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2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Ⅰ)。4.生态系统的结构(Ⅰ)。【重点、难点剖析】一、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应用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2.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粮食入瓮、捕鼠、药鼠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鱼类等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最好,而杀虫灭鼠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二、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栖息条件(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率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三、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群落丰富度的调查项目样方法(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群落丰富度)适用范围植物或固着生活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方法步骤①随机取样;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公式计算=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实体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注意事项①在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选取样方;②必须随机取样;③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入①调查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①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包括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三个操作环节;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四、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根据下面表格中的误区类型,举出相应的特例予以纠正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鹰、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包含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分析并填充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一种群。(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图中鹰可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五和第六营养级,这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5)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上图中食虫鸟与蜘蛛,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6)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生物数量。【题型示例】题型一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例1. (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变式探究】(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举一反三】(2015·江苏卷,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答案】B2.(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难度适中。由坐标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下降,有利于禾草植物的生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减弱,A错误;由坐标柱形图分析可知,距离石头越远蜥蜴的个体平均数越小,可推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便于隐蔽,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离石头的远近属于群落水平结构,C正确;草地上的石头越多蜥蜴就越多,蝗虫数量越少,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D正确。【答案】A3.(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题型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例2. (2017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变式探究】(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 【举一反三】(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群落演替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基本概念理解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难度较小。沙漠上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的分布型改变会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这种改变过程中没有涉及一种生物取代另一种生物,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不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引起的,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答案】B【举一反三】(2015·课标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题型三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例3. (2017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变式探究】 (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变式探究】(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变式探究】(2015·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 km2=2.2头/km2;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 km2=2头/km2。(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 题型四、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例4. (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 【变式探究】(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答案】B 【变式探究】右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物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物b同化的能量大约有50%传递给生物f C.生物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 D.生物d与f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D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都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解析】选A 分解者有厌氧型和需氧型两类;无论是绿色植物,还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这些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寄生在人体细胞内的疟原虫,其生活的环境是缺氧的环境条件,是厌氧型的消费者;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2.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条件下,杂草的分布属于丙型B.自然条件下,乙是种内斗争的结果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3.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解析】选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大小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c表示的是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图2中曲线开始阶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变成了增长型。某些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4.如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 cm土壤均匀混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有机碳(g/kg)全氮(g/kg)铵态氮(mg/kg)硝态氮(mg/kg)对照6.880.693.5916.69秸秆表施8.710.853.8617.59秸秆表施+蚯蚓8.610.834.0921.13秸秆混施9.240.924.2918.98秸秆混施+蚯蚓9.390.914.2121.21A.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土壤中有机氮主要以蛋白质、纤维素等形式存在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影响了分解作用 5.图1中的a、b、c和图2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Ⅰ中a、b、c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Ⅱ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Ⅰ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解析】选C 按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能量流动方向为c→a→b。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之比约为1∶1,不符合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丙属于第三营养级。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图2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甲、乙、丙、丁四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后,物种组成稳定不变B.火灾后森林的自然恢复过程是群落的次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群落演替是一个优势种替代另一个优势种的过程【解析】选B 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后,物种组成也会发生改变。火灾后的森林还有土壤条件及部分繁殖体,该处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在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7.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达到顶极群落时P/R<1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 8.如图所示为某池塘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互利共生【解析】选A 由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型增长;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上升,说明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9.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10.某灌木(称m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型增长曲线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株猫爪藤果实数量如上图所示C.假设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后减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解析】选D 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由于其他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不会出现题图所示的柱状图;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猫爪藤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增长阶段,故当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变化无法判断;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随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增加,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11.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只/hm2)次生杂木林5511.506 3灌丛5116.358 1农田213.941 7人工马尾松林2314.385 7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________。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_______是捕食者。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_______。 【答案】(1)消费者 水平 (2)营养结构最简单 食物和栖息空间(答案合理即可) (3)乙 负反馈调节12.如图表示的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要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中a段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其增长快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4)在d段,若该田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会变小。 【答案】(1)活动能力 偏高 (2)J 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K1 (3)气候和传染病 (4)K值(或环境容纳量)13.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________。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该有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若某季节物种A看到物种B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需要B________kg。若外来生物入侵该生态系统,则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锐减。(3)从图乙中可知,________物种的种内斗争最激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解析】(1)分析图甲,H在食物网中占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保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还需分解者;物种A看到物种B减少,部分个体另觅取食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2)物种A从B处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消耗B的量=(10×60%)÷20%+(10×40%)÷20%÷20%=130(kg)。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3)由图乙可知,2物种的种群实际大小已远远超过了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应最为激烈。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营养级越多,损耗的能量就越多,较高营养级得到的能量就越少,一般情况下,得到能量少的营养级的环境容纳量就小,故环境对物种1、2、3的容纳量不同。【答案】(1)第三、四营养级 分解者 物理 信息传递(2)130 生物多样性 (3)2 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答案合理即可)14.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2)根据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__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Ⅰ (2)Ⅱ CD (3)曲线Ⅱ 一定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15.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________演替的结果。(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偏小/偏大)。(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________,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散失。(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次生 (2)60 偏大 (3)逐级递减 3%(4)生长发育和繁殖 热能 (5)生物的种间关系16.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 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 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17.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__ 。【答案】(1) 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1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 土壤(2)草丛 常绿阔叶林(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案.doc 热点难点突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