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2016·浙江高考)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1)C (2)B 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解题模版]解答“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名师点睛]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考向2 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2015·全国卷Ⅰ)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1992~1997年期间,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名师点睛]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3.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典型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4题。4.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2017江苏地理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 (201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如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7~8题。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是( )A.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B.沿海陆地被淹没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 (2017·重庆二模)如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1题。9.该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10.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至④逐渐变粗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11.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上游拆除水电站 B.上游城市进程加快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2018·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 B.背斜C.地堑 D.地垒13.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2018届高三·武汉调研)“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面左图为“巨人之路”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4~16题。14.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15.“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16.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A.风力侵蚀 B.海水侵蚀 C.全球变暖 D.火山地震参考答案1~3.【答案】1.C ?2.B ?3.B【解题思路】1.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2.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3.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4.【答案】B ???【解题思路】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可以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也可以分为褶皱山脉,断块山脉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据图可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因此其应为褶皱构造,故本题选B。5~6.【答案】5.B 6.B【解题思路】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6.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7~8.【答案】7.D 8.B 【解题思路】第7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仍为海退;④岩层为浅海环境,为海进,故选D。第8题,③→④为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加重;咸潮危害加重。9~11.【答案】9.B 10.C 11.C 【解题思路】第9题,该河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河流侵蚀右岸,从剖面图可知东南岸有大量沉积物堆积,因此西北岸为河流右岸,所以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第10题,河流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从地质结构上看,两岸存在着岩层的断裂位移,但这不是阶地形成的主因,特别是①岩层在阶地处没有形成断裂位移,所以主因是下蚀与沉积而形成的,A不合理;图中可以看出岩层的形成时间是由①至④由新到老,但颗粒粗细无法判断,B不合理;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时被部分淹没,位于②岩层较陡峭处之前,东南地区降水较多,再与上几层的阶地相比,其形成时间应该较晚,所以不可能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D不合理;M阶地是由于沉积和下蚀而形成,其覆盖着②岩层的出露少许部分,形成时间应比②晚,故本题选C。第11题,上游拆除水电站,M地丰水期水量应增大,故A错;上游城市化加快,用水量增加,下游水位下降,但沉积物不会减少,故B错;下游整治疏通河道,导致河流出水量变大,流速加快,上游水位降低,沉积物减少,故C对;下游修建跨河大桥与上游水量和沉积物无关。12~13.【答案】12.B 13.D 【解题思路】第12题,从岩层倾斜方向向上拱起可知,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背斜。第13题,该区域先受水平挤压形成背斜,然后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最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该地貌。14~16.【答案】14.B 15.D 16.C 【解题思路】第14题,由材料中的玄武岩石柱可判断出“巨人之路”石柱属于岩浆岩。右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故B项正确。第15题,“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台阶形状,故D项正确。第16题,由材料可知,“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海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会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故C项正确;“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弱,故A项错误;“巨人之路”就是岩石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故海水侵蚀对其观赏价值影响不是太大,故B项错误;火山地震可能形成更加壮观的景观,故D项错误。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2016·浙江高考)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1)C (2)B 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解题模版]解答“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名师点睛]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考向2 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2015·全国卷Ⅰ)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1992~1997年期间,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名师点睛]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3.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典型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答案】1.C ?2.B ?3.B【解题思路】1.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2.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3.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4题。4.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答案】B ???【解题思路】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可以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也可以分为褶皱山脉,断块山脉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据图可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因此其应为褶皱构造,故本题选B。【2017江苏地理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答案】5.B 6.B【解题思路】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6.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 (201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如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7~8题。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是( )A.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B.沿海陆地被淹没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答案】7.D 8.B 【解题思路】第7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仍为海退;④岩层为浅海环境,为海进,故选D。第8题,③→④为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加重;咸潮危害加重。(2017·重庆二模)如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1题。9.该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10.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至④逐渐变粗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11.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上游拆除水电站 B.上游城市进程加快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答案】9.B 10.C 11.C 【解题思路】第9题,该河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河流侵蚀右岸,从剖面图可知东南岸有大量沉积物堆积,因此西北岸为河流右岸,所以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第10题,河流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从地质结构上看,两岸存在着岩层的断裂位移,但这不是阶地形成的主因,特别是①岩层在阶地处没有形成断裂位移,所以主因是下蚀与沉积而形成的,A不合理;图中可以看出岩层的形成时间是由①至④由新到老,但颗粒粗细无法判断,B不合理;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时被部分淹没,位于②岩层较陡峭处之前,东南地区降水较多,再与上几层的阶地相比,其形成时间应该较晚,所以不可能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D不合理;M阶地是由于沉积和下蚀而形成,其覆盖着②岩层的出露少许部分,形成时间应比②晚,故本题选C。第11题,上游拆除水电站,M地丰水期水量应增大,故A错;上游城市化加快,用水量增加,下游水位下降,但沉积物不会减少,故B错;下游整治疏通河道,导致河流出水量变大,流速加快,上游水位降低,沉积物减少,故C对;下游修建跨河大桥与上游水量和沉积物无关。(2018·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 B.背斜C.地堑 D.地垒13.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答案】12.B 13.D 【解题思路】第12题,从岩层倾斜方向向上拱起可知,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背斜。第13题,该区域先受水平挤压形成背斜,然后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最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该地貌。(2018届高三·武汉调研)“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面左图为“巨人之路”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4~16题。14.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15.“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16.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A.风力侵蚀 B.海水侵蚀 C.全球变暖 D.火山地震【答案】14.B 15.D 16.C 【解题思路】第14题,由材料中的玄武岩石柱可判断出“巨人之路”石柱属于岩浆岩。右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故B项正确。第15题,“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台阶形状,故D项正确。第16题,由材料可知,“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海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会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故C项正确;“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弱,故A项错误;“巨人之路”就是岩石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故海水侵蚀对其观赏价值影响不是太大,故B项错误;火山地震可能形成更加壮观的景观,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4+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版).doc 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4+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