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10:人口问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10:人口问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考向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模拟诊断]
(2017·泰安二模)近几年我国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连续调整,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我国2010~2030年不同人口政策下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时段可能出现在(  )
A.2016~2018年      B.2020~2022年
C.2024~2026年 D.2028~2030年
2.2016~2030年,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社会抚养负担将减轻 B.劳动力供给明显增加
C.资源和社会压力加大 D.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3.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最小的地区可能是(  )
A.京津地区 B.沪宁杭地区
C.青藏地区 D.冀鲁豫地区
解析:1.A 2.C 3.C 第1题,由于之前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时间较长,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很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选择生育二孩,所以导致2016~2018年我国人口增长率大大提高。第2题,二孩政策实施后,新生婴儿数量增加,社会抚养负担会加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减缓,到2030年的15年中,新生的婴儿还没成年,不具备劳动能力。第3题,青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原先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影响就很小,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也不大。
(2017·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如图为1980~2010年三类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完成4~5题。
4.关于该时期三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收入国家以“高—高—低”模式为主
B.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快
C.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慢
D.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
5.导致三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家庭收入水平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C.生育、教育成本的差异
D.社会福利、社会观念差异
解析:4.D 5.B 第4题,从图中信息可知,高收入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小于1%,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第5题,生产力水平高低是造成三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的根本原因。

[名师点睛]
高考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的判断、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3)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3.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应对措施: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2)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应对措施: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3)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应对措施: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考向2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真题诊断]
1.(2013·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约为3%,而20世纪90年代则不到2%,增长率是减小的;但其总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零,故人口总数持续上升;比较两个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知,20世纪90年代略有增加;但该城市20世纪90年代国内净迁移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即人口净迁入量减少。第(2)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且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有所增加。此外,该城市国际净迁移率也较高,说明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收力,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美国,故选A;俄罗斯、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故排除C、D两项;日本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国际净迁移率都较低,故排除B项。
2.(2013·全国卷Ⅱ)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1)C (2)B 第(1)题,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迁出人口比重浙江、江苏相差不大,但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浙江远高于江苏,故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第(2)题,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区的老龄化进程;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题模版]
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
[名师点睛]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

(4)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
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2017.11浙江学考选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 A 2. B
【解题思路】第1题,1990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宽”,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得我国人口死亡率较低;我国人口迁移表现为以国内人口迁移为主,其迁移数量并对全国人口结构变化影响较小。故正确答案为A。第2题,平均初婚年龄降低和育龄妇女比重提高均可能导致人口出生率上升;而生活富裕程度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改变了中国“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故正确答案为B。
?【2017江苏地理卷】?图7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3~4题。
3.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4.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答案】3.A 4.B
【解题思路】
3.读图可知,城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最高,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4.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由于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人多留守农村,则可知人口迁移是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

(2017·临沂二模)如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据此完成5~7题。
5.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部小幅上升
B.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C.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D.西北升高,东部小幅下降
6.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大量迁入 B.出生率持续走低
C.放开二孩生育 D.城市化水平提高
7.2000~2010年,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B.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C.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D.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答案】5. C 6. B 7. D 
【解题思路】第5题,从图中可知,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趋势是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明显扩大。第6题,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升高,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持续走低,导致老年人口占的比重升高。第7题,2000~2010年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劳动力会增多,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2017·绵阳二诊)我国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从1980年的1 297.9万,锐减至2014年的473.9万。如图示意东北三省1980~2014年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占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据此完成8~10题。
8.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陡降时期始于(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10年代
9.1980~2014年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工业基地衰落 B.移民外迁
C.医疗水平较低 D.人口政策
10.2030年后东北三省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人口迁入压力增加 B.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劳动适龄人口陡减 D.社会养老负担减轻
【答案】8. B 9. D 10. C 
【解题思路】第8题,在校小学生的年龄段应该是6周岁~12周岁。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变化不大;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出现了陡降现象,该时期的小学生主要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出现了陡降现象,故B项正确。第9题,由材料可知,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在短短25年内从1 297.9万锐减至473.9万。老工业基地衰落对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没有直接影响,不会在短期内导致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出现锐减,故A项错误;移民外迁对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造成减少速度如此快,故B项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北三省的医疗水平会不断提高,故C项错误;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会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故D项正确。第10题,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新出生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会导致十几年后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出现劳动适龄人口陡减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于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减少,人口迁入压力会减小,故A项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受资源数量、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故B项错误;人口出生率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社会养老负担会加重,故D项错误。

(2018届高三·广西调研)从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至此,实施了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某省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该图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据此完成11~12题。
11.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现实背景不包括(  )
A.人口老龄化问题
B.独生子女问题与“失独”问题
C.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D.人口总数减少问题
12.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拐点的出现导致独生子女政策的提出
B.乙拐点的出现导致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
C.①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
D.③时段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11. D 12. C 
【解题思路】第11题,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男女比例失衡,独生子女问题与老龄人口“失独”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加。第12题,甲拐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应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乙拐点人口出生率较高,应实施独生子女政策;①时段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高;③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域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下图为我国流动人口分布区域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2013年相比,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
A.?东部对流动人口已失去吸引力???? B.?西部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在增加
C.?中部和东北的人口数量在减少???? D.?西部人口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14.“十三五”期间
A.?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将减少???? B.?交通便利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仍然庞大???? D.?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将成为主流
【答案】13.B 14.C
【解题思路】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仍有很大吸引力。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说明吸引力在增加。此图仅显示流动人口的分布,不能判断人口数量的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第14题,从材料中看,“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等地区流动,因此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仍然庞大;中西部地区省内常住人口仍是主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将继续增加。故C正确,A、B、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