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解密2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1.理解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2.运用比较法分析并掌握血液、血浆、血清的概念,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的区别;3.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4.理解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5.理解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因及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017江苏卷·152016全国卷Ⅲ·32016浙江卷·42016上海卷·142015全国卷Ⅰ·3★★★★☆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考点1 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1.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1)分析单箭头双箭头(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2.内环境示意图中各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3.几种常考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直接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4.“三看法”判断内环境化学成分5.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分析(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病症名称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症状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高原反应体内缺氧,血氧过低头痛、乏力、心跳加快发烧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严重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疲倦、周身不适、恶心(2)内环境中三种成分的异常转化——组织水肿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6.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1)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7.内环境稳态意义分析(1)血糖和氧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2)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3)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4)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易混易错】(1)注意区分细胞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①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为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2)易混淆的血液和血浆、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3)常考易错的三种环境调研1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答案】B【解析】当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时,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血浆中的HCO是缓冲物质,能调节血浆pH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调研2 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回答以下问题。(1)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________。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是________。(2)图中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3)神经系统→内环境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等,神经递质在释放到内环境前,主要储存在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已知某种药物能特异性地使分解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酶失活,若用该药物处理突触间隙,并用适宜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上一个神经元(能产生乙酰胆碱),则下一个神经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内分泌系统向内环境释放的甲状腺激素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对于一个持续高烧39 ℃的病人,其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5)图示表明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2)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内分泌系统又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3)突触小泡 持续兴奋(4)增加 等于(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调节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是三大系统共同调节的结果。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是密切联系的。某种药物能特异性地使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若用该药物处理突触间隙,则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持续高烧39 ℃的病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故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图示表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考点2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一、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的结构与机制(1)体温调节的结构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下丘脑相互抑制、协同调节(2)体温调节的机制①低温环境②高温环境2.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保证了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中暑:由于环境温度过高,使机体散热受阻,导致机体体温升高而引起的。【特别提醒】“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二、人体水盐平衡调节1.水平衡的调节(如图)(1)粪便中排出的水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食物、饮水,没有进入内环境中;另一部分来自内环境,是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中的。(2)由皮肤排出的水分包括汗液及无明显出汗时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①产生:下丘脑产生。②释放:垂体后叶释放。③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④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调节过程3.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易混易错】(1)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3)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传出神经作用的效应器是垂体后叶, 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调研1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热过程只有神经调节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不能减少产热,只能依靠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答案】D【解析】产热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A错误;人处在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B错误;人处在炎热环境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调研2 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答案】C1.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体内凋亡的细胞时表现出的特异性B.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同时也存在着反馈调节C.“植物人”小便失禁说明排尿中枢在大脑皮层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浆细胞快速分化【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同时也存在着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植物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不能把排尿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失去了大脑的控制,C错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错误的是A.C中化学成分包括葡萄糖、无机盐、胰岛素、尿素等B.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可以在A处发生特异性结合C.肾炎可导致A中蛋白质减少,C的量增加,出现水肿D.1处的氧气浓度高于C处,C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处【答案】D3.下列与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不相符的是A.人体内水分代谢的基本原理是渗透作用,抗利尿激素通过改变某些特定部位的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而达到调节的作用B.促进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信号是血浆渗透压的升高C.糖尿病病人的多饮是由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引起的D.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答案】C【解析】糖尿病病人的多饮是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导致尿糖,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使机体产生渴觉,并非是由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引起的。4.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D.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释放e激素的作用【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分泌量均会增加,A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增加产热,B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C正确;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但是由垂体释放,而且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D错误。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B.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C.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D.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产生和释放【答案】C6.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D【解析】由肝细胞和甲进行物质交换可知甲表示组织液,进而得出乙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A正确;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经过一层细胞膜,相当于穿过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乙是血浆,存在缓冲物质可使pH稳定在7.35~7.45,C正确;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释放到内环境中,先由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7.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维持的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胃液属于内环境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D【解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A错误;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胃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如血浆pH稳定在7.35~7.45,D正确。8.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pH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答案】B9.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B.人体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D.水和无机盐平衡是体液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量减少,A错误;人体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B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C正确;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10.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以后立即失去活性B.水盐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答案】D【解析】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水盐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11.雪后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有关此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B.整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D.握雪后,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使其产生冷觉【答案】D12.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所吃食物过咸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减少B.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D.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答案】A【解析】当所吃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错误;血糖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则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D正确。13.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情况下,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下列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2)在上述反射弧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共同构成________,其中骨骼肌为主要的产热结构,它的活动受激素和________等信息分子的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_的形式传导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________(填“炎热”或“寒冷”)刺激,此时会在________形成冷觉。如果病人持续高烧39 ℃,其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4)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该调节方式主要为____________。与此同时病人体内________激素含量可能会上升,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肾上腺(2)效应器 神经递质 局部电流 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寒冷 大脑皮层 等于(4)神经调节 抗利尿14.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问题:(1)寒冷冬季在室外久留的人,体内激素________(填字母)分泌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为了达到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机体的耗氧量________,尿液量________。(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兴奋经神经细胞传递,其末梢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某种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3)图中参与水平衡调节的结构有________,参与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它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是________。【答案】(1)B、C(必须答出B) 增加 增加(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3)下丘脑和垂体(缺一不可)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15.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4)细胞外液 乳酸16.下图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局部示意图,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激素,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当所吃食物过咸或体内失水过多时,下丘脑中的________会感知渗透压的变化,此时下丘脑合成,由垂体后叶释放的________激素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进而使机体渗透压恢复正常。(2)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将感知到的信号传到下丘脑的________中枢,促使下丘脑分泌激素a,该激素能促使垂体分泌b,b能促使甲状腺分泌c,此过程体现出c的分泌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c分泌增多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此过程称为________调节。图示d除具有促进骨骼肌和内脏代谢增强的作用外,在血糖调节中也发挥作用,该激素能够使血糖________。(3)机体受到寒冷刺激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属于______________反射,请写出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2)体温调节 分级调节 反馈 升高(3)非条件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皮肤立毛肌【解析】(1)当所吃食物过咸或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渗透压的变化,此时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进而使机体渗透压恢复正常。(2)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将感知到的信号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该激素能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b能促使甲状腺分泌c,此过程体现出c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c分泌增多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此过程称为反馈调节。图示d(肾上腺素)除具有促进骨骼肌和内脏代谢增强的作用外,在血糖调节中也发挥作用,该激素能够使血糖升高。(3)机体受到寒冷刺激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皮肤立毛肌。17.(2017江苏卷·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B【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18.(2016全国卷Ⅲ·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答案】B【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A正确;肾小管是通过被动运输吸收水分的,B错误;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饮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生成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19.(2016浙江卷·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B【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的作用【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内环境、神经调节等知识的综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20.(2016上海卷·14)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C.吹电风扇和剧烈欲动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答案】C【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导致体温升高或降低的因素。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明确体温升高或降低的原因是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增减引起的,进而分析各种现象导致体温升高还是降低。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超出正常范围时,可引起某些疾病。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内环境。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系统主要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在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运行时,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1.(2015全国卷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