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考法十 纪念日本无条件投降72周年 【背景材料】 2017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全国各地举办多种活动,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日子。72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形式,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在签署投降书的密苏里号战舰上,至今仍然留存着投降仪式的基本原貌。 材料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携手并肩,共同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势力。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只有团结各国人民,进一步凝聚起和平与正义的磅礴力量,才能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历史的悲剧才不再重演。 材料二 我们确立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不只是纪念这场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不只是纪念结束了在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百年国耻,我们纪念的是民族信心、是民族精神、是民族意志,为的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好的走好中华民族之路,积聚力量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考法突破】 1.政治生活角度 【命题方向】以政治如何类题型考查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国际社会知识分析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答题要素】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小康社会+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新秩序 【规范解答】①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文化生活角度 【命题方向】以文化理解类题型考查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设立的理解 【模拟设问】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知识,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设立加以说明。 【答题要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铸造精神支柱 【规范解答】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并展现她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②举行日本无条件投降日纪念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纪念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精神。③举行日本无条件投降日纪念活动,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重要载体和历史文化养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精神支柱。 3.生活与哲学角度 (1)【命题方向】以哲学作用类题型考查抗战精神对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作用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题要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的作用 【规范解答】①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②抗战精神及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命题方向】以哲学因果类题型考查经历了战争使人们更加懂得和平宝贵的原因。 【模拟设问】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知识分析战争使人们更加懂得和平宝贵的原因。 【答题要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转化 【规范解答】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人民抗日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战争给人类带来黑暗,和平给人类带来光明,经历了战争的人们亲身体会到黑暗的痛苦,会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并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保卫和平。 (3)【命题方向】以哲学依据类题型考查设立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的依据 【模拟设问】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设立纪念日的依据 【答题要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作用 【规范解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设立纪念日,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能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考法典例】 1.1937年7月7日,驻扎在宛平的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反抗外敌侵略的抗日战争由此全面展开。经过8年浴血奋战,中国以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的巨大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说明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是普遍联系,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事物发展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近代以来的中国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善良的中华民族被奴役、被压迫,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和欺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落后;放眼现实,指出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据此回答2—4题: 2.“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说明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3.之所以说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是因为 A.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B.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4.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和欺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落后。这说明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C.任何事物与周围的其它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 5.近年来,一些大国与我国建立各种“伙伴关系”的报道屡见报端,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全面伙伴关系”、中日“和平与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等。这表明 A.我国调整了不与任何大国建立战略关系的不结盟政策 B.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中确立了应有地位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逐步消失,国家关系越来越融洽 D.和平、稳定、公正的国际秩序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 6.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携手并肩,共同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势力。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只有团结各国人民,进一步凝聚起和平与正义的磅礴力量,才能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这对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启示是 ①只要发扬民族精神,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②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③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④全面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据此回答7—9题: 7.材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B.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C.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D.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8.下列对抗战精神认识不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②是所有中华儿女所具有的精神 ③抗战精神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今天已经没有现实意义 ④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A.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B.全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切外来文化 C.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D.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不能以我为主 10.历史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历史深刻昭示,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是超阶级的、全民的政党 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强大祖国。据此回答11—13题: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联系出发 ②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③善于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2.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无条件的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做事情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3.之所以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意识能正确改造世界 D.要充分发挥人主观能动性 14.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 15.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价值观的角度,说明 ①符合人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 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③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在亡国灭种之际彻底觉醒,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捐弃前嫌,在14年抗日战争中空前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据此回答16—18题: 16.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21教育网1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 ③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cnjy.com18.从哲学上看,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C.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当前安倍政权加速“右倾化”,在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对此我们不能立场摇摆、听之任之,要与日本右翼反华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这说明 ①国家间没有共同利益可言 ②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战争的根源 ③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④各国的利益追求不同,对外政策、主张就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cn·jy·com 20. 近年来,西方霸权国家加紧对亚太地区战略控制,个别周边国家千方百计拉拢域外势力,不断在东海、南海等岛礁滩沙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上制造事端,中华民族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面临重大挑战。日本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历史灾难和严重现实威胁,并在当前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这启示我们 ①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③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④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B 6.C 7.B 8.D 9.A 10.A 11.C 12.A 13.B 14.C 15.D 16.Awww.21-cn-jy.com 17.D 18.A 19.D 2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