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诊断]1.(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1)A (2)D (3)D 第(1)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第(3)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2.(2014·全国卷Ⅱ·节选)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选B 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构造运动强烈,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理条件。[名师点睛]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真题诊断](2013·全国卷Ⅰ·节选)如图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读图,完成下题。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解析:选C 根据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均为亚热带自然带的植被,而该地区为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项错误。[名师点睛]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三江平原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2017全国卷I】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 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2017北京卷】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4题。4.该山地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2017.11浙江学考选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5~6题。5.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6.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 (2017·牡丹江模拟)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该山地南坡属于(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8.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2017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叶面积指数指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地表面积之比。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右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是水能资源、年太阳辐射量、地势高低A及叶面积指数的B变化趋势。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曲线代表叶面积指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据图推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山区叶片交错重叠程度最大??? B.平原叶片交错重叠程度最小??C.叶片交错重叠程度大致东大西小 D.叶片交错重叠程度受光照影响最大(2018届高三·淮安调研)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如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③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18届高三·江苏四市调研)如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M1与M2的海拔均为3 500 m,读图,完成13~14题。13.甲地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 )A.90 m B.100 m C.200 m D.300 m14.该山地的基带可能是( )A.云杉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 D.高山草甸带参考答案1~3.【答案】1.B ??2.D ?3.A【解题思路】1.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4.【答案】C【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气温大于0°,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而这四个站点海拔低于4000米,所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5~6.【答案】5. D 6.C【解题思路】第5题,地图显示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应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故正确答案为D。第6题,题干设问为“生态保护措施”,A选项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选项不属于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合理措施应让动物可以自由穿越铁路线,如青藏铁路为了让藏羚羊自由迁徙,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兰渝铁路北段(秦岭以北)多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C错误;兰渝铁路北段多高原山地,铁路通过桥梁和隧道等方式,利于生态保护。故正确答案为D。7~8.【答案】7.D 8.B【解题思路】第7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8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 ℃、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9~10.【答案】9.A 10.C【解题思路】第9题,?根据西南地区水能最丰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可以推知②④③分别表示水能资源、年太阳辐射量、地势高低的空间变化,则①表示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变化,A正确。第10题,根据上题,①表示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变化,横断山区叶片交错重叠不是最大,A错;在水能丰富的横断山区叶片交错重叠也不是最小,B错;读图可见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变化大致东大西小,而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C正确;叶片交错重叠程度与热量有一定关系,但与降水、土壤等关系也非常大,D错。11~12.【答案】11.B 12.A 【解题思路】第11题,秘鲁沿岸由于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对;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②错;深层海水上升不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于补偿流导致的,③错;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对。第12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3~14.【答案】13.C 14.B【解题思路】第13题,由等高距为100 m和图中信息可知,从山顶向两侧的山脊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高度依次是3 600 m、3 500 m、3 400 m,甲地海拔介于3 600~3 652 m之间,乙地海拔介于3 400~3 500 m之间,故甲乙两地高差可能是100~252 m之间,故选C。第14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其基带为温带荒漠带。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诊断]1.(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1)A (2)D (3)D 第(1)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第(3)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2.(2014·全国卷Ⅱ·节选)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选B 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构造运动强烈,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理条件。[名师点睛]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真题诊断](2013·全国卷Ⅰ·节选)如图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读图,完成下题。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解析:选C 根据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均为亚热带自然带的植被,而该地区为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项错误。[名师点睛]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三江平原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2017全国卷I】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 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答案】1.B ??2.D ?3.A【解题思路】1.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2017北京卷】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4题。4.该山地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答案】C【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气温大于0°,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而这四个站点海拔低于4000米,所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2017.11浙江学考选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5~6题。5.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6.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答案】5. D 6.C【解题思路】第5题,地图显示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应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故正确答案为D。第6题,题干设问为“生态保护措施”,A选项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选项不属于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合理措施应让动物可以自由穿越铁路线,如青藏铁路为了让藏羚羊自由迁徙,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兰渝铁路北段(秦岭以北)多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C错误;兰渝铁路北段多高原山地,铁路通过桥梁和隧道等方式,利于生态保护。故正确答案为D。 (2017·牡丹江模拟)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该山地南坡属于(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8.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答案】7.D 8.B【解题思路】第7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8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 ℃、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2017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叶面积指数指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地表面积之比。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右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是水能资源、年太阳辐射量、地势高低A及叶面积指数的B变化趋势。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曲线代表叶面积指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据图推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山区叶片交错重叠程度最大??? B.平原叶片交错重叠程度最小??C.叶片交错重叠程度大致东大西小 D.叶片交错重叠程度受光照影响最大【答案】9.A 10.C【解题思路】第9题,?根据西南地区水能最丰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可以推知②④③分别表示水能资源、年太阳辐射量、地势高低的空间变化,则①表示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变化,A正确。第10题,根据上题,①表示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变化,横断山区叶片交错重叠不是最大,A错;在水能丰富的横断山区叶片交错重叠也不是最小,B错;读图可见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变化大致东大西小,而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C正确;叶片交错重叠程度与热量有一定关系,但与降水、土壤等关系也非常大,D错。(2018届高三·淮安调研)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如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③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1.B 12.A 【解题思路】第11题,秘鲁沿岸由于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对;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②错;深层海水上升不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于补偿流导致的,③错;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对。第12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8届高三·江苏四市调研)如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M1与M2的海拔均为3 500 m,读图,完成13~14题。13.甲地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 )A.90 m B.100 m C.200 m D.300 m14.该山地的基带可能是( )A.云杉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 D.高山草甸带【答案】13.C 14.B 【解题思路】第13题,由等高距为100 m和图中信息可知,从山顶向两侧的山脊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高度依次是3 600 m、3 500 m、3 400 m,甲地海拔介于3 600~3 652 m之间,乙地海拔介于3 400~3 500 m之间,故甲乙两地高差可能是100~252 m之间,故选C。第14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其基带为温带荒漠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生版).doc 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