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并将其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题号12345678910111213选项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项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开始于(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2.下列朝代中,使中国由分裂局面走向统一的有(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隋朝 ⑤唐朝 ⑥北宋 ⑦元朝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⑦ C.①③④⑦ D.①③⑤⑥3.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的是(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曹丕4.东晋时期被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司马迁 B.张仲景 C.王羲之 D.杜甫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余杭、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洛阳、涿郡 6.“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7.“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www.21-cn-jy.com21教育网A.结束了我国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8.唐朝时,杭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邗沟——通济渠——永济渠C.淮河——黄河——海河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9.三国灭亡的顺序是( )A.魏蜀吴 B.蜀魏吴 C.魏吴蜀 D.蜀吴魏10.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 ①赤壁之战 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 ③淝水之战 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小论文,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12.武则天的统治风范被称为“贞观遗风”,是因为( ) A.她的年号叫贞观 B.她继承了唐太宗的遗志 C.她继承了唐太宗的皇位 D.她的统治使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13.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21cnjy.com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1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1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人们言论 B.树立秦的形象 C.加强思想控制 D.禁止儒学传播17.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 B.使用小篆体文字 C.使用圆形方孔线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18.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19.史书记载:“帝治国,善纳谏,择善而从,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牛马布野,外户?不闭……”材料描述的是( ) A.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B.“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情景 C.孝文帝实施民族融合的改革????D.“贞观之治”的盛世【20.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们采取的相似治国措施是( ) A.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B.加强对吐蕃的管理 C.兴建佛寺,传播佛教???????D.统一文字和度量衡21·21.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2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来恢复经济 ( )A、统一货币 B、分封制 C、休养生息 D、统一赋税23.隋大运河四段中,经过余杭的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24.自东汉三国以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至两宋时期完成。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很多,下列最恰当的选项是 ??????????????????( ) ①北方频繁战乱破坏经济,南方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③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南方政权的建立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⑥三国前南方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A、 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②③25.中国自古以来拥有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关于中国的文明成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缀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来的文明成就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令开凿的,体现了统治者的重视顾恺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简答题(50分)26.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0分)【贞观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2分)【创新精神】(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你说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4分)(3)唐朝时期,国家政治体制也在创新,右图的政治体制称为什么?(1分)有什么作用?(3分)27.(14分)材料一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开元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请回答: 上述材料描述了汉唐时期出现的三个盛世景象。请写出其中的两个。(4分)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有哪些?(4分)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4分)(3)汉唐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2分)28.(12分)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2分)(2)此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如何评价?(6分)(3)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指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目的是什么?(4分)29.(12分)材料一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俞应符材料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请回答: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一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前者批评他多疑,后者赞扬他有志向。这位历史人物是谁?(2分)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写出这两次战役的名称和结果。这两次战役有什么共同特点?(6分)(3)分析这两次战役的影响。(4分)(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答出任意两个即可。每个1分,共2分)(2)经济发展,(1分)社会安定。(1分)重视发展农业,(1分)提倡节俭。(1分)(3)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农业,关注民生。(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1)隋朝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2)目的:巩固统治。 评价:参书本P88。(3)科举制度。(4)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