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热点考法2-3 聚焦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热点考法2-3 聚焦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含答案)

资源简介

热点考法三 聚焦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背景材料】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了74
个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向公众提供500个免费体验名额,总计37000个免费
体验者,让大家领略大中华的自然遗产的价值和内涵。自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
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去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
遗产日”,凸显了国家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
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工作者应当对文物进行深入的
研究,改变简单呈现的方式,运用创新的手段挖掘文物的内涵,从而让传统文化遗产真正“活
起来”。
材料二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各级
政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做好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
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以及河
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和相关文博单位等,在洛阳市举办了2017文化遗产日主场城
市系列活动,包括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青少年教育活动、“一
带一路”大遗址保护论坛“丝绸之路与中原”文物展等活动。
材料四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
1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0项,文化景观5项。今年是我国开展世界自然
遗产事业30周年和风景名胜区事业35周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
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考法突破】
1.经济生活角度
【命题方向】以经济因果类题型考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原因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原因。
【答题要素】转变经济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
【规范解答】(1)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质是“把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作为不同于一般文化资源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在转变经济方式、提升
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和模仿的、持久的竞争优势。(2)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能
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特色文化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
动者和创新的源泉,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3)文化遗产为经济发展提供凝聚力,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因此,
我们既不能因“活化”文化遗产而丧失了遗产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不能采取保守主义态度而对
文化遗产封存不动。
2.政治生活角度
【命题方向】以政治因果类题型考查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知识说明保护文化遗产政府为什么要有所作为。
【答题要素】文化建设职能+经济建设职能+依法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规范解答】(1)政府要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
构,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2)政府要履
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
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3)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政府要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在依法履行责任
时也要依法承担责任。(4)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
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3.文化生活角度
【命题方向】以文化意义类题型考查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意义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知识分析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意义。
【答题要素】文化与经济关系+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传统文化
的作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规范解答】(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社会。保护文化与自然遗
产有利于其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
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3)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增
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中华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生活与哲学角度
【命题方向】以哲学如何类题型考查如何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四,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怎样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答题要素】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
【规范解答】(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一个文化遗产的背后是
一个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开发文化遗产不能割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要避免文化遗产失去保
存的价值。(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文化遗产是传统的,只能在发展中才能准确地把
握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因此,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展示出新的生
命力。(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文化遗产的开发要避免片面
强调古楼的宏伟、宫殿的辉煌等直观显性的内容,要多方面分析文化遗产的关联因素,还原
其真实面目。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4)坚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的特色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做出更大贡献。(5)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随着互联网、数
字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博物馆尝试使用新技术,打造生动多元的新媒体产品,让古老的文化
遗产焕发新生。要加大投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坚守文化之魂和文化之根。
【考法典例】
1.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文创产品两千多款,成为了展览功能和教
育功能的延伸,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C.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文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2.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文化遗产绝不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将保护文化遗产工作融
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彰显文明大国形象具有
重要意义。这体现了
A.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传统文化需要全盘继承 D.文化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
3.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有利于繁荣文化事业,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4.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
养,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句话主要揭示了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5.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的历史价值,可以使公众学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利用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这说明
A.文化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
D.凡是文化,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保护好文物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待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必须遵循
A.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7.保护文化遗产,并利用博物馆、展览会等形式合理科学的对公众进行展示,这说明
A.文化交流能够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B.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利用博物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8.近年来,故宫连续淡季每月第一个星期三实施主题免费开放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
示教育功能,让多元化的观众群体享受平等文化教育。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B.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D.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9.要发挥文物资源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和政
府支持的方式,鼓励扶持文博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服
务,满足 民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以下有利于满足民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是
A.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B.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
C.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D.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0.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正是这
些历史记忆和文明底蕴,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
A.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 B.避免文化建设迷失方向
C.使文化创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D.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11.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这
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B.社会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主体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12.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要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
展中保护。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这说明
A.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可改变事物的联系
B.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3.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各级政府或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只有
当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时,文化遗产才是最安全的。这是因为
A.搞好大局,就能搞好局部 B.局部会影响大局,并对大局起重要作用
C.整体决定部分,统率部分 D.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14.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在资源普查、文化遗产
保护、博物馆建设、文物合理利用、保护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材料说明
A.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B.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5.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发展,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
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们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变
C.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上述要求的辩证法根据是
A.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17.做好文化遗产工作,保护是前提,也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只有把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才能让文化遗产不被破坏、得到合理的管理和修复。为此,发现已被破坏、岌岌可危的文化
遗产,相关保护部门要抓紧修复抢救。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B.认识事物必须分清是非,抓住事物的主流
C.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 D.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8.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切实加大文化
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从哲学上讲,这体现了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9.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不仅要千方百计保证修复保护工作
的质量,还要想方设法让工程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A.只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
C.主观条件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弘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0.下列属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
①展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④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B 6.B 7.A 8.D 9.D 10.D 11.C 12.D 13.C 14.D 15.D 16.C 17.C 18.A 19.D
2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