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3张PPT。 电 教育科学版 科学 四年级 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设计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解释静电现象,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认识正负电荷,知道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加起来可以产生电流。教学准备: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教学过程:五 环 教 学一、创设情境 试验导入(3分)::1、科学小实验视频引入:气球摩擦头发后贴在衣服上,这是为什么呢?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下雨前天空的闪电、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噼啪”的响、尺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引纸的碎片、梳头的时候梳子与头发相互吸引、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等)3、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10分):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发现: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有些不是很明显)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观看视频:不一样的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三、碰撞激发 小组合作(13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现象。活动二:将两个充气的气球分别系在木尺上,让它们挨在一起,然后用羊皮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互相接触的部位,观察现象。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四、交流内化,巩固知识 (12分)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 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正常工作的。五、拓展延伸 灵活运用:(2分)1、播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视频,说说这节课的收获。2、课后思考:(1)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被站起来了,怎么解决?(2)裤子粘在大腿上怎么办?(3)为什么油罐车后面都有一个尾巴?(4)高层建筑物上为什么都有一根避雷针?3、小结: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这个单元会有很多和电有关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多了解,多掌握。板书设计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体验静电现象 不带电 带电(2)电荷 ○ ===== ○ ○ ====== ○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3)让电荷流动起来——电流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