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3.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解析】矮小的草本、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是生产者,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猎隼等是消费者,秃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但是,生态系统除包括上述组成成分外,还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A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但有些植物(如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是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秃鹫可以是分解者,C错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答案】D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例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解析】图中b=h+c,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正确;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C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答案】B解决能量流动试题可从来源、去路分析消费者同化量:从来源分析,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从去路分析,结合题意确定属于“两条”“三条”“四条”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①两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三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③四条: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限时情况下)。考点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图解2.分析下列实例,确定反馈调节类型实例1 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实例2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如实例1。(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如实例2。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生态系统的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例3.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时,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解析】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即图示的T值就越小,反之,T值就越大,A正确;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S的距离越小,B错误;由于TS值越大,就意味着T值和S值均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C正确;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T值要小于草原生态系统的T值,若有相同的T值,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程度肯定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正确。【答案】B1.(2017浙江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解题思路】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A错误;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正确;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正金字塔形,C错误;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与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的次级生产量不具有可比性,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有关,D错误。【答案】B2.(2015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题思路】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答案】B3.(2017浙江卷)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解题思路】酸雨会导致水体PH下降,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A正确;CO2是温室气体,可使大气温度升高,B正确;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具有的资源就会减少,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C正确;臭氧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D错误。【答案】D 4.(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题思路】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答案】D5.(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解题思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所以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有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大,抵抗力稳定性高,不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答案】A 6.(2018山西长治二中等五校)某地一河段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燕鸥处于第三营养级B.图示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C.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单向传递,含量不断减少D.随着食物链延长,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解题思路】该食物链为藻类→鱼→燕鸥→银鸥,燕鸥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图示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B正确;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放大,因此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单向传递,含量不断增加,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随着食物链延长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D正确。【答案】C7.(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解题思路】大象的粪便不是大象同化的能量,A错误;狼捕食兔子能量是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答案】C8.(2018江西红色七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且存在负反馈调节B.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C.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体现其潜在价值D.生态系统中信息仅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解题思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B错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体现其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及无机环境,D错误。【答案】A9.(2017吉林长春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一定强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增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使生物种类增加从而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解题思路】河流受到轻微污染还能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B错误;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种类,能使营养结构复杂,从而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引入新物种后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使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错误。【答案】C10.(2018浙江嘉兴一中等五校)某湖泊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其能量流动如图2所示,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单位为J/(cm2·a)。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为118872 J/(cm2·a),但其中118761 J/(cm2·a)的能量未被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该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分别为表水层、____ ___、静水层和底泥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生物分布,这体现了该群落具有_______ 结构。(2)图1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 __,图2中的B可以代表图1中的_____ __。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若仅考虑图中生物种类,青鱼要增加10g体重,理论上需要消耗生产者_ ___g。(4)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中的成分外,还包括无机物、有机物、_______共七大成分。【解题思路】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1中含有3条食物链,图2中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以及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111和2/15;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1)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分别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生物分布,体现了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食的消费者,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青鱼、浮游植物→螺蛳→青鱼、池底水草→螺蛳→青鱼,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池底水草。图2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其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因此图2中的B可以代表图1中的螺蛳、浮游动物。(3)分析图2可知,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0/(118872-118761)×100%=15/111,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15.0×100%=3/15;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青鱼、浮游植物→螺蛳→青鱼、池底水草→螺蛳→青鱼,因此结合图1和图2分析,若仅考虑图中生物种类,青鱼要增加10g体重,理论上需要消耗生产者10g÷3/15÷15/111=370g。(4)图2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能量,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中的成分外,还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共七大成分。【答案】(1)斜温层 垂直 (2)浮游植物和池底水草 螺蛳、浮游动物 (3)370g (4)气候11.(2018河北邯郸市级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解题思路】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见,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因此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这是水生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答案】C12.(2018河南安阳三十五中)下图为一草原食物链能量流动简图,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分别用B1、B2、B3表示。下列对能量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2=B2 ②(B1﹣B2)﹥(A2﹣E2) ③B1=C1﹢D1﹢B2 ④B1﹥(B2﹢B3)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解题思路】A2表示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的摄入量,B2为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的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A2>B2,二者不相等,①错误;B1﹣B2表示能量从植物流向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中除去同化能量之外的能量,即B1﹣B2=C1﹢D1﹢未被利用的能量,A2﹣E2为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的同化量,A2﹣E2=B2,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其同化量的10~20%,因此(B1﹣B2)>(A2﹣E2),②正确;B1表示植物的同化量,B1=C1﹢D1﹢B2﹢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B1>C1﹢D1﹢B2,③错误;④B1表示植物的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其同化量的10~20%,故B1>(B2﹢B3),④正确,选C。【答案】C13.(2018北京朝阳区联考)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题思路】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则①表示呼吸作用,A、C错误;根据能量传递的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甲含有能量最多,则其含有的碳元素液最多,B正确;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而与丁之间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D错误。【答案】B14.(2018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生态学角度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B.恢复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解题思路】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草木枯萎后,即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由此看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正确。【答案】B15.(2018届湖南永州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题思路】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A错误;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答案】C16.(2018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4)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图1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_________。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______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_____ _。【解题思路】(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进而流向人类。(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其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4)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图1中ad段的值先由1增加到2后又逐渐降低到0.5左右,则ad段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由d到e,值一直小于1,所以e点种群数量比d点少。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72+90+16+5)/(2265+720+272+90+16+5)≈11.4%。(5)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4)“S” 少 肉食动物粪便 11.4%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