?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4)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答案】(1)H2O2酶 H2O2溶液的量、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反应时间等 (2)增加对照组,将肝脏研磨液换成FeCl3溶液 (3)不能 H2O2在高温下本身能分解 (4)蛋白质或RNA 3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中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甲 乙(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3个)。(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步骤]①将________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的变化。[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答案】(1)有无氧气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任意写出其中3个即可)(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3)[实验步骤]①等量 ②(两侧)液面[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①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②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③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14实验与实验探究(热点难点突破)-2018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版含解析 (1).doc 专题14实验与实验探究(热点难点突破)-2018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版含解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