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解密2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理解负反馈调节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2.掌握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与联系;3.从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017江苏卷·92017江苏卷·242016新课标I·52016江苏卷·202015江苏卷·142017海南卷·28★★★★★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考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下图曲线表示。(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稳定性强弱。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1)负反馈调节①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②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③示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④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正反馈调节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②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③示例:如图所示,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影响因素二者联系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③二者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如图所示:5.通过曲线图辨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形解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调研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有些生态系统,如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A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调研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如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大;恢复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而减小。考点2 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的、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2.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3.土地荒漠化(1)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2)实例①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被破坏。②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③原始森林和防护林被破坏等。(3)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4)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③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4.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特别提醒】(1)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2)淡水湖泊和江河中由于氮、磷元素污染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暴发,叫作水华。海湾水域形成的类似情况,叫作赤潮。这样的水体污染会使渔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使邻近地域人们的饮水安全受到直接威胁。(3)解决水体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污水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通常的办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调研1 如图表示的是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曲线aB.若地球上人口的环境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C.资源或空间有限是曲线b与曲线a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D.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长将表现为曲线c【答案】A调研2 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 D.②③④【答案】C【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氮、磷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考点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2.生物多样性成因分析(1)从分子水平看DNA(基因)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2)间接价值: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3)潜在价值: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②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代观点:两避免、两坚持避免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禁止开发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如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退耕还林(草、湖)等。5.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引发的危机(1)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侵入种。(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传播能力特别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种群的“J”型增长。调研1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答案】C调研2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所特有的基因,因此,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错误。1.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答案】D2.甲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昆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该种群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该昆虫属于次级消费者B.甲图曲线表明昆虫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乙图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D.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答案】D【解析】该昆虫为植食性昆虫,为初级消费者;病毒与昆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以呼吸作用散失;由题图可知,种群密度较大时,病毒感染率也较高,故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3.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中有4条食物链B.丙既可以是初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所固定的太阳能D.据图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答案】C4.如图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答案】C【解析】图中A的数量变化符合先增先减的特点,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为双向的。5.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并非禁止,A错误;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错误;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作用更大,D正确。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表述,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答案】D7.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种群数(种·m-3)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m-3)36566575019832490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土壤污染物浓度越高,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越小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答案】A【解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个体小,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A错误;距离污染河流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据图表可知,离污染河流越近,动物的类群数越少,B、D正确;农田受到污染,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减少,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8.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A.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答案】A9.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答案】D【解析】基因的多样性越大,适应环境的类型越多,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机会越大,A正确;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故演替顺序一般为a→c→d→b,B正确;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作用导致汞的含量越高,C正确;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除与这四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关外,还与它的K值有关,故b种群种内斗争不一定最激烈,D错误。10.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代表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甲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猫头鹰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图乙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猫头鹰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4)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恢复力稳定性越弱11.如图是某地建立的生态农场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多选)。A.使废物资源化,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3)对于土壤中如蚯蚓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在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记名计算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的群落。(4)在农田中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除去害虫属于________信息传递;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做出隐蔽反应,属于________信息传递。【答案】(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BC(3)取样器取样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4)化学 物理12.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1981年在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随即开展了保护和拯救工作,并在洋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我国对朱鹮开展的这种保护属于________。决定朱鹮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2)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我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统计朱鹮种群数量2 200只,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为保护区内沼泽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若有750 kg浮游植物,最多能使朱鹮增重________,朱鹮摄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生理过程)释放到无机环境中。(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而另一种珍贵鸟类褐马鸡却以生死搏斗的方式争夺配偶,这将会导致褐马鸡种群______,生物发生进化。【答案】(1)就地保护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2 200×(1+m)n(3)浮游动物、小鱼、泥鳅 30 kg 自身的呼吸作用(4)行为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13.据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湖南省的外来物种入侵种类已达97种,全球公认的16种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中,湖南有11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到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刚刚引入时,互花米草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将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改变。(2)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培育后(用其处理城市污水中的重金属)引入我国后迅速扩散,目前洞庭湖区很多养殖户养殖克氏原螯虾。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________。(3)麋鹿原产于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________。【答案】(1)“J”型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降低(2)高(3)异地保护【解析】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的灭绝。生物富集现象:一般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1)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到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说明互花米草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原因是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将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2)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般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3)麋鹿原产于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异地保护。14.(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程度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呈正相关,同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15.(2017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考点定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样方法取样的关键,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理解群落垂直结构的含义。16.(2016新课标I·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容易忽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17.(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解析】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18.(2015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A19.(2017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稳定性【名师点睛】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及其调节机制是解题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