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社会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并将其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开始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2.下列朝代中,使中国由分裂局面走向统一的有(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隋朝 ⑤唐朝 ⑥北宋 ⑦元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⑦ C.①③④⑦ D.①③⑤⑥
3.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的是(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曹丕
4.东晋时期被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司马迁 B.张仲景 C.王羲之 D.杜甫
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余杭、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洛阳、涿郡
6.“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www.21-cn-jy.com21教育网
A.结束了我国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8.唐朝时,杭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淮河——黄河——海河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9.三国灭亡的顺序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魏吴蜀 D.蜀吴魏
10.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 ①赤壁之战 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 ③淝水之战 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小论文,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12.武则天的统治风范被称为“贞观遗风”,是因为(  ) 
A.她的年号叫贞观    B.她继承了唐太宗的遗志 
C.她继承了唐太宗的皇位 D.她的统治使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
13.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21cnjy.com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1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人们言论 B.树立秦的形象 C.加强思想控制 D.禁止儒学传播
17.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 B.使用小篆体文字 C.使用圆形方孔线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18.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19.史书记载:“帝治国,善纳谏,择善而从,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牛马布野,外户?不闭……”材料描述的是(  ) A.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B.“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情景 C.孝文帝实施民族融合的改革????D.“贞观之治”的盛世【
20.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们采取的相似治国措施是(  ) A.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B.加强对吐蕃的管理 C.兴建佛寺,传播佛教???????D.统一文字和度量衡21·
21.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2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来恢复经济 ( )
A、统一货币 B、分封制 C、休养生息 D、统一赋税
23.隋大运河四段中,经过余杭的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4.自东汉三国以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至两宋时期完成。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很多,下列最恰当的选项是 ??????????????????( )
①北方频繁战乱破坏经济,南方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③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南方政权的建立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⑥三国前南方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A、 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②③
25.中国自古以来拥有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关于中国的文明成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缀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来的文明成就
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令开凿的,体现了统治者的重视
顾恺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简答题(50分)
26.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0分)
【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2分)
【创新精神】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
请你说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4分)
(3)唐朝时期,国家政治体制也在创新,右图的政治体制称为什么?(1分)有什么作用?(3分)
27.(14分)材料一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开元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上述材料描述了汉唐时期出现的三个盛世景象。请写出其中的两个。(4分)
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有哪些?(4分)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4分)
(3)汉唐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2分)
28.(12分)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2分)
(2)此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如何评价?(6分)
(3)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指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目的是什么?(4分)
29.(12分)材料一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俞应符
材料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
请回答:
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一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前者批评他多疑,后者赞扬他有志向。这位历史人物是谁?(2分)
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写出这两次战役的名称和结果。这两次战役有什么共同特点?(6分)
(3)分析这两次战役的影响。(4分)
(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答出任意两个即可。每个1分,共2分)
(2)经济发展,(1分)社会安定。(1分)重视发展农业,(1分)提倡节俭。(1分)
(3)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农业,关注民生。(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1)隋朝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目的:巩固统治。
评价:参书本P88。
(3)科举制度。
(4)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