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点解读】化学实验选择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仪器的使用、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实验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离子的检验及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解释与评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归纳阅读】1.化学实验操作中的“第一步”(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2)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的使用。(3)调“0”点——天平等的使用。(4)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5)分别取少量溶液——未知溶液的鉴别。(6)润湿——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或验证某些气体时。2.化学实验操作要点(1)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2)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换。(3)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4)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时不能先润湿,不能用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试纸检验气体前需先湿润,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21教育网(5)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21cnjy.com(6)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7)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8)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用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溶液。3.化学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与结论(1)向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氯水,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2)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中一定不含K+(×)(3)向溶液中先加入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加入盐酸无现象,再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SO(√)(4)过量的Fe粉与氯气充分反应后,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水,取上层清液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氯气将Fe氧化为Fe2+(×)(5)在浓硫化钠溶液中,加入AgCl有黑色沉淀生成,说明Ksp(Ag2S)<Ksp(AgCl)(√)(6)将某气体通入品红中品红褪色,说明该气体一定是SO2(×)(7)将SO2通入到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溶液红色褪去,说明SO2有漂白性(×)(8)将SO2通入到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此沉淀是BaSO3(×)(9)向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管口试纸不变蓝,说明溶液中没有NH(×)(10)取适量Na2SO3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先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Na2SO3固体已变质(×)4.化学实验装置图与评价装置装置的易错点或注意事项容量瓶中是否有固体,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玻璃棒要靠在刻度线以下,而不是刻度线以上是否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是否紧靠三层滤纸分液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分离的混合物是否符合萃取原理;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是否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是否从下口流出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否位于支管口;水流方向是否为自下而上;是否使用碎瓷片;是否使用石棉网右端导管是深入液面以下还是接近液面;用的是饱和Na2CO3溶液还是NaOH溶液;配制浓H2SO4、乙醇、乙酸的混合液时,滴加顺序是否正确气体流向是否为长进短出;注意洗气后,气体中可能仍然含有水蒸气;洗气时所选液体是否正确,如洗去CO2中的SO2应用饱和NaHCO3溶液而不是Na2CO3溶液制备H2、O2、SO2、CO2、NO、NO2、浓氨水与碱石灰反应制备NH3、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可选择A装置;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可以选择B装置反应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制备NH3时棉花的作用是防止氨气对流;用KClO3固体与MnO2加热制备O2也可以选择此装置通常用于比较酸性强弱,如酸性:亚硫酸>乙酸>碳酸>苯酚;若①中为挥发性酸,通入③之前要把挥发出的①中的气体除去,如验证酸性:乙酸>碳酸>苯酚,要在②和③之间加一个盛水的洗气瓶除去挥发出的乙酸蒸气5.装置连接的先与后(1)装配仪器时:先下后上,先左后右。(2)加入试剂时:先固后液。(3)实验开始时:先查仪器的气密性,再加药品,后点酒精灯。(4)防倒吸时:往往最后停止加热或最后停止通气。(5)防氧化时:往往最后停止通气。(6)仪器拆卸的一般过程: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后拆部件。(7)净化气体时: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除去无毒、无气味的气体,最后除去水蒸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